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印度大選如果單純從結果上來看:印度人民黨240個席位,作為印度人民黨最大的對手,印度國大黨僅為99個席位,印度人民黨大贏特贏,但是只要翻翻各式各樣的媒體,以及印度網民在大選結果后的段子,P圖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了對莫迪的冷嘲熱諷:
上面的圖的含義是2014年2019年的印度人民黨的勢不可擋,2014年莫迪有一句名言:“擁有56英寸的胸肌是前提”,此后印度媒體,網民還真的相信了,當然也引得很多人對莫迪的不滿,之后但凡有對莫迪不利的新聞,“56英寸的胸膛”就成為一個梗。
Abki Baar 400 Paar
印度人民黨在這次搞出來的噱頭就是:Abki Baar 400 Paar,它的含義是,這次超過400席位,印度人民院一共543個席位,擁有400席位就意味著有了絕對權力,在早先的出口民調上,印度人民黨似乎勢不可擋,在媒體上頻繁亮相,結果真的開票,一眾民調專家傻了眼。
印度的政壇和美國不一樣,印度的政壇更加分散,大致分為兩個大類: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簡稱NDA,以及以國大黨為首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簡稱I.N.D.I.A,因此這并不是印度人民黨VS國大黨這么簡單,而是集團和集團的對抗。
雖然印度人民黨獲得了240的席位,但是實際上比起上次選舉,印度人民黨已經丟了63個席位了,而作為聯盟的NDA一共才293席位,比上次丟了60個席位。
雖然國大黨僅獲得99個席位,但是比起上次上升了47個席位,而整個I.N.D.I.A卻有234個席位,比上次多了143個席位。
雖然整體上依然是印度人民黨占優勢,但是不要忘記兩點:
第一,還有其他政黨以及獨立人士有16個席位,NDA內部是有叛變的可能的,一旦發生叛變,則印度人民黨會受到雙重打擊。
第二,印度人民黨本身只有240個席位,而過半則要求272個席位,也就是說印度人民黨如果想要做成什么事,就必須考慮到盟友的感受
也就是說在2024年后,莫迪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想說啥就說啥,想干啥就干啥了,他那56英寸的胸膛,我看得收一收。
在印度大選完畢后,印度經歷了股,匯,債三殺,最倒霉的當屬阿達尼,這個和莫迪最為緊密的資本家,旗下的股票跌的慘不忍睹,相當程度的說明了莫迪是真正的“資心所向”。
為何印度人民黨這么慘?
北方邦
整個印度大選,最為讓人詫異的當屬北方邦,這個邦有80個議會席位,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方單位,擁有2.4億人口,非常的關鍵。
在2019年,印度人民黨贏了62個席位,而國大黨只贏得1個席位,但是在2024年,國大黨贏得了6個席位,作為國大黨盟友的社會黨贏得了37個席位,整個國大黨聯盟贏得了43個席位。
而印度人民黨贏得了33個席位,其盟友贏得了3個席位,整個人民黨聯盟只有36個席位,等于丟了北方邦。
最讓人震驚的還是印度人民黨輸掉了法扎巴德選區的選舉,印度人民黨在法扎巴德選區花了巨大的力量,比如說那個受人矚目的阿約提亞拉姆神廟,這是印度人民黨花了血本拆掉原先的清真寺,又好不容易的打贏了官司,最后籌錢修建的。
居然就在這個地方輸了。這個邦可是有無所不能的YOGI大神!
馬哈拉施特拉邦
第二個讓印度人民黨吃癟的是馬哈拉施特拉邦,簡稱馬邦,馬邦的首府在孟買,而孟買是印度經濟最強的城市,也稱“印度小上海”,該邦一共48個席位。
國大黨贏了13個席位,而以國大黨為代表的印度聯盟一共贏了30個,而印度人民黨僅僅贏了9個席位。
卡納塔克邦
卡納塔克邦的情況也不樂觀,該邦一共28個席位,印度人民黨一共贏了17個席位,其盟友贏得2個,而國大黨贏了9個席位。
但是和2019年比起來,這次選舉并不樂觀,2019年印度人民黨贏了整整25個席位,還有兩個席位也是盟友贏得的,而國大黨只贏了1個席位。
這個邦的特殊在于:它是印度人民黨掌權的唯一的南部邦。
是的,和很多國家一樣,印度也有南北問題,而且南部人對莫迪非常不爽。
如果說2024年大選,印度人民黨有什么實質上的勝利,那就是喀拉拉邦,印度人民黨實現了零的突破,贏得了1個席位,別小看1個席位,可真不容易。
這個邦是著名左翼邦,該邦的首席部長叫皮納拉伊·維賈揚,是印共(馬克思主義),作為右翼的印度人民黨居然能贏得一個席位,真不容易。
為什么印度人民黨突然這么慘?
