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路透社、法新社、《圖片報》等多家媒體綜合報道,2024年9月2日,大眾汽車集團管理層表示正在考慮關閉本土工廠等削減成本措施,以緩解其50億歐元的資金缺口問題。
9月4日,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首席財務官阿諾·安特利茨等高層在沃爾夫斯堡總部舉行員工大會,向2.5萬名工人發表講話,另有超5000名工人通過外面的屏幕觀看大會進程。
由于關閉工廠計劃事關11萬名工人的就業問題,會議氣氛十分緊張,場內不斷響起口哨聲和噓聲。
布魯姆在會上說,“不會再有來自中國的支票了”。
他還警告:歐洲汽車行業正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大眾公司必須“果斷采取行動”。
據德媒報道,第一個倒下的將是大眾子公司奧迪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工廠。
德國本土工廠的關閉和強制裁員計劃將于2026年前完成,而根據自1994年以來大眾的工作保障計劃,它們承諾在2029年之前不會裁員。
德國汽車工會準備與大眾對簿公堂,但大眾既然敢撕毀承諾,那么,它們也早就準備好了律師團。大眾法律顧問已經透露,公司單方面取消工作保障計劃,并不違法。
根據該計劃,面臨關閉的工廠可能位于沃爾夫斯堡、漢諾威、布倫瑞克、德累斯頓、奧斯納布呂克、卡塞爾等地,大多在下薩克森州。
大眾關廠的意志很堅決,布魯姆甚至表示,通過提前退休和遣散費進行裁員的資金也未必足夠。
德國幾乎所有媒體都在報道大眾這場危機。
《圖片報》標題是《大眾地震,工廠面臨倒閉,沃爾夫斯堡上空烏云密布》
德國和歐洲媒體在分析此事時,將原因歸結于四大因素:
一、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不香了,奧迪、保時捷在華銷量明顯下降。
二、大眾決策失誤,錯過了發展電動汽車的機會。
三、錯過機會,大眾卻又將寶押在了電動汽車上。
四、面臨強勁的汽車行業競爭對手(指中國汽車)
但這些并非根本原因,就像大眾用50億歐元資金缺口作為關廠借口一樣。
大眾集團2023年營收為2936億美元,利潤為152億美元,排名全球500強企業第15位。
今年4月,大眾汽車宣布,將投資25億歐元以擴建其位于中國合肥的生產車間和創新中心。
這與它的競爭對手德國寶馬在沈陽工廠投入的資金相等。
如果大眾真的缺錢到關廠的地步,那么,它投資合肥的錢是哪里的來?
說白了,就是大眾想轉移生產基地,逃離德國。
長痛不如短痛,德國工業資本集團用腳投票,只需要一個合適的借口。
大眾離開德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這才是德國要認真反思的問題。
德媒卻把中國不斷扯了進來,但德國網友心里是清楚的。
在《圖片報》、《焦點》等媒體評論區,點贊最高的幾條評論:
德國工業在自由落體。
我們最大競爭優勢是因為化工、工業、汽車行業能獲得廉價能源,再加上對中國市場的強勁出口能力……每個人都認為,本屆政府應對這一切負責。
哈貝克(經濟部長)永久地破壞了德國工業,這種可怕的后果正在顯現。
讓這個意識形態俱樂部(德國聯邦政府)盡快下臺,越快越好。
在摧毀了德國銀行、化工、制藥、太陽能、風能之后,我們很快又能摧毀汽車工業……太棒了!交通燈聯盟將使我們不會再有碳排放問題。
還有諷刺德國汽車工會的,就在大眾宣布準備關廠之前,德國汽車工會還提出了員工集體漲薪7%、每周四天工作制等要求。
德國網友說:熱烈祝賀,工會目標實現了,四天工作制變成了零天工作制。
總體上來說,德國網友有罵大眾集團貪婪無情的,但更多的是在罵德國綠黨這些倒行逆施的政客。
資本家貪婪無情,奇怪嗎?幾百年來它們一直如此,否則就不叫資本家。
但德國工業資本集團為什么能讓德國成為一個工業強國?這當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服務。
以大眾來說,1937年費迪南德·波爾舍之所以能創建大眾,是因為他在1934年1月17日提交的生產汽車建議書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政府有了明確的扶持政策,德國資本家就敢于投資成立大眾汽車股份公司,再加上小股東,共有34萬人入股,而且將猶太資本排斥在外。
大眾成立后,政府給予了稅收、土地、國內市場、能源分配、人才培養、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大眾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成了德國標志性的工業企業。
二戰后,波爾舍與兒子、女婿一起被捕入獄。
但大眾公司依然存在,西德政府幫助其恢復了汽車生產。
由于“甲殼蟲”價廉物美,很快便暢銷100多個國家,1981年“甲殼蟲”停產時,已累計生產2000萬輛,打破了美國福特T型車的世界紀錄。
大眾集團發展成為了一個巨無霸,通過收購和兼并,旗下擁有諸多品牌:大眾、奧迪、蘭博基尼、賓利、布加迪、保時捷等。
在戰略決策方面,早在1978年,大眾就建立了與中國的聯系。
1984年,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1991年,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大眾等德國企業對進軍中國市場前景的判斷是正確的,但這一切,沒有德國政府為其鋪路是不可能實現的。
默克爾為什么要一趟一趟往中國跑?
