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出現嚴重米荒,超市里的大米頻頻售罄,甚至會出現買不到大米的情況。
以至于現在日本超市得對大米做限購,出現“每家庭限購一袋米”的告示。
由于米荒,讓日本大米價格也出現飆漲。
日本總務省在8月23日公布的7月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米類較上年同期上漲17.2%,為20年來最大漲幅。
這還只是7月的數據,日本米價在8月是漲得更兇。
特別是開始出現大米售罄,需要搶購大米之后,日本米價的漲幅已經超出正常范圍,是動輒翻倍式上漲。
以至于,買到大米像中獎。
但即使面對如此嚴重的米荒,日本政府仍然拒絕投放儲備米。
據報道,大阪府官員9月2日再次發出呼吁,投放儲備米以緩解供應緊張、平抑大幅上漲的米價,但仍遭到日本政府官員拒絕。
日本官房長官林芳正9月2日表示,政府儲備米是在全年大米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投放,而現階段新米陸續上市,大米緊缺狀況將隨之緩解。
然而,情況是9月雖然有新米上市,但價格卻出現大幅上漲。
據報道,進入9月,雖然少量新米開始陸續登陸市場,但一些受訪者反饋,即便是這些新鮮到貨的大米,依然實行嚴格的限購政策,且價格較去年同期漲了兩倍之多。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2024年主要產地的新米價格比去年上漲20%到40%。
9月6日,共同社報道稱,開始上市的新米的門店價格達到每5公斤3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49元)以上。這比去年高出約1000日元。
所以,日本這次米荒是很嚴重的,上一次日本出現這么嚴重的米荒,還得追溯到1993年。
日本企業研究院院長表示,1993年,日本經歷了罕見的冷夏,導致大米短缺。當時日本政府釋放了儲備大米,但仍有近200萬噸的缺口,每天都能看到米店前排著長隊。
那么這次導致日本米荒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日本官方給出的原因有3個:
1、日本政府認為,造成本次“米荒”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夏季酷暑,高溫與干旱導致主要產區的稻米產量下降。
2、今年夏天外國游客人數大幅增加,推動了餐飲業對大米的需求,造成國內大米的供不應求。
3、日本氣象廳在本月早些時候發布南海海槽“巨大地震”警報,地震預警引發了大量民眾搶購并囤積大米,導致市場上流通的大米減少。
但我覺得,日本官方給出的這3個理由,都不是根本原因,只是次要原因。
像日本大地震警報也只持續一周,早已經解除了,但現在日本米荒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日本前農林水產省官員山下和仁認為,熱浪高溫以及激增的海外游客,并不是日本“米荒”的根本原因。他表示,即使每月有300萬海外游客在日本停留一周,并像日本民眾一樣一日三餐都吃米飯,其消費量也僅占總消費量的0.5%左右,影響很小。
他提供的數據還顯示,2023年日本稻米收成指數為101,與平均年份大致相同;相比之下,1993年的日本米荒,該指數僅為74。
所以,日本給出的這3個理由,雖然是有影響,但頂多只是導火索,算不上根本原因。
日本今年米荒,我認為還有兩個根本原因,一個是長期因素,一個是短期人為因素。
(2)深層次原因
長期因素跟日本農協有關,這是日本政府一直回避的因素。
日本農協一直長期引導日本大米減產,是這次日本米荒的一個長期因素。
山下和仁表示“為了保證大米價格穩定,日本政府50多年來一直推行控制耕地面積的政策,為改種小麥或大豆等其他作物的稻農提供補貼。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日本大米產量逐年減少,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稻米品種培育計劃也陷入停滯。因此,在政府的嚴格調控下,一旦需求量稍有增加,比如當前海外游客的涌入,就會出現短缺現象。”
在日本農協長期引導下,日本全國3600萬畝的水田,到現在只有2000多萬畝種植水稻,其余的都被要求減產轉產。
不過我覺得這個長期因素,雖然是根本原因,但短期影響應該也不至于一下子這么激烈。
這次日本米荒,恐怕還有一些人為影響因素在里面。
日本政府不投放儲備米的理由,本身就有些牽強。
日本現在每年大米消費量是700萬噸,而日本政府儲備米有100萬噸。
但日本在米荒這么嚴重情況下,仍然那不愿意釋放儲備米,給我一種感覺,就是日本政府有意推高大米價格。
準確說,日本農協在有意推高大米價格。
