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大家平常看到聽到的,這一仗是美國人為了廢除奴隸制,是一場為了解放黑人而發起的自由民主的戰爭。
而林肯,通過解放黑奴,結束了南北戰爭,為美國發展掃除了障礙,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一切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廢除奴隸制、解放黑奴,是戰爭的發起方、也是最終勝利方的林肯和北方,為了宣揚戰爭的正義性,而給自己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戰爭就是戰爭,本質就是用武力去解決政治經濟矛盾,美國南北打起來的根本原因,壓根不是啥奴隸制!
當時不管是美國北方資本主義工廠還是南方的種植園,都需要大量勞動力,都要用黑人奴隸,僅是多與少的區別。
戰后,所謂“被解放”的黑奴,很多人后來又被北方資本家送進了血汗工廠,遭遇甚至不如原來在南方種植園。
你說北方是為了解放奴隸而與南方作戰,可信嗎?
要老墨說:為了爭奪奴隸還差不多。
至于林肯,他在1858年9月也就是南北戰爭爆發前,在伊利諾伊州的一場辯論中表示:“我認同但不贊成,甚至從來沒有贊成以任何方式實現白人和黑人種族的社會和政治地位平等。”
甚至戰爭勝利后,在1865年4月11日其發表的人生最后一次的演講中,林肯仍主張限制黑人選舉權。
他認為,殖民或者大多數非裔美國人也就是黑人應該離開美國,到非洲或者中美洲定居,才是解決奴隸問題的最佳途徑。
說白了就是將黑人“和平”地趕出美國。
所以你相信林肯會有這么高尚,為了解放奴隸而不惜在自己任內挑起戰爭?
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南北戰爭的爆發?
叫老墨說,原因也簡單,就兩個字:關稅。
下面老墨給大家細細講講這段歷史真相。
經濟爭端迫使南方州選擇脫離聯邦
眾所周知,當時美國南方主要是種植園經濟,產品包括棉花等農產品。南方的農產品主要銷往英國,這也構成當時大西洋兩岸貿易的主體。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斯文·貝克在其著作《棉花王國》中記載到,1861年美國內戰打響前夕,棉花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的核心原料,成為大西洋兩岸繁榮貿易的中心。
據統計,當時美國每年要向英倫三島大概出口100萬噸的棉花,生棉花占美國出口產品總值的61%。英國消費的77%生棉花來自美國。
而且,美國南方的原棉占據了世界原棉供應的總量的70%,每年產值超過10億英鎊。
直到現在,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國,出口量約占全球的35%。
所以,當年南方大農場主靠著向歐洲出口棉花而賺得盆滿缽滿。
相反的是,當時美國北方的工業才剛剛起步,生產出來的工業產品質量一般,猶如地攤貨,根本無法與英國等工業已經相當發達的同行競爭,所以產品在海外競爭力基本為零。
因此,當時北方生產出來的產品,主要是用于美國國內市場,除了北方市場,剩下的肯定就是南方市場。
然而,當時英國在大量進口美國南方棉花等原料的同時,也將機器加工后的商品大量銷往美國市場。
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同樣的一件衣服,同樣的價格,英國產的制作工藝和質量要遠遠好于美國本土產的,那么美國老百姓特別是南方美國人肯定會優先選擇英國貨。
這就造成美國北方的產品在南方沒有市場和銷路。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北方資本家們想到了關稅。
