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1月21日,美日印澳“四方機制”外長會議在華盛頓召開,這是特朗普就職僅一天后舉行的重要外交活動,由新任國務卿魯比奧主持。新特朗普時代的“四方機制”以及“印太戰略”會走向何方?
特朗普新任期伊始就舉辦“四方機制”外長會議,體現了美國外交的優先事項依然是大國競爭。事實上,“四方機制”作為一種多邊安全對話平臺,自誕生之初便帶有強烈的地緣政治色彩,其重新活躍完全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
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四方機制”是“印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拜登時期又進一步提升其規格,舉辦了領導人峰會。但不管如何“包裝”,其針對中國的敵對意圖顯而易見。此次會議緊隨特朗普就職典禮,顯然是為繼續推動圍堵中國的計劃做準備。然而,這種以分裂亞太為目標的策略注定難以實現,尤其是在亞太國家與中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現實下。
會議后發布的聲明重申了“四國致力于自由開放的印太”的承諾,并明確反對任何試圖通過武力改變現狀的行為。此外,還提到加強經濟和技術領域的安全合作,推動構建強韌的供應鏈。這些內容雖無新意,但背后充滿對中國的敵視。實際上,“自由開放”不過是美國試圖挑起地區矛盾的偽裝,意在干涉他國內政,制造地區對立。
此次會議的召開,可以看出美國有以下三方面考量。首先,美國通過會議明確了新政府對印太地區的關注。雖然聲明內容平淡,但其背后傳遞的信號是,特朗普政府將延續此前的“印太戰略”框架,并通過“四方機制”來對抗中國的地區影響力。然而,這種對抗中國的策略并未給亞太地區帶來真正的穩定,反而加劇了緊張局勢。
其次,會議的核心在于鞏固與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關系,表明美國不會削弱與這些國家的外交和防務合作。雖然新政府剛剛成立,具體合作計劃尚不明確,但通過這次會議,向盟友釋放了明確的信號:美國依然將“四方機制”置于其外交議程的優先位置。然而,盟友的支持并非鐵板一塊,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對美國的指揮棒并不完全買賬。
最后,美國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定期舉辦更多“四方機制”會議,包括可能安排在白宮的外長會議,以及由印度主辦的領導人峰會。這些活動將為進一步推進“四方機制”的合作奠定基礎。然而,這種以美國為中心的多邊合作模式很難調動盟友的積極性,尤其是在印度等國對美國意圖心存戒備的情況下。
目前,美國在“印太戰略”上的推進并不如預期順利,主要原因包括全球事務分散了其精力,以及印度在“四方機制”中保持一定的獨立性。此外,美國對印度在俄烏沖突中的立場和人權問題上的批評,也讓雙方合作不夠緊密。從四個參與國的角度來看,各自的立場也存在差異。
特朗普雖然被認為不重視多邊合作,但實際上他追求的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多邊主義。這種合作模式強調美國的領導地位,要求盟友“聽話”,建立類似冷戰時期“大哥帶小弟”的等級關系。然而,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必然引發盟友的不滿,長遠來看難以維持。日本在平衡對華和對美關系方面面臨兩難。目前,其希望通過與特朗普政府建立互信,鞏固日美同盟的核心地位。但同時,日本也無法忽視與中國緊密的經貿關系,對盲目追隨美國保持警惕。
澳大利亞在安全上依賴美國,但在經濟上需要考慮與中國的關系。如何平衡安全與經濟利益,是澳方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過度倒向美國可能對其國內經濟造成沖擊,澳方對此心知肚明。而相比美日澳在防務上的大幅投入,印度的國防預算保持穩定,顯示其在亞太地區采取更加謹慎的立場。不過,特朗普的回歸可能推動美印關系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國防和經貿合作上。然而,印度一貫奉行多元外交,對完全倒向美國仍存保留。
未來,“四方機制”大概率會繼續沿著機制化方向發展,但特朗普是否會親自推動,還是將其交由高級外交官主導,目前尚不確定。可以預見的幾個動向包括:美國可能要求盟國進一步增強軍事能力,并在軍事安全上更加配合美國的指揮。聯合安全倡議和海岸警衛隊演習可能成為重點,四國間的軍事互操作性將進一步加強。然而,這種軍事合作可能加劇地區對抗,遭到更多國家反對。
此外,特朗普對“四方機制”中經貿領域的興趣可能較低,雖然不會廢除“印太經濟框架”,但相關合作可能被淡化。這將限制“四方機制”在非軍事領域的吸引力。如果俄烏沖突實現停火,美國可能將更多資源轉向亞太地區,推動“印太戰略”的動力會進一步增強。然而,中國在地區內的經濟和外交影響力已深耕多年,美國想要重塑秩序并非易事。
總之,新特朗普時代的“印太戰略2.0”充滿敵意,明顯針對中國。然而,試圖拉攏盟友圍堵中國的企圖并不被普遍認可。在中國與亞太國家經貿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美國這種挑撥離間的策略注定難以得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