因為德國政府必須為德國企業服務,只有德國企業獲利,政府才能得到大量稅收,社會才能實現就業充足。
汽車業是德國經濟支柱產業,而中國市場是德國汽車業的支柱之一。
所以,德國政府必須與中國搞好關系,其它問題都要往后排。
當中國人開始購買私家時,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德國奔馳、寶馬、奧迪是很多中國人的首選品牌。
德國車企也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近些年來,國際汽車產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對德國來說,更要命的是,朔爾茨的“交通燈”聯盟執政后,一切都改變了。德國政府不再是為企業服務,而是變成了一個“價值觀”堡壘。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綠黨),在阻止中遠集團收購漢堡港Tollerort集裝箱碼頭股份的鬧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總理朔爾茨都沒意見,他和外交部長貝爾伯克(綠黨)卻要橫生枝節,硬是將一個中德合作的典范項目鬧得很不愉快。
另外,在朔爾茨兩次訪華行程中,作為經濟部長的哈貝克卻拒絕陪同總理出訪,擺出一副“對華政策獨立”模樣,那個跳蹦床的也一樣。
這對臥龍鳳雛,讓中國不愉快,你還想德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獲得優勢?
中國市場是德國汽車產業的一條腿,而綠黨這幫人卻在高喊:必須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對于它們來說,德國企業的稅務,房租,廠租,工資,原料…都是不存在的。
只要有價值觀就OK了!
它們擺脫了對俄羅斯廉價而充足的能源的依賴,逼迫企業去買美國的天價天然氣。
它們甚至連中國市場也可以不要,那叫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西門子總裁曾警告過綠黨,不要隨意破壞中德關系。
但它們非但不聽,而是更加賣力地破壞中德關系。
綠黨這些政客,已經將德國2013年提出的工業4.0計劃成功地變成了“工業404”。
德國公司今年倒閉數量比去年還要多,德國《世界報》的標題是《德國正在經歷無聲的工業消亡》
大眾的危機,實際上就是德國有股勢力人為地制造“去工業化”導致的。
大眾是一家忠誠的企業,80多年來,從未關廠,但它們對現在的德國政府以及未來的政府喪失了信心。
你搞你的“價值觀”,我找我的活路。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
大眾公司自成立以來,受到了歷屆德國總理的高度支持,無論政府意識形態如何,但都是在為德國工業資本集團服務。
如果沒有了工業發展,沒有了制造業優勢,德國人吃什么?經濟靠香腸、啤酒,社會靠LGBT、非法移民?
中國人對德國的印象向來不錯,也認為德國引以為傲的是它的工業制造業。
然而,德國現在引以為傲的是LGBT。
8月初,德國駐華大使館發布照片,鼓吹“LGBT家庭”,稱這是德國的驕傲。
如果這就是德國的驕傲,這就是德國的未來,那么,只能說尊重,祝福。
這些好東西德國自己留著,就不要到處送了。
為什么綠黨會變成一個“去工業黨”,千方百計坑害自己的國家,它們是跟德國有仇嗎?
這些問題德國自己去想,我們必須將自己的事情做好。
德國工業的喪鐘正在敲響,等德國人老本吃完了,過上苦日子,德國人才會覺醒,只是希望歐洲歷史不要再重演一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