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總是念念不忘讓制造業回流美國,總是想著要振興美國制造業。
但這想法是錯的,他選擇的手段更是錯上加錯。
有趣的是,每當特朗普嚷嚷著加征關稅時,網上總會有一波莫名其妙的輿論焦慮。估計《美國制造業回流,超乎我們的想象》、《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種標題又要出現了。
然而,關稅能解決美國的毒品問題嗎?能解決美國的槍支問題嗎?能解決非法移民問題嗎?能解決零元購問題嗎?
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制造業回流問題。
所以,有些人在網上也不必做“美國制造業回流”的白日夢了。
覆水難收
美國制造業被掏空,并不是特朗普的責任。但作為一名親眼見證過美國制造業輝煌時代的美國老人,他接受不了今天的現實。
美國制造業覆水難收,再想它回來,純屬自欺欺人。
MAGA們知不知道自己戴的這頂紅帽子來自哪里嗎?
批發價一頂10幾元人民幣,美國進口商在美國一頂能賣20美元。
哦,到了美國不能叫賣,得叫捐款回贈。
一頂小紅帽,就是美國制造業的縮影。
美國是生產不了小紅帽嗎?當然不是。
因為在美國生產,各方面成本都要增加,企業無利可圖,頂多只是微利,所以不如去進貨。
大型企業早早地離開美國本土,邏輯也是一樣。
美國企業要為資本服務,要確保投資人盈利,哪里成本低,就往哪里轉移,企業發展方向就是根據資本邏輯來制定的。
無論誰當美國總統,都無法靠行政手段改變這一方向。
這叫“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美國企業全是“賊”。
美國是何時掉落“制造業第一大國”帽子的?
制造業第一大國,歷史上有過幾次輪轉。工業革命之后,英國戴上了這頂桂冠,被稱為“世界工廠”。
一戰、二戰之后,美國成了“世界工廠”,它不僅擁有無以倫比的制造業實力,還有能力幫助日本等附庸國恢復和發展工業產業。
1980年,里根入主白宮,推行“新自由主義”。
美國企業紛紛將生產線轉移到海外,高污染的化工業,去了墨西哥和亞馬遜流域。
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則向亞洲轉移,于是,亞洲出現了經濟“四小龍”。
很快,很快啊,美國的中低端制造業到了90年代就被掏空。
所謂中低端制造業,其實是基礎制造業。
但白宮和資本集團都渴望那些高回報、高利潤、來錢快的產業,尤其是金融業。
掏空就掏空吧,反正消費品同樣存在,只是把那些粗活累活交給別人干罷了。
而在亞洲,尤其是東亞、東南亞(中華文化圈),這里的工人不僅素質較高,而且吃苦耐勞。
所以,美國企業何樂而不為呢?它們只要守住品牌即可。
英國聯合餅干公司(UB)前董事長赫克托曾說過一句話:
“機器會壞,汽車會銹,員工會死,但品牌將永遠不朽!”
這句話也是美國企業大佬們的普遍心態,要將利潤最大化,只需要緊緊握住三樣東西:品牌、專利、設計!
里根時代,美國企業還可以接受成本為零售價的50%。
90年代,他們貪婪到連30%的成本比例都覺得可再壓一壓。
為了節約成本,企業毫不猶豫地關掉了本土生產車間。
社會問題不是他們要考慮的,這些是聯邦政府的事。
美國企業要的不再是本地員工,而是“承包商、承包商、承包商”。
以耐克公司來說,它們在菲律賓呂宋島的甲米地省劃出了一個生產園區。這里是“獨立王國”,菲律賓警察如果沒有得到美方主管同意,不能進入園區,哪怕是有人報案。
當地生產的與在美國生產的鞋子,無論在材料、做工、設計方面全部一樣,但成本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
唯一區別在于?符號,貼商標的權利,由美國人完全掌握,因為有沒有?符號,價格相差幾十倍。
如果誰敢侵犯?,美國政府就要出來跟它拼命--捍衛品牌和專利。
耐克成了美國企業的效仿對象,Vans運動服飾追隨耐克,關閉了加州車間,轉移到了韓國。
韓國人得到了就業機會,Vans得到了最大利潤,而美國人只能轉改行去做服務業(臨時)
歐洲也學會了,德國阿迪達斯在1993年由德雷弗斯接手后,也關掉了德國工廠。阿迪達斯發言人喬納迪驕傲地宣布:我們只保留德國科技中心,占總生產量1%而已!也就是掌控“品牌、專利、設計!”。
但德國政府對汽車等命脈產業進行了產業扶持和外移限制,這可是德 國命根子。
而美國制造業就如同脫韁的野狗,爭先恐后地向海外轉移。
美國政府沒有采取限制措施,畢竟,大企業誰還不是個金主爸爸。
有的美國企業還想為美國人提供長期的工作機會,留住工廠,但它們卻被華爾街列入了“黑名單”。
《紐約時報》等媒體還催它,走啊,還不走,你有病是吧?