因為只要一提升關稅,來自英國的進口商品價格就會大漲,就會在美國國內市場喪失優勢,南方美國人肯定就會選擇買北方生產的商品。
這跟老美現在對我們動不動發起的關稅貿易戰是一樣的。
這樣一來,英國人肯定就不干了,就會對等反制:你對我商品增加關稅,我就對你商品增加關稅,比如大幅增加棉花進口的關稅。
全世界又不是只有你美國生產棉花,中國、印度等地都生產棉花。
提高關稅的結果,雖然保護了北方工業,但大幅降低了南方種植園的出口競爭力,直接損害了南方經濟。
所以南北雙方在關稅問題是針鋒相對的,南方肯定不愿意增加關稅。
而在南北戰爭爆發前的幾十年里,在北方主導下,美國關稅在不斷增加。
1816年,聯邦政府頒布《關稅法案》,對大麻布、帆布及銅鐵等金屬制品成品征收20%的關稅,對棉花和羊毛制品征收25%的關稅。
1824年的《關稅法案》將進口關稅在之前的基礎上提高到了30%,并新增了70種產品目錄。
1828年,所謂“可惡關稅法”更是將羊毛制品的關稅率提高到了40%。
聯邦政府逐步升級的關稅政策,遭到了南方各州的強烈抵制,也讓南北矛盾不斷升溫。
征稅對南卡羅來納州損傷最大。它的農業比重居南方之首,而且手握航運中心查爾斯頓港。
南卡的國會議員為此提出了“四十包理論”:東北部制造商把手伸進了南方的糧倉,從每生產的一百包糧食搶走了四十包,對進口紡織品征收40%的關稅相當于讓生活水平下降40%。
所以最早在1832年,南卡羅來納州就首先跳出來,不但反對增加關稅的法案,還準備武裝抗爭。
聯邦政府隨即出動軍艦封鎖該州,逼迫其接受關稅法案。
這次抗爭雖然沒有成功,但南北方的斗爭越來越激烈。
當時美國眾議院由北方人操控。1860年5月,美國眾議院高票通過了《莫里爾關稅法案》,將關稅從18.8%提升到36.2%,后來又上調到48%。
毋庸置疑,這成為了壓垮南方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點燃了南北沖突的導火索。
在南方的種植園主和依靠出口棉花為生的農民看來,這就是北方和聯邦只顧自身利益而把他們往火坑里推。
首先宣布脫離聯邦的,又是南卡羅來納州,佛羅里達等南方六州也隨后宣布獨立。
佐治亞州在后來脫離聯邦的宣言里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新稅法。
該州參議員羅伯特·圖穆斯更是在佐治亞州脫離聯邦的會議演講中宣稱“丑惡的莫里爾關稅法”,抨擊該稅法是“強盜和縱火犯合伙起來對南方進行搶劫”。
當時南方著名領導人卡爾豪認為,是高關稅導致南方脫離聯邦政府。
他認為,國家的收入分配極不合理,南方承擔了大量的稅收負擔,而他們所得到的財政支出的份額卻很少。
這種稅收缺乏起碼的公平而且形式也不規范,是違憲的。
關于美國內部分裂的原因,當時美國的對手英國看得很清楚。
英國下議院在開會討論這個問題時,有些議員就問到:美國是因為奴隸制而鬧成這個樣子嗎?
英國自由黨領袖威廉·福斯特回答道:“NO,NO!不是奴隸!是關稅,關稅!”
狄更斯
當時英國著名文學大師、曾去過美國旅行而寫過《美國紀行》一書的狄更斯,也一針見血指出:“經濟才是關鍵,聯邦政府開征的高關稅損傷了南方的利益,從而引發分裂。”
所以在老墨看來,南北戰爭的本質,是一場因經濟制度矛盾不可調和而爆發的戰爭,是事關南北雙方利益的內戰;南北雙方除了口號上一個支持蓄奴一個支持廢奴,并不存在跟黑奴直接相關的矛盾。
無數黑奴,只是被戰爭卷了進去,僅此而已。
南方州脫離聯邦是憲法賦予的權力
大家熟悉的共和黨人黑利,曾任南卡羅來納州州長,她在2010年競選州長期間,曾主張“脫離聯邦是各州的權利”,理由是“這是由美國憲法所賦予的權利”。
黑利的這個說法,是有法律和歷史淵源的。
當時憤怒的南方人,在決定是否脫離聯邦問題上體現出了理性和事出有名。
他們搬出了美國憲法,找到了當時憲法第一條第八款,上面是這樣寫的:聯邦政府通過立法征得的各種稅收用于償付國債,支付國防開支,以及提供大眾福利。
為了北方經濟利益而犧牲南方經濟利益的征稅,是為了“提供大眾福利”?
