2月17日,加拿大卑詩省幾名保守黨議員在列治文市舉行了一場抗議活動。雖然風雪交加,但仍有200人參加了集會。
這些人呼吁特魯多政府對毒品采取“零容忍”態度,取消毒品注射屋。
現場口號是:“反毒是一場長期抗爭,民眾不能松懈”!
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加拿大不是對開放毒品引以為豪嗎,怎么有人大冷天的還出來抗議?
其實,這是華裔發起的一場活動。起因是一名14歲的華裔少女死于吸毒過量。
雖然卑詩省保守黨領袖羅仕德 (John Rustad)主持了這場活動,但絕大多數參加者是來自華人社區。
不過,加拿大主流媒體對這抗議活動視而不見。它們在忙著關注“特朗普加征關稅、俄羅斯加入G7、LGBT遭到打壓、烏克蘭被出賣……”等大事件。
對于開放毒品政策,2018年加拿大媒體可是一片歡呼。所以,死了一位14歲的少女,值得大驚小怪嗎?
但華人社區難以承受這場悲劇,因為毒品在校園泛濫,超出了父母保護孩子的范圍。
這位不幸的14歲少女從接觸毒品到死于毒品,只不過一年時間。
據《星島日報》報道,華裔少女E((基于隱私保護,以字母代稱)出生于加拿大。
去年3月,她在校園里接觸到了大麻。
7月,吸食冰毒。
10月,吸食芬太尼。
在吸大麻期間,母親只是帶她去看了心理咨詢師。
所謂心理輔導,除了付費,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幾個月后,E又向父母承認自己吸食冰毒,但父母還是將希望寄托于心理咨詢師。
到了11月,E被老師發現吸食芬太尼,校方這才告知了當地衛生局。
在加拿大開放毒品之前,這種事是應當告知警察局的。但在如今,制止未成年人吸毒成了衛生局的工作。
12月,衛生局委派一名戒毒師每周上門與女孩溝通,但要求家長回避。理由是E已年滿13周歲,父母不能干預她的吸毒問題。
家長始終未能知曉談話內容,戒毒師每次離開時,都說“她很好”。
緊張的父母想將女兒送往戒毒中心,并說服了女兒。
然而,戒毒師再次過來時,她與女孩及其父母在客廳中會談。
女孩當場跟戒毒師表示愿意去戒毒中心。
但戒毒師卻請女孩的父母離開,她要聽聽女孩個人意見。
意思是,去戒毒中心的想法是出于家長壓力,而不是E的自由意志。
1個小時單獨談話結束,戒毒師說,E并不想去戒毒中心,因為她不想在外面洗澡、也不想在外面過夜。“家長不能強迫她,任何人都不行”。
E的父母感到茫然,不再堅持送女兒去強制戒毒。
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要是中國某地有個14歲女孩吸毒,社區、學校、衛生單位,早就上門做工作了,要父母配合送她去戒毒,而警察將對毒源進行追查。
這就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心,而加拿大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14歲,對毒品危害能有什么認知?但戒毒師意見具有決定性作用。
就這樣,失去了拯救少女生命的最后一次機會。
1月26日,女孩被人帶到購物中心某處吸毒狂歡。
隨后,她因吸毒過量昏迷,那些一起吸毒的人卻扔下她跑了。
警察發現后,找來家長,告知說這個孩子今天可能會死掉。
當晚,母親帶女兒到醫院就醫,要求住院觀察。
神奇的是,醫生竟然說孩子不符合住院條件,拒絕收治。
E在沒有獲得治療的情況下,就跟母親回家了。
1月30日,大年初二,家人發現E面色發青,身體狀況惡化,連忙送去醫院。但搶救失敗,女孩被確認死亡,死因是服用過量毒品。
2月13日,溫哥華信友堂教會為她舉行葬禮。
消息傳出后,引起了加拿大華人的熱議。
這起悲劇,有很多令人難以理解之處,比如校方、衛生局、超市、醫院,每一個環節似乎都有罪。
還有她的父母,在加拿大守“規矩”到了盲從的地步。他們在3月份就可以報警,因為向未成年人提供毒品,在加拿大仍是非法行為。
不過,最大的罪人就是加拿大政府,這不就是制度殺人嗎?