李維斯(Levi's)牛仔服飾就是典型企業,它跟不上潮流。
1997年,由于得不到金融支持,李維斯一舉關閉了11家本土工廠,裁員7000人,到2000年,本土生產線幾乎關停,裁員16310人。
它也走上了“品牌、專利、設計!”這條路,美國工人被踢出局。
這樣的例子根本寫不完……
當年,西方的財經刊物都在鼓吹產業外移,為這些企業的“現代化”經營唱贊歌,但就是不說美國制造業被掏空的問題。
搞這種“經濟理論”的學者,拿獎拿到手軟。
這就是資本的本性,絕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到了2010年,美國發現大事不妙,“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帽子掉了。
這一年,世界銀行報告指出,以美元計價的制造業產出,東方大國排在第一位。
一晃十四年過去了,美國制造業產出最多只達到東方大國的一半,雖然它的GDP總量還排在全球第一。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的2024報告顯示,2030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全球占比將上升至45%,西方發達國家加起來為38%。
扎心啊,報告還預測美國制造業將進一步萎縮。
美粉生氣抓狂、販賣焦慮是沒有用的,看問題要實事求是。
以為拜登不想救美國制造業嗎?他推出了《削減通脹法案》、《兩黨基礎設施建設法案》、《芯片和科學法案》
這都是毫不掩飾的政府補貼行為,砸下了上萬億美元,吸引三星、臺積電等企業來美國建廠,美國企業如果愿意回歸,補貼更大。
但一家想要長期發展的企業憑什么要從低成本往高成本區域轉移?
因此,美國只能用政治手段強迫這些企業到美國發展。
然而,補貼落實到位了嗎?連迪士尼都拿了一大塊蛋糕,因為人家有錢買議員游說政府。
保守派還不歡迎外資收購美國企業。
11月26日,據路透社報道,兩名知情人士透露,日本首相石破茂已致信拜登總統,請求其批準日本制鐵公司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的計劃。
此事收購案在美國政界遭到了多方阻撓,據說它會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
日本尚且如此,其它國家更難以收購美國那些瀕臨倒閉的工業企業。
這不就是葉公好龍嗎?
再說,美國國內有多少人愿意從事制造業?
重振制造業,你首先得有人吧,但美國熟練工人已嚴重短缺,更不要說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2023年,美國效率最高的港口是南卡州查爾斯頓港,但在全球它只排名第53位。這里的從業者,不僅自己不想干活,還反對引進自動化設備。
政府補貼提升不了美國港口的效率,其它產業也一樣。
美國還天天指責中國搞補貼,中國企業其實并沒有多少補貼,但它們有紅利,就是中國日新月異的基建設施,而這些基建絕大多數是由國企完成的。
特朗普卻將希望寄于關稅,這必然會增加美國企業負擔,企業負擔增加后,競爭力進一步下降,中小企業必死。
美國跨國大企業就樂了,因為它們可以廉價收購這些犧牲品。
別看特朗普總是在喊“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但他家呢?
伊萬卡創建了自己的服裝品牌,這事很多人都知道吧?
但她在美國有廠子嗎?有做成衣工人嗎?空空如也。
她也是搞“品牌、專利、設計!”這一套,她老公還是個國際二道販子。
可見特朗普有多么糾結?
作為商人,他認為制造業外移是正確的;作為總統,他卻認為制造業必須回流。自己跟自己打架。
美國最致命的問題是:無法制定一個長期且全面的產業政策。
特朗普上來,廢了奧巴馬的政策;拜登上來,廢了特朗普的政策;特朗普再上來,又要廢了拜登的政策……
來回折騰,有哪個產業經得起如此折騰?哪怕是安安靜靜躺平也不至于這樣。
當美國實體經濟日益沒落時,美元霸權衰落也只是時間問題。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