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的10萬工人正在罷工游行,抗議大眾的降薪、裁員、關閉工廠。
大眾工會代表直接把矛頭指向了管理層,稱大眾汽車集團落后于中國車企,是大眾汽車集團高層那些百萬富翁們的錯誤,管理層卻給工人減薪使其“背鍋”?! ?/p>
德國沒能完成產業升級,還在癡迷于內燃機、變速箱這些落后產業,都搞得產能過剩了,生產了一堆沒人買的工業垃圾,于是就遭到了市場經濟的“制裁”。
大眾的銷量和利潤都在暴跌。
今年前三季度,大眾在中國遭遇了15年以來的第一次經營虧損,汽車銷量合計205.7萬輛,同比下跌10.2%,三季度的銷量更是下跌15%……遙想2019年,大眾汽車在中國狂賣423萬臺。
大眾汽車第三季度凈利潤直接從去年的43.4億歐元滑落到15.7億歐元,暴跌三分之二,營業利潤同比大跌42%,利潤率從6.2%下降至3.6%,是2020年以來最低的水平……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得罪了哈耶克,不尊重市場經濟,沒有充分的競爭,汽車產品力太差,性價比太低,所以被看不見的手抽了兩嘴巴。
不只是大眾,德國所有的汽車相關工業都在“雪崩”,采埃孚裁員9800人,博世全球裁員5500人,舍弗勒裁員4700人,蒂森克虜伯鋼鐵裁員11000人……他們當年碾壓世界的產業,徹底玩不轉了,汽車是個長產業鏈,德國汽車產業直接雇傭約79萬人,間接創造了數百萬個就業崗位,大眾BBA不行了,這條長長的產業鏈也會掛掉。
工業4.0這個概念是德國在2013年提出的,指“制造業的智能化”,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后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
然而,目前能做到這個的,其實是只有中國本土的汽車“超級工廠”,這背后,是通信、工業機器人、物聯網……需要一整個智能化的全產業鏈工業體系。
工業的血液是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神經網絡是通信,本來,德國是可以用俄國能源,使用華為的5G通信,來完成工業轉型升級的。
結果,德國配合美國,深度參與俄烏沖突,賣腎援烏,還眼睜睜看著烏克蘭和美國炸了自己的北溪二號管道,斷了自己工業的能源血脈;德國沒有一點X數,參與到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戰,制裁華為,不使用華為通信技術……現在不要說工業4.0了,德國工業快404了。
德國只是一個名詞而已,臺面上這幫裸官早已把靈魂和肉體都賣給了美國,它根本沒有自己的內政外交。
生命中的一切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德日這兩個二戰戰敗國,在戰后美國扶持起來用于反共,保持并且發展了他們的制造業,維持了他們“發達國家”的體面,然而現在這一切要被收回去了……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在回想一下,當年納粹德國也是美國資本扶持起來的,最終在戰后吃掉德國科技人才和發展成果的,也是美國。
德國工人降薪、失業,值得同情嗎?
當年大眾占領中國市場,賣車賺得盤滿缽滿的時候,這些歐洲人有沒有關心過我們?有沒有關心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眾”?
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巨額利潤,大部分都用于養活他們本土的“老爺”和“工貴”們,可從來沒在乎過第三世界的勞動者。
所以,“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這句話是有前提的,如果帝國主義、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日子過得太好,你說他們會不會來團結我們?
當年德國工人賺的多、吃得飽的時候,有沒有想中國的工人兄弟生活的怎么樣?所以,他們不是階級兄弟,他們是帝國主義用第三世界的脂膏和血汗養肥了的“工貴”。
德國人的高薪、假期、高福利從哪里來的?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給他們的,一但最大的市場拋棄了它,他們的高福利高待遇高薪水也就無法維持了。
天底下哪有一成不變的事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是西方教給我們的道理,德國非要當發達國家嗎?德國非要搞汽車產業嗎?他們難道不能去踩縫紉機、“七億襯衫換飛機”?
一個活在短期利益、虛幻快感中的人,是無法覺醒的。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
只有砸爛他的飯碗,讓他體驗一下餓肚子的滋味,體驗一下50萬馬克買面包……他們才會反思,才能學會將心比心?! ?/p>
沒有誰要針對他們,這是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不尊重市場規律,得罪了“甲方”……日子自然不會好過。
德國的支柱產業和日本一樣,是汽車工業,大眾、寶馬、奔馳、奧迪都是造車的,采埃孚是做變速箱的,博世是做汽車ESP系統的,舍弗勒是做變速箱和軸承的,蒂森克虜伯是造汽車鋼鐵零部件的……
現在,中國的鋼鐵產業世界第一,高強度熱成型鋼普遍用在了國產自主品牌上;中國煉鋁產業更是斷崖式碾壓世界,國產汽車底盤大量使用全鋁底盤;新能源汽車大量采用電機響應極快的“無級變速”,復雜易壞的變速箱成了雞肋;由于新能源汽車的普遍電氣化,國產自研的ESP、智能駕駛、主動安全比老牌車企的傳統方案更加實用……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歐洲人也喜歡講什么“百年傳承”、“工匠精神”,一個小技術打磨上百年,卡著專利不松手,長期靠收智商稅過日子,發動機變速箱打磨出花兒來,本質上也就和馬車時代培養“純種馬”一樣……看起來是“匠心”,本質上是貪婪、短視、尾大不掉、不肯創新,最后的結果就是被市場淘汰。
德國人依賴的精密制造、汽車、化工等高附加值工業,在新能源的沖擊下,已經是日薄西山。而新的機器人、無人機、自動駕駛、AI等產業,他們更是全面落后,而且根本沒有發芽的跡象。
德國當年的工業4.0PPT中,最關鍵的是智能制造中的通信技術,但是德國錯過了信息技術革命,他們的通信網絡根本無法支持“智能制造”,在默克爾時期,德國經過綜合考量,認為華為的技術最符合要求,與華為展開了深度合作,德國的工業4.0很大程度上是在華為技術支持下展開的……然而,在2019年,德國追隨美國制裁華為,導致自己的通信技術無法革新,“智能制造”也就成了夢幻泡影。
德國的工業4.0的兩大樣板工廠中,博世集團的洪堡工廠在2021年關閉,大眾沃爾夫斯堡工廠在2023年也是大規模減產?! ?/p>
由于能源價格飆升和經濟持續疲軟等原因,部分企業正在遷離德國,令德國作為汽車制造中心的地位再次受到打擊,跨國輪胎巨頭固特異和米其林先后宣布計劃關停德國工廠……
在俄烏沖突中,德國堅決站在美國一邊,賣身援烏,甚至默許美烏聯手炸掉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在能源危機下,德國工業出現大規模的衰敗和外遷。
德國選擇黨黨首魏德爾女士嘲諷道:德國總理舒爾茨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幫助美國"干掉"了德國的制造業。
“40多年來,整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都靠中國市場吃的盤滿缽滿”,德國汽車百分之60的利潤來自中國市場……然后他們一點都不感恩,一邊賣高價產品壓榨中國消費者,一邊在技術上封鎖制裁中國,既要賺中國的錢,還不讓中國發展。
現在好了,他們藏著掖著的那些寶貝,要么進博物館,要么流向別處,眼睜睜看著在更加尊重科學、技術的土壤里開花結果。
工業匯聚的方向,才是文明的方向。
至于德國,有識之士在議會上滔滔雄辯,怒斥德國政府是“美奸”,是罵不死賣國賊的……魏德爾女士還是換一個手勢比較靠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