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美國大選只剩下5天了,今天文章就來系統的跟大家分析一下美國大選制度,了解一下美國總統是怎么誕生的。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跟大多數國家并不一樣,美國是通過特有的選舉人團制度選出總統。
(1)選舉人團制度
美國總統并非直選,而是由民眾投票先決定這個州要支持哪個總統,然后這個州的“選舉人團”就會集體投票給對應總統,有所謂贏者通吃制度,然后兩黨候選人誰獲得的“選舉人團”票數越多,就能成為美國總統。
所以,存在一種可能,就是有總統候選人普選票數更多,但卻獲得的選舉人票更少,結果就輸了總統選舉。
這種情況,美國歷史上出現過5次,最近一次就是2016年,當時特朗普得票率是45.9%,希拉里得票率48%,特朗普雖然輸掉普選,但贏得304張選舉人票,而希拉里只獲得227張選舉人票,結果特朗普以選舉人票大幅領先的優勢,成為美國總統。
這就跟美國“贏者通吃”的州選舉制度有關。
美國是聯邦制,州權一直很大,所以美國總統其實是靠州的選舉人團選出來的。
美國50個州,每個州都有數量不等的選舉人票。
一個州的選舉人總數等于該州的參議員人數加上該州眾議員人數。
而每個州的參議員人數是固定為2人,而一個州的眾議員人數則是由該州人口數量決定。
50個州,那么總的參議員人數是100人,加上435名眾議員,就是535張選舉人票。
然后,1961年美國通過一項修正案授予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3名選舉人。
所以,現在美國總的選舉人票是538張。
美國各個州,選舉人票數最多的就是加利福尼亞州,之前加州是有55張選舉人票,今年加州的選舉人票為54張,仍然是各州最多,因為加州人口是最多的。
各州眾議員人數是由人口數量確定。
選舉人票數第二多的是得克薩斯州。
加州是民主黨的鐵票倉,而得州是共和黨的鐵票倉。
加州對于民主黨來說,可以說是基石般的存在。
歷次美國大選,民主黨都是靠加州獲得普選領先的優勢。
比方說,2016年美國大選,特朗普在全國普選票上,輸了希拉里287萬票。
然而單單加州,特朗普就輸給希拉里400多萬票。
也就是說,如果不算加州的話,特朗普在其他各州加起來普選票,是比希拉里多的。
這也說明,特朗普贏得2016年的美國大選,也不僅僅只是靠選舉人團的贏者通吃規則。
民主黨在普選票上的優勢,很大程度是靠加州以一己之力拉上來的,因為民主黨在加州的支持率遠高于共和黨 ,而加州人口又是美國最多的。
美國選舉還有一大特點,就是贏者通吃。
(2)贏者通吃
每個州的選舉人票是固定為“選舉人團”,美國大選里,民眾投票支持兩黨候選人,各州會單獨統計兩黨候選人在各州的得票比例,得票比例多的候選人,就會獲得該州所有的選舉人票。
比方說,一個州有19張選舉人票,假如特朗普得票率是51%,哈里斯得票率49%,那么這19張選舉人票則都會投給特朗普,而不是按照得票率分給特朗普和哈里斯。
這就是美國選舉人團的贏者通吃規則。
美國大多數州都施行這種贏者通吃規則,只有內布拉斯加州和緬因州沒有采取這一規則。
內布拉斯加和緬因兩州部分選舉人票按選區分配,兩州選舉人票數分別為五張和四張。
比方說,內布拉斯加州是傾向共和黨的深紅州。
但是,四年前,拜登在該州最大城市奧馬哈是獲得一張選舉人票,如果按照贏者通吃規則,該州5張選舉人票應該都投給特朗普。
所以,今年特朗普及其盟友一直在游說內布拉斯加州改用贏者通吃規則。
不過,在9月23日,內布拉斯加州議會共和黨人邁克·麥克唐奈以距離投票日過近為由,宣布不支持修改計票規則。
本來內布拉斯加州議會有49名議員,共和黨議員剛好占33席,達到了2/3門檻,也就是說,如果內布拉斯加州所有共和黨議員都同意修改計票規則,是可以通過的。
但只要有一名共和黨議員反對,就會失敗。
麥克唐奈就是那個反對的共和黨議員,因為這個麥克唐奈原先是民主黨人,因為反對墮胎,今年才轉投共和黨,所以他做出這個決定,也不意外。
美國選舉人團的贏者通吃規則,其實也不是強制的。只有少數州規定了對沒有按選民投票結果投票的“失信選舉人”的懲罰措施。
雖然名義上,該州的選舉人票,都應該投票給該州獲勝的候選人,即使這個“選舉人”有自己更喜歡的候選人。
但美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失信選舉人”先例,有選舉人投票給沒在該州獲勝的候選人。