在南方種植園主和農民看來,這肯定不是給他們提供福利。
所以,這個征稅肯定是違憲的。
既然聯邦政府連憲法都不遵守,置南方利益于不顧,那么南方完全有正當理由脫離聯邦。
除了這一個法律因素之外,當時的美國憲法實際上賦予了南方這些州脫離聯邦的權利。
當時的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這樣規定:任何未被各州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利,憲法也不禁止各州擁有這些權利,將一如既往的是各州或人民的權利。
從字面上分析,美國憲法沒有明確說各個州是不是可以脫離聯邦。
但是,各州從未授權聯邦政府限制各州脫離的權利,也沒有給聯邦政府鎮壓脫離行為的任何權利。
因此,在1860年,從憲法上說,脫離聯邦是各州擁有的正當權利。
除了這個第十修正案,1788年弗吉尼亞、紐約和羅德島3個州的代表簽署憲法、同意組建聯邦的時候,還附加了一個條款。
該條款說如果這個聯邦政府變得具有壓迫性,那么他們就可以從聯邦中退出。
所以弗吉尼亞州在1861年宣布退出聯邦是底氣十足的。
包括后來脫離聯邦的南方這些州新成立了一個“美利堅聯盟國”,他們的總統杰斐遜·戴維斯也是南方人一票一票選出來的。
說到這,南方這些州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無論是脫離聯邦還是成立新的聯盟國,他們都是合情合理、合法合憲的。
這就反過來說明,美國聯邦政府為了阻止南方脫離聯邦而發起統一戰爭,依法無據,無視南方各州的合法權利,實質上是一種違憲行為。
這就從本質上否定了南北戰爭的合法性。
林肯因為主張高關稅而贏得總統寶座
上文說到,導致南方決定脫離聯邦的《莫里爾關稅法案》是1860年5月在美國眾議院高票通過的。
那在關稅問題上,在通過《莫里爾關稅法案》過程中,林肯又是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1859年,林肯開始著手準備參加總統競選。
當時北方的美國人口是2000多萬,南方只有900多萬,其中還有將近400多萬是黑人奴隸。奴隸是沒有投票權的。
林肯很敏銳地意識到,只要支持提高關稅,就能獲得北方的支持,就能獲得大多數選民的支持。
看清形勢后,林肯非常果斷地定下了競選方案:支持提高關稅。
當時,林肯的經濟顧問亨利·凱里,在他的回憶錄上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高關稅的競選綱領,就不會有林肯政府。”
林肯在各種場合上,涉及到關稅問題時都表現得非常強硬。
當時有人問他:如果《莫里爾關稅法案》在國會沒有通過怎么辦?
林肯毫不猶疑的回答道:“我會再提出一套類似的法案。”
在私人場合,林肯還這樣宣揚:“我對關稅知之甚少,但是我知道,我在英國買件衣服,我得到衣服,英國人賺了錢,而當我在美國買了件衣服,我得到衣服,美國人賺了錢。”
所以,在南方州眼里,林肯既是北方的代言人,也是高關稅的代名詞。
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他在蓄奴州連一張選舉人票都沒獲得。
一個月后,南卡羅來納州就宣布脫離聯邦;三個月后,其他6個南方州也緊跟其后宣布脫離聯邦。
南方這些州根本不是因為林肯支持廢除奴隸制而脫離聯邦。
事實是,當時的林肯及其所創建的共和黨,在競選總統前后都一再保證,他們上臺后,國會絕不會干涉南方所有州的奴隸制。
林肯甚至在他的總統就職演說中信誓旦旦地表態:“我無意于直接或間接干涉那些仍在實行奴隸制的南部諸州。那樣做并不合法,況且我也不想那樣做。”
而且為了證明自己的“言出必行”,林肯還大力推動和支持國會緊急通過了一個《科溫修正案》。
該法案宣稱聯邦政府無權,并且是永遠無權,干涉存在于各州的奴隸制。
甚至在法案通過后,林肯還親自給南方每一個州長寫信,告知了這個“大好消息”。
客觀地說,林肯為了維護聯邦和美國統一,避免內戰的爆發,是做出很大努力的。
但由于在關稅問題上毫不退讓,觸動了南方根本利益,導致南方各州鐵了心脫離聯邦、組建自己的聯盟國。
戰爭的最后,勝利者們用解放奴隸等冠冕堂皇的名義,把奴隸制宣傳為戰爭爆發的原因。
把北方塑造為奴隸而戰、為統一而戰的正義之師,把南方稱之為分裂祖國的叛徒,至于關稅之爭淡化處理,遭到歷史的遺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