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地緣博弈以及大國根基的朋友,應該都看過一些文章分析世界各國的“地理優缺點”。
因為澳大利亞在南美偏安一隅,俄羅斯和加拿大維度太高,都有大量極寒凍土無人區,所以經常被用來地理對比的大國是中美兩國。
當然,有些文章還會將南亞的印度三哥加進去一起比較。
印度國土面積都不到中美的三分之一,為什么會被一些人放到和中美一起比較?
那是因為印度的地理環境平原居多,這也是為什么兩百多萬平方公里能夠承載十幾億人口的主因。
在中國,美國,印度的地理對比中,我國地大物博,物種和資源豐富是老生常談的優勢。
不過也有些專家提到中國地理的四大劣勢。
第一是丘陵和高原等非宜居地形占據更大比例面積,宜居的平原地形面積也只有兩百多萬平方公里。
第二是山地高原的高占比,導致適宜糧食耕種的耕地少于美國和印度。
第三是只有東南一個方向有海岸線,適合外貿,更多人口和省份都被環繞在內陸深處。
第四是西部的青藏高原,西北和華北的沙漠,都阻撓了中國與周邊陸地國家的往來和經貿合作。
中國地理有四大劣勢,美國地理則被許多專家稱為“得天獨厚”,具備四大優勢。
第一是孤懸海外,偏安一隅,可以避免卷入亞歐大陸的戰火。
第二是東西部都有漫長的海岸線,大量灣區城市群都可以靠移民以及與亞非歐的繁榮商貿發展起來。
第三是從東西海岸線向內陸延伸,美國平原眾多,適宜人群大規模群居,也適合工商業的發展。
第四是美國適宜種植糧食的耕地面積斷層世界第一,所以農業出口量也世界第一。
這些優勢,讓美國具備戰略安全,糧食安全,深度鏈接全球化的繁榮,似乎是“天選的繁榮之地”。
美國這種東西部超長海岸線,從海岸線延伸到內陸都是宜居平原的地理環境,是不是都是優勢,沒有缺點呢?
當然不是!美國的地理環境使得美國是當今世界每年遭遇颶風和龍卷風侵害次數最多,損失最嚴重的國家。
我國東南沿海臨近南海,因此每年夏秋兩季,我們都會見到幾次大型臺風,從南到北,登陸沿海,造成經濟和人命損失。
可是在面對海洋吹來的強力臺風時,沿海省份的丘陵山地地形發揮了優勢。
每年都會有超過10級的臺風,登陸我國沿海省份,但每次都是擦著沿海省份,由南向北走。
幾十年來的歷次臺風損害,有記載的都發生在海南、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煽動、遼寧等海岸線省份。
與這些沿海省份緊挨的內陸相鄰省份,比如江西和安徽,最多也就受到強降雨等天氣影響,幾十年來的所有臺風,一方面是受到沿海省份山地的影響,無法形成摧枯拉朽的龍卷風。
另外一方面,我國西部的高原氣候,也對沿海季風起到阻擋作用,使得在東南亞與港澳臺大殺四方的臺風,從未在大陸造成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命傷亡。
與我國正相反,海岸線長,沿海城市群發達,沿海多平原的美國,颶風成為破壞他們安全與生活的第一天災。
就在這兩天,美國預測近百年最強颶風米爾頓正登陸美國南方的佛羅里達。而這里在一周前才剛剛被颶風海倫尼肆虐了一遍。
面對預計百年以來的最強颶風,佛州政府一直抱怨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官方救援與財力支持。
佛羅里達州政府發給那些不愿撤離全州民眾的疏散通知,用的就是“要么逃,要么死”作為開頭。
至于躺在家里躺贏,安心等待美國政府或者州政府的救援這個選項,是壓根不存在的。
從美國網絡一些網友發布的求救帖子來看,佛羅里達州沿海和中部城市群是受災最嚴重的。
前不久海倫娜席卷過一輪的市區,許多房屋已經破破爛爛,這些房屋來不及修繕,就遇到新颶風米爾頓的再次撕扯,恐怕最后底層民眾的房屋,完好無損的十不存一。
曾經被世界各國鼓吹的美國“地理優勢”,恰恰給他們帶來被颶風全景肆虐的宿命。
美國東西兩條狹長海岸線,讓美國遭遇的颶風數量,是其他國家的數倍。
颶風登陸后,美國一馬平川的地形,讓颶風輕易地形成水龍卷、雙龍卷等擴散破壞周邊市鎮的強力天災。
相反,咱們國家丘陵多的地貌,成為阻擋災害跨省擴大的利器。同時西北西南的陸路與多國接壤,也讓咱們國家的外貿具備“一帶一路”,陸上通道海上通道齊飛的獨一無二外貿格局。
當咱們看到美國地形,導致美國東西海岸線各自形成的颶風,一路平推,最后在美國中部腹地相遇才消失的時候,咱們就知道,所有的“地理優勢”,冥冥中都被標記好了價碼。
最近幾天,雖然國內媒體對美國天災的報道很克制,但其實民主共和兩黨,特朗普與拜登已經就災害損失和如何救災吵得天翻地覆。
馬斯克也多次公開發文,聲稱特斯拉積極參與佛羅里達的救災事宜,但是共和黨政府卻故意設置障礙,讓特斯拉無法提供援助。
所以,一場颶風,就將美國的“地理優勢論”吹得七零八落。
無論北美大陸如何得天獨厚,老天爺賞飯吃,但碰到這樣不愿作為也無力作為的政府,一場風災就能讓它們狗咬狗,現原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