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最近又放狠話了,這回不是對誰,而是對自己,讓歐洲人準備過艱苦日子,要擺脫中國供應鏈,堅決遏制中國的崛起。
說這話的是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布·鮑爾,他試圖用一番言辭犀利的講話,把北約對中國的反華魔怔推向一個新高度。
鮑爾的演講,讓人想起了一句話:“為一己私利,不惜犧牲全局。”在北約總部的公開發言中,鮑爾呼吁全體西方企業準備好戰時狀態,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他宣稱為了不在未來“戰時”被中國“勒索”,歐洲人必須提前做好犧牲福利和優渥生活的準備。翻譯一下就是:哪怕犧牲一切,也要對華“脫鉤”。
問題來了,歐洲人民同意了嗎?
歐洲的通脹率已經高得讓人頭疼,能源危機更是讓很多家庭不得不掏空積蓄。法國人為了養老金改革上街抗議,德國人因高昂的電費怒火沖天。這樣的情況下,鮑爾居然還要大家“餓著肚子、砸鍋賣鐵”去反華,這種“大義凜然”,簡直讓人懷疑他是活在平行世界。
鮑爾的邏輯本質上是替美國搖旗吶喊,但北約政客們似乎忘了一點:歐洲早就被美國薅得“只剩底褲”。
從俄烏沖突開始,因能源危機,美國通過出口高價天然氣,把歐洲當提款機薅個不停;更別提“通脹削減法案”,直接逼得歐洲企業不得不搬到美國。既然美國都毫不掩飾地吸血,北約的歐洲國家還在為它賣命,難道真不怕“貧血”?
鮑爾似乎沒有意識到,美國鼓吹的對華脫鉤政策,早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反面教材。讓我們來復盤一下,這出鬧劇是如何把美國從“全球霸主”帶向“全球笑話”的。
近年來,美國推動所謂的“去中國化”,結果不僅沒有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還讓自己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深淵。
美國消費者發現,很多原本“Made in China”的商品,換了個“越南制造”“墨西哥制造”的標簽繼續賣,但價格還卻貴了一倍。無論是高價貼牌產品,還是天價租用中國商品,最后都是美國消費者掏腰包。
更離譜的是,這些“表面脫鉤”還增加了中間商的成本。一邊鼓吹反華,一邊加深依賴,美國的“脫鉤”行為,儼然成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數據顯示,美國2025財年的軍費預算高達895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可即使這樣,美軍都開始出現拖欠薪資的情況。軍官抱怨工資不夠買奶粉,士兵吐槽退役后連醫療保險都成問題。要知道,軍費是美國最優先保障的領域,如果連美軍都“餓肚子”,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
現在問題來了,美國脫鉤已經搞得一塌糊涂,歐洲如果真要跟著學,結果會好嗎?答案顯而易見:歐洲的底子還沒美國厚,脫鉤只會加速把自己拖向深淵。
歐洲和中國的經貿關系極其緊密,尤其是在制造業和高科技領域。以德國為例,其汽車產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高達40%,中國不僅是德國車企的主要出口市場,還是重要的電池供應國。試問,如果“脫鉤”,德國工業還能撐多久?
再看鮑爾口中的“稀土威脅”。全球60%的稀土由中國出產,而稀土加工比例更是高達90%。沒有稀土,歐洲的高科技產業能干啥?擺脫供應鏈聽上去很美,但操作起來恐怕只會讓產業停擺。
如果歐洲硬著頭皮跟隨美國玩脫鉤,不僅要失去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伙伴,還會被美國更狠的壓榨。美國已經用高價能源和補貼政策割過一輪韭菜了,歐洲如果再配合對華脫鉤,恐怕連活下去的力氣都沒了。
到那時,歐洲連基本的經濟獨立性都不保。
鮑爾的言論折射出北約對華的“反華魔怔”,可這種情緒化的政策,不會讓歐洲變得更安全。
而且,北約曾經的職責是應對軍事威脅,可現在卻越來越像是美國的“外交工具”,無論是插手亞太事務,還是炒作“中國威脅論”,北約的動作都在偏離其本質使命。鮑爾的“戰時號召”,其實是北約自降身段的一個典型表現。
對北約來說,真正的危機并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部的裂痕。
近年來,法國、德國等國家多次對北約的獨立性提出質疑,馬克龍更是直言北約“腦死亡”。在這樣的背景下,北約喊出“砸鍋賣鐵反華”,無異于進一步撕裂內部共識,最終讓這個聯盟更快走向分崩離析。
所以說,鮑爾的一番“反華宣言”,聽上去氣勢磅礴,但實際上是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歐洲并沒有資本效仿美國“脫鉤”,無法承受經濟損失帶來的連鎖反應。砸鍋賣鐵的“反華夢”,最后買單的只會是普通歐洲民眾。
歷史告訴我們,冷戰思維從未帶來真正的安全,對抗只能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危機。與中國合作,是歐洲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至于北約政客的“砸鍋賣鐵宣言”,又會是一個被現實嘲諷的笑話罷了。
圖片源自網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