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武裝力量突襲以色列和以色列對哈馬斯發動報復性反擊以來,加沙地帶的以、哈戰爭已經持續了300多天。今天的加沙地帶究竟是個什么狀態,也許可以從3天前的加沙地帶形勢圖觀其端倪:(美國《戰爭研究所》ISW提供)
以色列一直在加沙地帶清剿哈馬斯武裝力量。上圖淺藍色部分為以軍控制下已經完成清剿的地區,淺紫色部分為以軍正在進行清剿的地區,淺綠色部分為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地區。
從上圖可以看到,以軍已經完全控制了加沙地帶的中部,將加沙地帶一分為二;又完全控制了加沙地帶的南端,切斷了加沙和埃及之間的通道。
據“半島電視臺”報道,加沙地帶的居民每天早上醒來都可能收到“立即撤離”的以軍命令,以便以軍對哈馬斯武裝分子進行清剿。
以軍的清剿行動,包括摧毀哈馬斯的地下通道,造成了加沙地帶極大的人道主義危機,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哈馬斯大量利用民居、醫院、學校、教堂為掩護。據加沙衛生部報道,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帶的死亡人數已超過9萬,受傷人數超過9萬。
以軍除了對哈馬斯可能匿藏的地點進行轟炸或襲擊外,還大量使用了軍用推土機,將清剿地區夷為平地。加沙地帶南部的拉法地區有600多座建筑物,其中2/3已經被完全摧毀。
以軍除了在加沙地帶對哈馬斯武裝力量進行清剿外,還對哈馬斯的主要領導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暗殺行動,最近哈馬斯最高領導人哈尼亞在伊朗被殺害,很可能就是以色列情報特務機構“摩薩德”的“雖遠必誅”。
以哈停戰的談判一直在斷斷續續進行中,哈馬斯手里的主要籌碼是仍然在他們控制中的“人質”以及仍然在加沙地帶頑強抵抗中的武裝力量。
問題在于,以哈之間即便達成停戰協定,加沙地帶的今后將如何處置?
以色列已經明確表態,不允許哈馬斯繼續控制和管理加沙地帶,不允許巴勒斯坦建國,也不同意將加沙地帶交給國際上被廣泛承認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來管理。
那么,以色列究竟想干什么?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以色列的真正意圖是完全吞并“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消滅巴勒斯坦的武裝力量,徹底滅絕巴勒斯坦人的“建國”希望。
正當以軍在加沙地帶清剿哈馬斯武裝分子,以軍在“約旦河西岸”對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的清剿行動也在越來越加緊進行,“西岸”的形勢也日益緊張。
根據1995年的《奧斯陸協議》“西岸”的大部分地區本來已經在以色列控制之下,如下圖所示,其中棕色部分(A區)由巴勒斯坦控制,藍色部分(C區)由以色列控制,黃色部分由以、巴雙方共管(B區)。
鑒于以色列最近不斷蠶食巴勒斯坦控制區,擴大以色列控制區,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一份聲明中呼吁以色列“立即停止”對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包括杰寧、圖勒凱爾姆和圖巴斯省、“西岸”北部巴勒斯坦的主要控制區)的襲擊。
據“半島電視臺”報道,“大赦國際”表示,以色列軍隊在被占領的約旦河西岸“非法殺戮升級”,隨后又對巴勒斯坦領土發動大規模軍事攻擊,從而使“更多巴勒斯坦人處于危險之中”。“大赦國際”稱,以色列士兵和武裝定居者對巴勒斯坦人使用致命武力的“驚人激增”,新的軍事行動將導致“巴勒斯坦人進一步喪生”,以及“被迫流離失所者增多、關鍵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和集體懲罰措施增加”。
“人權觀察組織”前執行主任、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肯尼斯·羅斯早些時候在接受半島電視臺采訪時,談到了以色列對被占領的西岸的大規模入侵行動。羅斯告訴半島電視臺記者,“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這種大規模的流離失所也發生在西岸。”
伊朗一直是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和也門“胡塞武裝組織”的主要支持力量。自從哈尼亞在德黑蘭被殺后,伊朗一直在誓言報復。
不久前,伊朗已經對以色列發動過一次大規模的無人機和導彈襲擊,收效甚微。這一次,伊朗的復仇計劃很可能是由黎巴嫩的“真主黨”武裝力量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攻擊,但是這一計劃似乎被以色列識破,先下手為強,8月26日,以軍率先對真主黨發動了破壞性襲擊,8月27日,真主黨發動了對以色列的襲擊,但仍然是收效甚微。
以下是8月27日以色列北部的形勢圖(ISW提供):
上圖的藍色格狀部分為以色列的清空地區,藍色斜線部分為以軍控制下的戈蘭高地。
8 月 27 日,伊朗最高領袖阿里·哈梅內伊會見了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安及其新組建的內閣,只字不提報復以色列。
ISW評估伊朗襲擊以色列仍然是最有可能的行動。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通訊顧問約翰·柯比 8 月 27 日表示,伊朗“仍然擺出一副姿態,隨時準備”襲擊以色列。柯比補充說,美國將維持其在中東的威懾軍事態勢,“只要我們覺得有必要保持這種態勢,以保衛以色列和我們在該地區的軍隊和設施。”
伊朗國防部副部長、準將霍賈圖拉·庫雷希 8 月 27 日單獨警告說,伊朗對以色列的反應將是“不可預測的”。
(作者:Ksliu,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供稿并修訂:肖志夫,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圖片Ksliu提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