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政治舞臺即將換上新的一頁。
即將退休的拜登,下臺前開啟政策“快進”模式,本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原則,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不斷刷著存在感。
先是對俄羅斯石油生產商和船只實施制裁,又給半導體芯片出口戴上“緊箍咒”,還無端指責中國主導造船業手段“不公”,而且對中國電動汽車軟硬件進口設限,并且在網絡安全方面加強針對中俄的打壓。
甚至在1月19日,也就是退休前一天,還裝模作樣地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要調配政府資源幫助美國經濟困境中的社區。
細細數數,拜登在特朗普勝選后兩個多月干的事,比他前面幾年加起來還多。
這做法令特朗普極為不爽,近日公開“吐槽”,直言拜登在離任之際,正想盡辦法讓權力交接變得麻煩重重。
于是,當地時間1月19日,特朗普在華盛頓市中心舉行集會時宣稱,等他正式上任后,會把現任總統拜登之前發布的每一項行政命令都廢除掉。
其還表示,他即將在就職首日,簽署涉及邊境安全、能源、聯邦政府開支、短視頻社交平臺TikTok、“多元化、公平與包容”政策等多達100項行政命令。
要知道,拜登在過去的4年任期里,一共也才簽署了一百多項行政命令!
也就是說,特朗普的這一系列行政令很有可能就是照著拜登現有政令列表挨條否決,換言之,也就意味著拜登這4年的執政成果幾乎要被清零。
執政成果付諸東流倒還不至于引發所有人的關注,但其中備受矚目的援烏、援以法案是否也會一并被撤銷呢?還有拜登赦免的兒子,后續是否會再次面臨法律追究?結果如何,不得而知。
其實,去年11月,特朗普在海湖莊園舉行慶功宴后,就喊話美國公民“我回來了”,并釋放出足夠多的信號,要推翻拜登政府頒發的數十項行政令。
就說海上鉆探禁令這事兒吧,拜登大手一揮,把6.25億英畝的美國海域從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市場“下架”了。這可把特朗普氣壞了,他在接受采訪時大聲吐槽:“這是荒謬的。我會立即取消禁令。”還說拜登根本不知道6.25億英畝海域是什么樣子,可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國家。
還有加沙停火協議達成后,兩人更是開啟了“搶功大戰”。拜登強調協議是以他去年五月提出的框架為基礎,而特朗普則在社交媒體上聲稱協議的達成離不開他的努力,甚至說如果不是他在去年11月的美國大選中獲勝,就不會有如今的停火協議。
不僅如此,二人在多個領域都存有分歧,意見大為不同。
在環保政策上,拜登執政期間,為了拉攏盟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投入巨額資金,試圖帶著美國在綠色能源領域實現大的突破,但特朗普對此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在新能源領域砸下重金,短期內根本無法看到實際回報,而且拜登發展新能源的舉動,無疑是對傳統能源產業的巨大沖擊,導致許多相關企業面臨困境,無法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這簡直就是一筆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 。此外,特朗普還計劃推翻拜登的多項舉措,像是取消海上風電租賃暫停令、終止電動汽車強制政策、廢除綠色新政,甚至打算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在移民問題上,特朗普打算發布行政命令,恢復自己第一任期快結束時實施的執法重點,比如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實施旅行禁令、重啟“留在墨西哥”政策。
面對烏克蘭問題,特朗普宣稱就職后會盡快與普京會面,探討結束沖突的辦法。他一直指責拜登政府對烏支持政策,覺得既浪費美國資源,又讓國際局勢更不穩定。
其實,現任推翻前任行政命令這事兒,似乎已經成了美國政治心照不宣的獨特“傳統”。
比如,拜登在2021年1月20日上任第一天便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重返《巴黎協定》,直接推翻了特朗普1.0時期退出該協定的決定,同時還迅速對特朗普在移民與公共衛生領域的相關政策進行了變更。
特朗普1.0上臺后廢除了奧巴馬卸任前頒布的多項行政命令,其中包括取消奧巴馬對俄羅斯干預美國總統大選而采取的驅逐35名俄外交官、關閉兩間俄領事館的命令,以及取消國家安全出入境登記系統等。
再往前追溯,小布什上臺后,對克林頓政府的一些政策也進行了調整和改變,雖然具體在行政命令上的直接推翻情況相對不那么典型,但在政策方向上都進行了較大轉變,如在導彈防御計劃等方面采取了與克林頓政府不同的策略。
美國政府的政策就像坐過山車,一屆河東,一屆河西!新總統一上臺,就忙著把前任政策重新洗牌,從此又掀開新的一頁。
而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既有制度上的劣根性,也有美國政客的“小心思”。
一方面,黨派“掐架”。
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各有各的想法和小算盤。拿醫保政策來說,民主黨想讓政府多管管醫保的事兒;共和黨卻覺得醫保應該讓市場自己來管,政府少插手。所以前任總統要是來自民主黨,他定的醫保政策,到了共和黨新總統手里,就像個甩不掉的“麻煩包袱”,這都是因為兩黨為了自己的利益,互不相讓。
另一方面,理念“撞車”。
就像拜登和特朗普在能源政策上的理念簡直是南轅北轍。一個想要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這類清潔能源,所以對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加以限制;另一個卻認為傳統能源才是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鼓勵加大開采和出口。每屆總統任期內制定的政策重點可能因個人意志、競選承諾和當下政治環境而不同,前任走的路,后任就不想走,前任的政策自然就成了“坑”。
再者就是,個人“小心思”。有些總統要是覺得自己下臺是被后任那伙人“算計”了,心里就會不服氣,想報復。離任前,他會故意搞出一些有爭議的事兒,或者鼓動自己的支持者鬧事,給后來的總統添添堵。
這,就是美國的政治!上一任總統的政令墨跡未干,新一任就大筆一揮推倒重來。在美國政治舞臺上,每一任總統都試圖通過不同的方式“修復”國家的裂痕,但往往只能加劇這種分裂,所以這種“挖坑”與“填坑”的鬧劇還將不斷上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