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開成了一場調解西方“豪門恩怨”的節目。
舞臺中央,美歐這對“跨大西洋塑料姐妹花”互相甩鍋,俄烏沖突成了被爭奪的“家產”。而在舞臺另一邊,特朗普繞過歐洲,讓沙特意外成為與普京“地下約會”的咖啡廳。這場戲簡直比《權力的游戲》更狗血,比《紙牌屋》更暗黑。
在慕安會上,美國副總統萬斯的一席話,堪稱美歐的“離婚宣言”。他稱歐洲當前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其內部,痛批“歐洲正逐漸背離它一些最根本的(民主)價值觀”,連德國移民政策都要指手畫腳,活像對著鄰居家裝修指指點點。
德國總理朔爾茨當場回懟:“您管好自家‘紅脖子’吧!”法國外長更是在社交媒體陰陽:“沒人能把美式漢堡強塞給法餐廚師。”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表示,萬斯的講話聽起來像是“美國試圖挑起與歐洲的爭端”。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也表示:“美國新政府的世界觀與我們不同。它不考慮既定的規則、既定的伙伴關系和信任。”
這場口水戰的本質,是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2.0版”與歐洲“戰略覺醒”的正面碰撞。
而在會議期間,特朗普宣布了對進口鋼鐵、鋁材加征25%關稅,這招直接把歐洲氣笑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歐洲反對貿易戰,但已經準備好采取對等反制措施。
這場鬧劇讓人想起19世紀的“英德海軍競賽”。
當年,德國在俾斯麥的領導下逐步發展強大,試圖挑戰英國的地位。英國則通過增加艦隊規模、更新艦船來保持領先地位。兩國的軍事對抗加劇,尤其在1890年代,英國對德國海軍擴張感受到了威脅,最終導致了兩國關系的緊張,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部分原因之一。
當美歐在慕尼黑吵得面紅耳赤時,美俄高官已訂下沙特的“豪華包廂”。2月18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赴會,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登場,唯獨烏克蘭和歐洲被踢出群聊。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慕安會上聲嘶力竭:“歐洲不能靠美國保衛”,轉頭卻被曝出美國要求烏方交出50%礦產開采權。網友戲稱:“這哪是和平協議?分明是《凡爾賽和約》烏克蘭分約!”
更諷刺的是,當澤連斯基呼吁組建“歐洲軍”時,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15日晚在波蘭國家電視臺播出節目中表示,歐洲國家不會組建統一的軍隊以應對所謂的“來自俄羅斯的威脅”。
這背后,是特朗普的“商業天才”邏輯,他堅稱既然在烏克蘭投資了3500億美元,總得挖點稀土回家吧?至于歐洲的安全焦慮?那不過是談判桌上的免費配菜。
被排除在沙特會談外的歐洲,終于想起馬克龍五年前的警告:“北約正在腦死亡!”
法國連夜召集巴黎緊急峰會,德國則在現有財政框架內調整其軍備和對外援助策略,只可惜軍費要從GDP的2%提到5%,相當于讓歐洲各國政府同時戒掉“福利咖啡因”,社會分裂的戒斷反應怕是比英國脫歐還酸爽。
特朗普的“政治藝術”,本質上是在國際政治交往中推行“購物式外交”,即砍一刀關稅,拉一單軍售,至于盟友信任?那不過是可退貨的贈品。
美國要求北約盟友將軍費提到GDP的5%,相當于讓歐洲每年多掏4000億美元(按2024年歐盟GDP估算)。這筆錢足以重建三個烏克蘭。但特朗普的算盤打得比德州撲克還響:軍費漲了,美國軍火商笑了;歐洲防務自主了,美軍就能撤出省錢了,典型的“既要抽水,又要放干池塘”。
當美國把民主價值觀變成交易籌碼時,真正的輸家是那些相信“西方團結”的普通民眾,他們既要承受通脹下面包漲價,又要為政客的表演性外交買單。
烏克蘭現在哈爾科夫方向的困境,暴露出西方“代理人戰爭”的殘酷本質:棋盤上的棋子,終究逃不過被犧牲的命運。
慕安會上,中國代表一句“堅持多邊主義”贏得滿堂彩,巴西總統顧問呼吁“發展中國家要建新秩序”,非洲領袖強調“自力更生”。這些聲音,才是破解霸權游戲的終極密碼。
當美國忙著在沙特“分蛋糕”,歐洲在巴黎“喝悶酒”時,歷史早已寫下注腳:霸權終會像慕尼黑啤酒節的氣球,膨脹得越快,炸得越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