日本農協在日本農業生產活動里有著近乎壟斷的影響力,日本農協總共擁有 1000萬會員,其中400 萬為正式會員,從事農業活動;600萬為準會員,是利用農協服務的其他非農業人員。
日本農協基本掌控了日本農業從生產到銷售一系列流程,是一個極其強勢的組織。
而且1999年之后,日本農協開始金融化,通過JA銀行為會員提供儲蓄和信貸服務,經營農協所有金融服務活動,
2023年3 月,JA銀行系統的存款余額超過6700億美元,占日本個人儲蓄總額的 10%,JA的保險服務部門在2022年的總資產為3800億美元。
并且JA銀行系統旗下的農林中央金庫是日本第五大銀行,擁有3570億美元的投資組合,是國際金融市場上最大的日本投資機構之一。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就想起來了,農林中央金庫就是前陣子暴雷,說要被迫拋售美債的那家日本銀行。
6月18日,日本農林中央金庫突然宣布,將在截至2025年3月的一年內出售規模超過10萬億日元(約632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歐洲債券,以彌補巨額未實現損失。該銀行預計,隨著債券出售,今年的凈虧損將升至1.5萬億日元。
這是這輪美聯儲激進加息周期里,首次有日本銀行因為持有的美債出現嚴重浮虧,而被迫拋售大量美債,把浮虧變成實虧。
有可能是日本農林中央金庫的暴雷,讓日本農協想要從其他地方補回來,而推高米價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這里還有個信息,日本現在米荒這么嚴重,但日本農林水產部3日公布1-7月農林水產品和食品出口情況。其中,大米金額為64.62億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1%,數量為2.4萬噸,增長23.0%,均創同期歷史新高。
雖然,日本大米出口量跟其每年消費量比起來,占比很少。
但是,現在日本米荒這么嚴重,日本農協卻還在加大對外出口大米,這顯然是有些異常的。
所以,至少日本農協是有意在推高日本大米價格。
而這可能也還不是事情的全貌。
其實這件事情,還可以往更深處想。
(3)關聯
日本過去這幾十年一直在試圖推行“去大米化”,所以日本國民消費習慣逐步轉向面包等西方主食,再加上日本人口長期減少,所以日本對大米的消費量從高峰時期的每年1400萬噸,下降到現在700萬噸,已經減少了一半。
但即使如此,大米仍然是日本主要消費糧食,對日本物價有著巨大的影響。
日本大米價格如此瘋漲,勢必會加劇日本通脹,而日本通脹加劇,就會迫使日本央行加息縮表。
日本7月通脹率仍然維持在2.8%的水平,之前二十多年,日本在發愁通縮,但日本現在卻在發愁通脹。
很多人把日本當前高通脹,認為是日本走出通縮的一個結果,是日本政府想要的好結果。
但走出通縮,跟高通脹是兩碼事。
這就好比開車,從向左打滿方向,如果不是慢慢把方向回正,而是一下子向右打滿方向,那非翻車不可。
日本現在并不是單純的走出通縮,而是直接進入到高通脹的局面里。
一個習慣二十多年通縮環境的社會,貿然進入到高通脹環境里,這不單單是適應問題,而是會引發巨大的問題,包括經濟問題和金融問題。
即使不考慮日本農協是否有意推高米價,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大米價格如此飆漲,是會加劇日本當前的通脹問題。
由此來看,日本仍然還是有可能進一步加息縮表。
這并不是日本自己想加息縮表,而是被迫加息縮表。
當前日債規模過于龐大,其中將近一半的日本國債是由日本央行持有。
一旦日本央行不印鈔購債了,日本就很難進行如此大規模發債,來借新還舊,維持財政。
日本央行持有的589萬億日元國債,單單明年,可能就有78萬億日元的國債會到期。
而日本2023年的稅收收入達到72萬億日元。
也就是說日本一年的稅收收入,都還不夠償還每年到期的國債規模。
所以,只要日本開始真正實質性縮表,那么日債危機是大概率爆發。
因此,正常情況下,日本是不可能自己去主動加息縮表。
而過去這一年多,美國通過盤外招,比如讓東京地檢署清查安倍派,還有通過做空日元來逼迫日本加息縮表。
雖然日本也有過掙扎,并不是那么聽話。
但從這次日本米荒來看,美國對日本的影響力是比很多人的想象要更深的,日本政府內部有人不聽話,試圖掙扎。但也有大把的人是聽美國話。
即使不從這些比較“陰謀”的角度考慮。
這次日本米荒,至少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日本還有可能被迫進一步加息縮表。
而日本加息,是美國過去幾十年握在手里的一把尖刀,是美國搞金融收割的配套工具。
只是這一次,日本加息這把尖刀,是有可能戳回美國自己。
玩刀者必死于刀下。
玩火必自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