打開地獄之門
2018年之前,為了制造開放毒品輿論,加拿大媒體和學界不斷放出“大麻無害論”。
說大麻比香煙危害小,也更容易戒。但就是不說兩者的本質區別,也不說大麻是吸毒升級的臺階。
加拿大社會逐漸形成了追求時尚、自由至上的“大麻文化”。
然后政府反過來將這種現象說成是“民意”,開放毒品變成了“民主選擇”。
2018年10月18日凌晨,加拿大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大麻合法化。
許多人冒著嚴寒在大麻精品店門前排起長隊,為了“搶頭香”,
來自紐芬蘭的46歲男子伊安·鮑沃成為第一個合法購買到大麻的人,加拿大《環球郵報》是用羨慕幸運兒的語氣來報道這位“歷史人物”。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司法部長蕾布爾德還出面聲稱:“這是加拿大歷史性進步的里程碑”。
這難道能改變大麻是毒品的本質。
7年過去了,加拿大“里程碑”收獲了什么?
冰毒、可卡因、芬太尼、海洛因泛濫,多少青少年在校園就沾染了毒癮,走向自我毀滅。
卑詩省更是“進步中的進步”。
2023年1月,卑詩省成為了毒品非罪化試點,允許成年人在學校和機場以外的地點持有不超過2.5克硬性毒品,包括冰毒、可卡因、芬太尼、海洛因。只有不超重,就不會被逮捕、指控或沒收毒品。
吸毒與否,一切靠自覺,警察不管了。
試點三年,以后各省跟進,實際上早已跟進。
早在2018年,有些華人就憂心忡忡地預測,大麻非罪化之后,冰毒、可卡因、芬太尼、海洛因也會跟上,事實確實如此。
想謀取毒品暴利的利益集團,怎么可能只滿足于大麻開放?
加拿大政府又有了更好的理由,卑詩省這項計劃是為幫助吸毒者去污名化,鼓勵他們克服恐懼,安全透明地使用毒品,減少與毒品相關的死亡案件,說得多么動人。
加拿大人在抱怨印度人到處隨地大小便,貼出了很多圖文。
但遠比“印度文化”可怕的毒品泛濫問題卻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溫哥華,隨時可以在街頭拍到這種吸毒吸到人不人,鬼不鬼的畫面。
加拿大政策荒謬到什么程度?在公開場合,吸食,注射毒品,警察不會來管,這叫自由社會。
但你要是在公園開一聽啤酒喝喝,就要被罰款幾百元,這叫法治社會。
未滿18歲少年吸煙是違法行為,但十四五歲小孩吸大麻煙,請便。
加拿大政府說開放毒品有助于降低吸毒致死數量,但真的是這樣嗎?
據CBC(加拿大廣播電臺)報道,2023年卑詩省有2511人死于毒品,平均每天近7人,比2022增長5%,創歷史新高。
面臨數據,有人呼吁政府要像禁止在公共場合喝酒一樣禁止吸毒,但居然遭到NGO組織反對。
加拿大“危害護理協會”(Harm Reduction Nurses Association )等NGO聲稱,如果限制在公共場合吸毒,將會導致更多吸毒者孤獨地死去。
如果政府頒布禁令,它們就將起訴到最高法院。
這些捍衛公開吸毒權利的NGO的金主是誰?當然是跟毒品交易有關的利益集團,或許還有“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身影。
當毒品和毒品文化泛濫到這種程度時,14歲小女孩能在校園里接觸到各類毒品有什么奇怪嗎?
毒品的受害人只是她一個人嗎?
華人少女的吸毒死亡事件已經有好幾起了,最小的才13歲。
華人社區,華人家庭,傳統上都是反對毒品的,希望子女用功讀書,將來出人頭地。
但吸毒自由這股妖風興起后,華人小孩成了首當其沖的受害人。
因為他們以為這是融入西方青少年圈子的“門票”,而華人家長能做的只是“家庭教育”。
以前他們認為校園至少是安全的,可是當校園被毒品集團攻破后,有幾個華人孩子能自覺地抵御毒品?
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人想把小孩送到西方讀書。宣稱這是為了小孩“接受更好的教育”,擺脫國內的“卷”。
在一些毒雞湯影響下,父母的情緒值被拉滿,相信西方校園是“釋放天性,快樂成長”的地方。
但這些家長有沒有想過環境?一個縱容吸毒,鼓吹濫交的環境。
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男孩變太監,女孩長胡子。不男不女,魑魅魍魎。
加拿大以后還會有冰毒里程碑、可卡因里程碑、芬太尼里程碑、海洛因里程碑……
而跟著這些里程碑走的人,得到的必定是一個個墓碑。
加拿大政府怎么自豪(邪惡)是它的事,但這種毒品悲劇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和報道,因為西方在將“芬太尼的鍋”甩給我們。
這位14歲少女的悲劇是誰造成的?就是不負責的加拿大政府。
對于我們來說。于國于民,中國都決不能讓“毒文化”有任何輿論空間,否則,如何對得起那些犧牲的緝毒戰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