自1796年至2016年,美國歷屆總統選舉總共出現180名“失信選舉人”。
而2016年大選,是罕見出現了10名“失信選舉人”。
所以,在2020年大選前,美國最高法院裁定選舉人無權“失信”。
美國最高法院聲稱,美國憲法并不禁止州政府限制選舉人投票時的自由選擇權。州政府可告誡選舉人“他們沒有理由逆轉數以百萬計公民的投票結果”。
這意味著,州政府有權認定“失信選舉人”投票無效。
其實大家可以發現,這個“選舉人團”的投票制度十分別扭。
既然選舉人沒有自由選擇投票的權利,那么又何必設立一個“選舉人”,直接美國大選投票完,各州直接根據投票結果,直接把該州所有選舉人票投給該州勝者就行了。
但美國現在不是這樣,還得走一個形式化流程,12月中旬,美國這538名選舉人將投票選出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
然后1月6日,國會才統計選舉人票,并宣布最終的選舉結果。
可見,這樣一個流程是十分的形式化。
這其實背后折射出美國一直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
(3)無法改革
很多人并不了解,美國是一個宗教色彩十分濃重的國家。
美國200多年前建國時,就是一群美國清教徒建國的。
清教徒相信上帝與他們有個契約,并挑選他們領導地球上的其余國家。
而建設山巔之城,就是這些新教徒認為的這個契約體現,這些遠赴北美開荒的美國開國元勛,認為美國就是上帝賜予清教徒的山巔之城。
所以美國新教徒是把美國霸權當做上帝存在的證明,或者說他們熱衷于推動美國霸權,來以此證明他們的信仰是虔誠的,他們認為這樣當末日來臨時,他們這些虔誠信仰的人,才能得到救贖。
所以一旦美國霸權開始動搖,會讓這些美國新教徒無所不用其極去維護美國霸權,這一方面是利益,另外一方面也是宗教驅動,會讓美國新教徒更加瘋狂。
包括,美國開國元勛設立的三權分立制度,以及這套美國選舉制度,也都被美國新教徒認為是上帝賜予的,是神圣不可更改的。
所以,對于美國民主制度,哪怕現在兩黨都知道存在很多弊端,但沒人能改,也沒人敢改。
這就是美國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缺乏自身改革的動力。
所以,之前民主黨在召開所謂民主大會時,雖然言必稱美國當前民主出現問題,也知道美國民主出現問題,但卻沒人提出解決辦法。
這就好比房間里的大象,誰都知道有問題,但就是沒人能解決問題。
事實上,美國200多年前的制度,很多早就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了。
美國建國初期,只有美國東海岸的一片狹長領土,200多年前信息不暢,缺乏普選的基礎。
那么當時歐洲則普遍采用,民眾選議員,議員選總統的模式。
但是美國卻不能采用這種選舉模式,因為美國建國的時候,是把三權分立當做信仰,去嚴格設計三權分立
這就決定,美國的總統不能由國會議員選出。
國會代表立法權,總統代表行政權。
如果由國會自行選出總統,美國總統的權利等于來源于國會,那么等于立法權凌駕于行政權,這違背美國三權分立的原則。
所以,才有了選舉人團制度。
但時過境遷,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美國這套選舉人團制度就顯得有些扭曲,而且贏者通吃的規則,更是放大了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力。
但美國之所以仍然堅持這套看起來有些扭曲的制度,明面上是不敢改動美國的開國制度,但根子上還是在于這套選舉人團制度,很適合美國兩黨壟斷美國政治,進一步說,是方便美國背后的資本派系,去控制美國。
所以,表面上把美國制度神圣化、圣經化,變成無可動搖。
2000年美國大選,也出現戈爾在普選投票中獲勝,但在選舉人投票里輸給小布什,最終小布什獲勝,成為美國總統。
然后,民主黨參議員迪克·杜賓就向國會提交了議案,意圖廢除選舉人團制度,實現全民普選,結果自然是失敗的,直到現在美國也沒有廢除選舉人團。
從歷史上看,選舉人團制度,是比較有利于共和黨。
2000年和2016年,都是共和黨候選人普選落后,但在選舉人團中勝出。
這是因為,在民主黨大力推動移民,搞移民選票的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美國的移民只會越來越多,而獲得多數移民支持的民主黨的優勢也會越來越大。
