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屆總統大選尚未正式開張,就出現了現任總統拜登宣布退選不再尋求連任的消息,把競選總統的這一重任拋給了其搭檔,副總統哈里斯,這讓原本想看美國兩個老人對決的世界廣大觀眾感到遺憾,這如同大戲還沒拉開幕布主角兒就換了,世界廣大觀眾的興趣一下減少了許多,誰換的主角兒?
令人驚訝的是,哈里斯第二天就發表聲明毫不猶豫地接過了競選總統的重任,似乎她早知道要扛重擔事先進行了準備?美國的政治體制副總統總是在等待接班,遺憾的是能接上的不多,這或許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國這次的總統大選迎來新的變數,老特還能選上嗎?
按照美國總統大選的程序,本次美國總統大選尚未正式開張,主要參與競爭的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要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來推舉本黨的總統侯選人,得到本黨提名后,才能代表各自政黨參加美國總統大選。
如今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推舉出了參與這次總統大選的候選人,但民主黨現任總統拜登宣布退選前,民主黨還沒有召開本黨的推舉參與下屆總統競選的候選人,拜登退選后至今也未召開民主黨的代表大會推舉參與本次總統大選的候選人,故而說美國總統大選尚未正式開張。
不過,無論美國本次總統大選是否正式開張,下屆美國總統選舉都是世界極為關注的美國總統選舉,甚至可以說,這是本世紀迄今為止美國最為世界注目的總統選舉。
首先,是因為這次美國的總統大選是其正面臨自建國以來最為嚴峻挑戰時刻的大選。甚至可以說關系到美國在維持自己世界霸權的地位上還能走多遠的疑問越來越大的一次大選。這是美國近些年來最為關注的事情,無論是在歐洲挑起俄烏沖突,還是在亞太軍事遏制中國,眼前的目標就是維持其世界霸權。
當年,奧巴馬曾叫嚷美國還要再領導世界一百年,隨后美國在世界上的統治態勢隨著奧巴馬的下臺一天不如一天,美國如今的態勢和奧巴馬當政時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中國的崛起有加速的趨勢,俄羅斯也正在擺脫困境走上崛起之路,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自主化。綜合講,就是美國的對手正在趨于強大,仔細觀察美國本屆政府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正在艱難前行,再領導一百年已沒了任何可能性。
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持續掌世界之牛耳長久不衰,美國無法例外。
表面看,美國在其重視的歐洲地區、中東地區、亞太地區都同時展開著咄咄逼人的全面攻勢,在歐洲挑起俄烏沖突,在亞太挑起對中國的全面壓制和圍堵,包括在經濟上壓制中國,玩什么脫鉤;在中東堅持支持以色列的侵略和暴行。整體看起來仍是氣勢洶洶霸氣十足的模樣,卻并不能掩蓋其對自己霸權地位不穩的焦慮。
美國既在擔心俄羅斯對其霸權地位的挑戰,又在擔心中國對其霸權地位的挑戰,所以在幾乎所有領域不停地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壓制,也不例外不停地對中國進行制裁、壓制。
問題是美國的這種強勢還能維護多久?美國的表現更像是強弩之末,它在消耗著自己的大量各類資源,一旦這些資源不繼,霸權就將終止。
這給美國的兩大政黨提出了考驗。如果共和黨的候選人能上臺執政,美國的這種咄咄逼人的架式是不是會有所緩和呢?從而減少自己各方面資源的消耗,給美國帶來新的機會;若民主黨上臺執政,世界很可能仍然要處在混亂中,美國在歐洲、在亞太在中東會更加猖狂,美國通過這次大選想力挽狂瀾?
其次,由于民主黨臨陣換馬,不僅給民主黨未來的大選帶為不確定性,也給美國的未來帶來不確定性。美國這次的總統大選出的么蛾子是在任總統并未發生任何意外、且尚在任上時卻不能尋求連任的一次總統大選,是民主黨臨陣換馬的一次總統選舉,不是拜登不想選,而是背后的民主黨精英們不讓他選,這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是極為罕見的政治事件,這是讓美國國內上層統治勢力和兩黨及各階層都需要重新審視的一次總統大選,美國的精英們到底要選誰?美國的選民們到底能選誰呢?
民主黨因了換馬能否起死回生,共和黨因了民主黨的換馬能否確保上臺成為了新的一迷。不過因了上一次總統選舉美國社會產生的種種撕裂,美國內部的撕裂和動蕩還可能加劇,從而動搖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這一次總統選舉無論結果如何,很可能還會讓美國社會進一步撕裂。其實,無論是哪一個政黨上臺,美國內部的撕裂似乎已無法避免,美國社會內部的動蕩將會成為一種社會常態,當年占領白宮社會撕裂的極端現象很可能還會以其它的方式重演,只是看哪一個政黨能找到新的機會。
當然,現在看到的現實是,美國民主黨尚未最后確定推舉哈里斯作為本黨的候選人,究竟誰能從民主黨代表大會上脫穎而出還是未知數,如果真的是哈里斯出馬代表民主黨競選美國下一屆總統,帶給美國選民的可能是越來越多的疑問。
希拉里當不上美國總統,哈里斯能行?美國雖標榜著什么民主平等,實際上各種歧視依然存在,不僅存在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同樣普遍。如是,奧巴馬上臺作為美國黑人的政治奇跡還會有新的翻版?美國還會再冒出一個印裔奇跡嗎?或者會創造出一個女性的奇跡?若這種奇跡確實出現,是默克爾的翻版還是撒切爾的翻版?
