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拜登老而不僵,這不老美又對東大搞事情了。
昨天,也就是21號,拜登在美國特拉華州威爾明頓主持召開了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峰會。
在這次會議上,中菲南海爭端為代表的海事安全、中國的經濟科技政策都將會是討論的重點議題。
這個本以“合作”為名的合作機制,正以更高調的姿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其安全戰略意圖。
表面上,它是一個由四個“民主國家”組成的合作機制,實際卻是美國拉攏盟友,企圖鞏固其亞太霸權,遏制中國崛起的又一手段。
共同社此前援引外交人士的消息稱,會談期間,美日印澳四國將宣布聯合巡航計劃,預計2025年開始,四國海岸警衛隊船只將集中在南海及其周邊水域輪流進行聯合巡邏。
日本時事通訊社此前披露稱,出于對中國不斷加強“經濟脅迫”的擔憂,四國將深化合作以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
老美這招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當年美國在歐洲組建北約主要是針對蘇聯,這次在亞太召集四國明顯針對的就是中國,所以這四國聯盟被外界稱為“亞太北約”。
利用北約機制,拜登政府一手挑起的俄烏沖突仍在持續,整個歐洲深陷在安全困局、能源危局和經濟衰退的泥潭中。
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在內的整個歐洲成為沖突的最大輸家,而老美再一次坐享漁翁之利。
據美國《防務新聞》9月10日稱,由意大利前總理、歐洲央行前行長馬里奧·德拉吉提交《歐盟競爭力報告》警告稱,歐盟國家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從海外購買了太多武器裝備,其中2/3來自美國。
根據該報告的數據,僅從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歐盟價值750億歐元的國防采購大單中,63%流向了美國。
美國軍火商又一次賺得盆滿缽滿。
現在,拜登又想在下臺之前,進一步將槍口對準東方大國,妄圖在亞太地區深耕布局,將“成功”經驗再次復制。
一個充滿歷史包袱的聯盟
美日印澳的合作并不是今天才起步。
回溯到2007年,四國首次攜手,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聯合軍事演習。
但彼時的合作程度尚淺,直到近年來中美博弈加劇,亞太地區局勢動蕩,美國才重新打著“印太戰略”的旗號,推動四邊對話重回舞臺。
然而,這并非一次外交復蘇,而是美國打壓中國、維持其全球霸權的戰略應對。
四國聯盟的背后,是美國試圖通過軍事、經濟和政治手段,重塑亞太新秩序,同時極力遏制中國的崛起。
要老墨說啊,四國其實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都希望通過四邊對話這一平臺,鞏固各自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面對亞太地區日益復雜的局勢,四國正通過深化合作逐步實現戰略再平衡。
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新棋局
那么,美日印澳的四邊合作到底意味著什么?
是僅限于一次次外交會議的象征意義,還是更深層次的軍事合作?
