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金磚組織的轉變。
6月2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公開表示,中俄等金磚國家成員國以壓倒性的投票結果,集體決定暫停擴員,接下來將工作重點放在內部整合上。
金磚組織的這個決定,讓原本打算加入金磚組織薅羊毛的土耳其有點懵。再加上之前想要加入歐盟薅羊毛失敗,埃蘇丹估計在嘀咕,堂堂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繼承者和泛突厥聯盟的旗手,怎么如此流年不利?
當然了,金磚組織此次決定,肯定不是針對土耳其,而是有自己的戰略目的。
這里簡單回顧一下金磚組織的歷史。
金磚組織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01年,由美國投行高盛提出,旨在形容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個國家(英文首字母組成的“BRIC”一詞,其發音與英文的“磚塊”非常相似,所以被稱為“金磚四國”)蘊含巨大的潛力(擁有全球30%的領土面積和42%的人口)。
當時美國正高舉全球化大旗,試圖從新興市場上攫取更多紅利;中國剛剛加入WTO不久,神州大地,生機勃勃;普京也剛剛執掌俄羅斯,要干一番大事業,并且想要融入西方;同時印度和巴西也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2006年,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外長舉行首次會晤,開啟了金磚國家的合作序幕。隨后的2008年金融危機改變了世界格局。為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6月,“金磚四國”領導人在俄羅斯舉行首次會晤。金磚組織間的合作機制正式啟動,并于稍后的2010年12月正式吸收南非加入,變成金磚五國。
可以說,金磚五國從誕生起就不同凡響:
南非,處于非洲大陸最南端,扼守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是亞非歐三大洲交往的重要通道,在大航海時代就很重要。
巴西,拉丁美洲體量最大的國家,控制大部分亞馬遜平原,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比如舉世聞名的鐵礦石)和糧食(是全球重要的大豆基地)。
俄羅斯,地跨歐亞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既是東正教文明體系的主要承載國,也是沙俄和蘇聯的主要繼承者。
印度,扼守南亞大陸,連接中東和東南亞,同時也有著古老的文明。
中國,自然不必說,幾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世界第一集團,只是近代落伍了一段時間。
所以金磚五國從誕生之初就蘊含著非凡的潛力。
對金磚組織來說,2014年是重要的年份,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在巴西福塔萊薩舉行。五國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立了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
2015年7月,金磚組織新開發銀行在中國上海正式開業。從那以后,金磚國家之間就有了自己的融資平臺和渠道。
金磚組織的另一個轉折點是2017年9月,金磚組織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中國廈門舉行。中國提出“金磚+”合作機制,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融入金磚合作敞開大門,使金磚組織合作的影響超越五國范疇,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完善全球治理、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建設性力量。
正是基于“金磚+”合作機制,2024年金磚組織擴容,吸納了:
沙特(地球村主要能源國,是石油美元的支柱國家)
阿聯酋(中東重要能源國)
伊朗(在能源世界的地位舉足輕重,但遭到美國制裁)
埃及(非洲重要的人口大國)
埃塞俄比亞(非洲重要的人口大國)
原本還要吸納阿根廷,因米萊上臺走親美路線而放棄。
金磚國家此次暫停擴容,后面怎么走,目前還不好說。但是站在一個觀察者的角色上,大致可以看出有以下幾個方向:
方向1、金磚組織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核心。
雖然國際合作道義上都追求平等互利,但是在實際運作中,肯定需要有一個核心,否則會變成一盤散沙、或吃大鍋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目前看金磚組織的核心,只能是中國。
論全球政治地位,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常。金磚國家內只有俄羅斯能和中國并肩,其他國家都是偶爾作為非常任理事國的角色進入安理會。考慮到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后政治形象惡化,中國就成為金磚國家內影響最大的一個。
論全球軍事地位,中國的軍事實力也是數一數二,至少前三。金磚國家內,軍事層面也只有俄羅斯可以和中國比一比。
論全球經濟地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中國GDP總量突破17.66萬億美元,比其他9個金磚國家加在一起還多很多,可以說是斷崖式領先。
所以無論怎么看,金磚組織的核心只能是中國。如果不是中國,那么金磚組織就名不副實了。有可能影響中國在金磚國家核心地位的國家只有俄羅斯和印度。
方向2,確立組織模式。
如果金磚組織未來想要吸納更多的成員,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組織模式。
模式一,聯合國模式。
聯合國的核心組織是安理會。
安理會由常任理事國與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常任理事國的地位是永久的,非常任理事國是通過選舉輪替。如果金磚組織也采取類似的模式,中國一定會扮演類似常任理事國的角色。俄羅斯和印度,有很大概率也會扮演類似非常任理事國的角色。但這種模式也有劣勢,就是容易讓其他成員心生不滿。
模式二,北約模式。
北約表面上是一個軍事組織,本質上是一個政治組織。在其組織內部,美國一家獨大,然而凡是重大決策,需要全員通過。比方說烏克蘭戰爭之后,北約吸納瑞典為成員國的過程中,就遭遇土耳其的阻攔。
金磚組織內部,在重要問題上如果也采取這種模式,就很容易陷入扯皮。比方說印度,就喜歡和中國唱反調。
方向3、排除攪屎棍的負面效應。
現在金磚組織內部,印度就是最明顯的攪屎棍,原因很簡單:
一方面,印度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一直認為自己比中國更強。很多印度人覺得上海有可能追上孟買。
另一方面,印度又想抱美國的大腿,從而實現印度崛起的夢想。為了抱美國大腿,印度經常找中國麻煩,試圖以此討好美國。
第三,印度很貪婪,非法占據中國藏南不說,還想讓中國支持其進入聯合國安理會。在金磚組織和上合組織內部,光想著占便宜卻不想承擔責任。
因此印度不僅對中國不服,而且在金磚組織和上合組織內部,都扮演攪屎棍的角色。因此金磚與上合組織想要健康發展,必須想辦法抑制攪屎棍印度瞎攪和。如果抑制不了印度,就會有更多的成員國仿效印度成為攪屎棍,以后就沒法玩了。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金磚組織不叫停擴張,把土耳其等國也吸納進來,攪屎棍肯定更多。
方向4、確立退出機制。
任何組織都要有進有退,賞罰分明,退出機制健全,如此才能健康運轉。尤其是那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角色、還有那些攪屎棍,在必要的情況下應該踢出組織。否則大家鬧哄哄的,也很難辦成事。
簡而言之,對金磚組織來說,所有吸納的新成員,都應該有利于金磚組織發展壯大,不符合金磚組織的老成員應該讓其退出。對中國來說,金磚組織應該有利于中國擴大綜合實力與地球村影響力,否則也沒有實際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