這種情況下,如果搞全國普選,那共和黨可以說毫無勝算。
事實上,民主黨在最近這幾十年里,幾乎沒有在全國普選里輸過。
民主黨即使輸,也只是輸了選舉人票,但基本都是贏了普選。
所以,共和黨是不可能允許廢除選舉人團制度,這是共和黨在移民浪潮里,唯一有獲勝的可能所在。
因此,選舉人團制度雖然看起來有些跟不上時代,有些僵化,但對共和黨來說是必要的,而對于美國背后資本派系來說,維持兩黨在臺前博弈,也是必要的。
只不過,現在美國兩黨撕裂越來越嚴重,斗爭也越來越白熱化,越來越沒有底線。這使得美國繁多的資本派系,想要繼續維持斗而不破的狀態,是越來越困難了。
其實大家可以發現,美國現在很多資本家在臺前撕逼斗嘴是越來越常見了,這對美國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
另外,美國這種內部撕裂加劇,也體現在各自基本盤州越發穩固。
(4)關鍵的搖擺州
由于美國兩黨在移民、墮胎、槍支管控和LGBTQ等關鍵議題上是完全對立,持截然相反的態度,所以美國民眾也形成鮮明的對立。
共和黨是用紅色做標志色,所以共和黨的基本盤州,就叫做深紅州。
民主黨是用藍色做標志色,所以民主黨的基本盤州,就叫做深藍州。
在贏者通吃的規則下,深紅州和深藍州的投票結果是基本沒有什么懸念。
比如說,加州的注冊選民有2217萬人,其中民主黨選民占了1024萬人,占比46%;
而共和黨選民才占了548萬人,占比24.73%;
獨立選民485萬人,占比21.88%;
所以,加州就屬于深藍州,屬于民主黨鐵票倉,由于民主黨在加州領先幅度太大,加州54張選舉人票就肯定是會投給民主黨。
目前美國50個州,基本上都劃分好了深藍和深紅陣營,但還有7個搖擺州,是兩黨支持率相差不大,這使得在搖擺州里,兩黨哪怕最終得票率只比對方多0.1%,也能在贏者通吃規則下,獲得該州全部選票。
這使得會出現詭異的一幕,就是美國1.6億的登記選民,但最終決定美國選舉結果的是這7大搖擺州里的中間選民。
有分析指出,這7大搖擺州的中間選民數量大約只有15萬,而這15萬人就決定了這次美國大選的結果。
這也是馬斯克之前為什么要在七大搖擺州給選民發錢,還從簽了請愿書的搖擺州選民里,每天隨機抽1人獲得100萬美元。
目的就是增加共和黨選民的投票意愿,同時也是拉攏中間選民的策略。
美國的選舉人團+贏者通吃規則,確實讓中間派變得更加重要,而且會存在這樣左右美國大選的關鍵少數。
(5)未來走向
現在,美國選舉人票一共是538張。
兩名總統候選人只要獲得超過一半票數,也就是獲得270張,就能成為美國總統。
如果兩名總統候選人,剛好都獲得一半票數,也就是各獲得269張,則由國會兩院選出總統和副總統。
其中,眾議院負責選出總統,參議院負責選出副總統。
美國歷史上只有兩次發生過由眾議院選出總統的情況,分別是1800年和1824年。
這種情況下,理論上是存在總統和副總統來自不同政黨的可能性,也就是極端跛腳。
當然,這種可能性出現概率極低。
因為美國選舉人團有特殊的贏者通吃制度,所以雙方要票數持平,極其困難。
不過,也有美國選情分析師推算了一種可能性,就是兩黨都在各自基本盤州獲勝,那么七大搖擺州的結果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會出現平票的可能性。
就是哈里斯贏下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和威斯康星,這三個搖擺州。
而特朗普贏下另外四個搖擺州,也就是“陽光地帶”的亞利桑那、佐治亞、內華達和北卡羅來納。
這種情況下,如果哈里斯跟四年前的拜登一樣獲得內布拉斯加州那個選區的關鍵一票。
那么哈里斯就將拿到270票,以最驚險的幅度贏得美國大選。
而如果哈里斯沒拿到內布拉斯加州那一票,則會出現哈里斯和特朗普都為269票的平票局面。
當然,美國當前七大搖擺州選情仍然十分膠著,但已經出現七大搖擺州全面翻紅,也就是特朗普支持率更高的局面,只不過特朗普在五大搖擺州的領先幅度都沒有超過1%,雙方選情還是十分膠著,勝負仍然有比較大的懸念。
我其實挺希望看到平票的局面,因為那樣意味著有更多樂子可以看,也會讓美國更加混亂。
只不過按照當前哈里斯的頹勢,想要在七大搖擺州里贏得三個,難度還是有點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