人們會疑問美國的政治精英們,還能讓美國的選民們圍著他們的指揮棒轉嗎?即使不是哈里斯殺入總統競選,是另有其人,美國走向何方仍是疑問?
第三,美國總統的這次大選結果將影響到世界上三個熱點地區的走向。如果民主黨的候選人當選,那么在歐洲熱點地區的俄烏沖突可能會繼續持續下去,美國會繼續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持,并推動歐洲繼續支援烏克蘭,確保烏克蘭撐下去,雖俄烏沖突未必是遙遙無期的,但拖長俄烏沖突是沒有疑問的;如果共和黨候選人當選,俄烏沖突很可能走上談判桌,通過談判逐步結束沖突。近些日子烏克蘭突然改變拒不和談的立場是有緣由的,烏克蘭是在擔心美國共和黨上臺,不如現在先放風談判或許可以得到美國共和黨的支持,避免共和黨上臺后的尷尬。
問題是,一旦民主黨獲勝,烏克蘭肯定會出爾反爾否決走談判這條路,除非實在堅持不下去。當年,俄軍兵臨基輔城下時,烏克蘭與俄談判達成了停火協議,可俄軍一撤烏克蘭立刻反悔,不承認協議的存在。
至于中東,無論民主黨的候選人還是共和黨的候選人上臺,以色列都是美國在中東的棋子,這顆棋子與阿富汗不同,甚至與烏克蘭也不同,是必須釘在中東的,美國需要的是保持中東長期的緊張態勢,不放棄以色列是必然的。
不過,美國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政策不會改變不等于具體做法不出“新意”,迫于世界的壓力,不同政黨的執政總會有一些不同的做法。由于兩黨在中東問題上的策略不同,中東巴以沖突的結局如何發展存在著多種變數,不要看表面上共和黨強烈支持以色列,一旦能上臺,似乎會對以色列有所動作,從而在中東繼續保持美國需要的那種態勢。而民主黨上臺后恐怕還會繼續當前對以色列的政策,支持以色列繼續擴張。無論哪種可能性,巴以沖突不太可能出現緩和的奇跡,甚至不排除巴以沖突繼續加劇的可能性,停火不是以色列的追求,巴勒斯坦建國的愿望也不會改變。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美國這次總統大選還關系到亞太地區的走向。如果共和黨候選人上臺,有可能繼續秉承不發動戰爭的理念,再次成為不發動戰爭的一屆美國政府,那么亞太地區相對會處在較為緩和的態勢中,美國在遠東對俄羅斯,在東亞、東海、臺灣海峽和南海對中國的挑釁相對會減少,以避免增加爆發戰爭的因素;如果民主黨候選人上臺,很可能為加劇亞太地區的緊張態勢推波助瀾,擴大對中國的挑釁,增加對中國的軍事壓制,特別是會進一步放出日本來針對中國,且還會聯合其它盟國,共同圍堵中國,特別是在臺灣海峽、在南海的挑釁會加劇,甚至還想在南海挑起代理人戰爭。
拜登雖不選總統了,可在剩下的任期內會給民主黨下一屆總統打樣。如今的亞太,在美國的操控下局勢正在向著戰爭的方向發展,美國整天在我國的家門口挑釁、生事。在東亞利用韓國和日本,在臺灣海峽利用臺獨,在南海利用菲律賓和日本還有澳大利亞。應該警惕的是,美國在我國家門口的挑釁一律是軍事上的,軍艦、各類偵察船,核潛艇,各類戰機、各類偵察飛機,各種軍演等無一例外是對我國的軍事威脅,也都是在為戰爭作準備。
總之,美國這次總統大選的結果不僅將對世界熱點地區產生極大的影響,更可能對我國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是共和黨上臺還是民主黨連續執政都不會改變對我國的基本戰略選擇,也不會改變基本的對華政策,更不會改變把我國視為主要敵人的基本立場,只是在策略上有所不同,正是這種策略的不同很可能產生出對我國發展不同的影響。
這種不同的影響有兩種走向,一種是全方位地對我國進行多種形式的制裁和壓制,在不放棄軍事壓制俄羅斯的同時,不斷地強化對我國的軍事壓制和威脅,進一步利用其盟國甚至包括北約對我國進行圍堵,在世界舞臺上實現兩面開弓;一種是放緩對俄羅斯的壓制,加大壓制我國的力度。有人推測或許共和黨上臺很可能采取與俄羅斯緩和、專門對付我國的策略,不過這種對付我國更多地是經濟上的,經濟上不斷地強化壓制我國的力度,加大制裁、繼續搞與我國脫鉤的戲碼,并力圖把我國排除在世界金融體系之外,但軍事上或許不如民主黨執政時那么咄咄逼人。
哪種情況對我國更有利呢?拭目以待吧。但不論哪種情況,對美國已不能抱有任何幻想,我國的崛起必須得邁過美國的這道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