且聽老墨細細道來。
近年來,美日印澳不斷加強軍事演習和情報共享。
美軍的“印太戰略”將日本和澳大利亞作為前線橋頭堡(當然,還有咱們的臺灣地區,這里暫且不表),而印度的加入則進一步擴展了合作的地理覆蓋范圍。
這不僅僅是四個國家的聯合,更是整個亞太地區格局的重新洗牌。
美國的“印太戰略”不僅提升了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戰略地位,也使得印度這個區域大國能夠深度參與亞太事務。
近年來印度海軍在印度洋的活躍表現,顯示出四國合作已經遠遠超出了簡單的外交對話,它正朝著更深層次的安全和軍事合作邁進。
以美國為首的Quad明面上是在促進地區安全,但其實質是通過煽動地區緊張局勢、制造對抗來實現其自身利益。
四國的頻繁軍演、情報共享,尤其是美國的“印太戰略”,無疑會將亞太地區進一步卷入大國對抗的漩渦中。
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干涉在Quad的掩護下,變得更加頻繁且具有挑釁性。
以“自由航行”為借口,美日印澳不斷在南海等敏感地區開展聯合軍演,激化地區緊張局勢。
這種挑釁行為實際上是為了制造區域對抗,進一步遏制中國在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正當發展。
但這一系列動作顯然不僅僅是為了防范某個假想敵。
Quad的真正目標是對抗亞太地區“快速崛起中的力量”,特別是在經濟、科技和軍事上都發展迅速的中國。
Quad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破壞亞太和平
以美國為首的Quad多次在南海、東海以及印度洋等敏感地區進行聯合軍事演練,加劇了地區國家之間的對立情緒。
這也導致各國紛紛增加軍費支出,陷入軍備競賽,破壞了亞太地區原本的和平局面。
Quad還打著“自由航行”的大旗,不斷在南海等爭議海域進行挑釁行動,直接干涉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爭議和解進程。
美國及其盟友的這些行為顯然是在攪動地區局勢,妄圖在亞太制造對立與分裂。
Quad破壞全球多邊合作,推動集團對抗
Quad是美國推行“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其核心目的就是通過形成“小圈子”,在全球范圍內推動集團對抗和結盟對立。
在當前逆全球化盛行的大背景下,國際社會需要的是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而不是排他性的軍事同盟。
而Quad卻試圖通過制造對立、拉攏特定國家形成“陣營”。
Quad成員國多次發表聲明,聲稱要共同應對所謂的“威脅”,明顯是在煽動區域和全球范圍內的對抗情緒。
這不僅不利于全球多邊合作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也使得一些本應在國際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國家被迫選邊站隊。
特別是Quad成員國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卻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與中國對抗,這使得全球的經濟合作環境雪上加霜。
Quad擾亂全球供應鏈和經濟秩序
Quad不僅在軍事上挑釁中國,在經濟上也采取了針對性的打壓行動。
美國通過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的策略,試圖切斷全球產業鏈與中國的聯系,Quad成員國如印度和澳大利亞在這一方面積極響應、配合。
美國借助其科技霸權和金融力量,頻繁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和限制,導致全球供應鏈面臨嚴重的斷裂風險。
在半導體、稀土等領域,Quad試圖通過“技術封鎖”限制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發展。
但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還導致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陷入停滯。
可以看出,美國的這種經濟遏制手段,實質上是在以犧牲全球經濟為代價,達成其狹隘的戰略目的。
Quad的未來:是新聯盟,還是曇花一現?
Quad的出現無疑讓世界對亞太局勢的未來充滿好奇。
它是否真的會成為一個長期有效的戰略聯盟,亦或是一次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權宜之計,仍是一個未知數。
但可以確定的是,四國之間的合作已經超越了純粹的外交層面,未來,它可能會進一步推動亞太地區的力量平衡發生重大轉變。
Quad看似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提供了“安全保障”,但實際上它只會加劇地區的緊張局勢,破壞原本達成的對話解決分歧的和平氛圍。
四國之間的合作看似緊密,實則面臨多元利益考量的沖突。
印度對中國的態度極為復雜,既想要保持與中國的經濟聯系以提升本國的經濟水平,又因為安全因素與美國保持合作,但又不愿完全倒向美國陣營。
而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的堅定盟友,面臨著本國對中國經濟極度依賴的客觀現實,其也在平衡自身的安全需求和經濟利益。
日本則更多地關注自身的防衛問題及在地區的影響力,既希望借助Quad框架改善自身安全形勢,但又不想成為中美對抗中的犧牲品。
如果Quad無法跳出冷戰思維的框架,繼續沿著對抗與分裂的道路走下去,它最終將無法避免失敗。
正如中國多次強調的那樣,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依賴于開放包容的多邊合作,而非排他性的軍事結盟。
美國及其盟友的這種短視政策,只會加速地區局勢的惡化,最終損害所有國家的長遠利益。
總而言之,Quad并非一個維護和平與穩定的聯盟,反倒是美國及其盟友為了自身利益在亞太地區挑起紛爭的工具。
其背后的地緣政治圖謀,注定無法實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