相對比2014年和2019年印度人民黨的高光,2024年印度人民黨實在談不上贏,關于大選后的分析,無論是印度媒體還是中文媒體,都把失業問題放在首位,不過先拋開這個問題不談,有兩個問題屬于迫在眉睫的。
第一個,就是表內部落問題和低種姓的問題,這批人在印度屬于“弱勢群體”,印度法律明文規定要照顧他們,印度人民黨一直嚷嚷著要取消這些照顧。
而對于國大黨來說,那故事就好講了,國大黨恐嚇那些弱勢群體,說千萬不能讓莫迪贏了,莫迪要是贏了,你們利益要受到重大損害。
在2014年和2019年的時候,印度不少弱勢群體相信莫迪肯定能讓經濟加速發展,作為弱勢群體也能分到一杯羹,結果這么多年過去了,一杯羹那是沒戲了,弱勢群體的利益還要丟,再蠢也知道什么反應了。
第二個,是印度農民的問題,印度依然是一個農民占大多數人口的國家,城市化率并不高,因此莫迪當年搞農業改革,得罪了相當多的農民,大家應該還記得當年印度農民堵公路的事。
至于各方所說的“高失業率”的問題,我個人覺得,這屬于莫迪背鍋了。
因為印度的失業率就不可能低,誰來都一樣。
這不是莫迪造成的,而是印度目前的經濟位置造成的,多年缺乏公共設施的投資,以及多年的勞動力市場的保護,殘余的許可證問題,外加上印度是一個“聯邦國家”的現實,使得像印度這類的國家必然不能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力,誰來都一樣。
對于莫迪來說,最簡單解決就業的辦法,就是立即放開中印投資限制,這樣的話會有大批的中國企業,尤其是低端制造業企業會涌入印度,帶來大批的就業。
但是如果莫迪這樣做了,成熟的中國制造業會不費吹灰之力的打垮幾乎所有的印度民族制造工業,這種情況在當年印度手機開放的時候就已經上演過一波了,小米,OPPO,VIVO進軍印度的時候,當年牛X吹上天的四大印度手機制造商潰不成軍,直接被歸類為others。
如果再開放一次,只會復制當年手機的場景,到時候幾乎所有的印度制造商都會被消滅,但是這其實是好事,是有利于印度制造業的更生的,印度不可能永遠維持目前的低效率。
在21世紀初,我國也有大批的民族品牌被收購,但是此后誕生了更多的更有生命力的品牌,問題是,印度人是看不到這一步的,且就算是中國能做到,誰知道印度能不能做到?
當年東印度公司可就是打著外資的身份進入印度的,印度民族主義者對外資極其敏感。
其次就是尚若真的開放了,那些利益受到重大損害的資本家,比如說塔塔,阿達尼,安巴尼,必然仇視莫迪,投到國大黨的門下。
莫迪不開放是正常的,開放才是不正常。
至于對美開放-----印度需要的是大批的能提供初級制造業的國家,而不是那些“高端服務業”,美國幫不上忙,即便是美國,在亞馬遜和沃爾瑪進入印度后,也被印度坑了一把。
沃爾瑪當年花了160億美元購買了電商企業Flipkart,主要就是看上了印度超市業務,印度不允許外資直接接入超市,沃爾瑪想繞道,結果剛買不久,印度就出臺了法律,不允許電商摻和線下業務。
你想想沃爾瑪的心情如何。
影響是什么?
類似于印度這類轉型期的國家,實際上這類的研究自50年代起一直到90年代,各式各的以政治的,經濟的,地緣的,金融的,公民社會的,法治的等等的研究層出不窮,出過一大批大師,比如說法蘭克福學派,羅斯托的成長階段理論,亨廷頓的國家能力理論等等。
以亨廷頓為例,他認為經濟迅速增長反而會導致社會沖突加劇,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傳統社會的毀滅,比如說家庭,階級,種姓之類的。像印度這類的國家,在急劇的城市化中,從熟人社會過渡到陌生社會,過去的種姓就被大大削弱了,反而會激發印度教的自我保護。
第二,產生暴發戶,產生暴發戶是這個階段的特點,一方面暴發戶會激發民眾的厭惡,同時暴發戶自身希望得到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的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這就產生了認知差。
第三,增加了地區性流動,流動的增加對經濟當然是好事,但是也導致了政治極端主義。
第四,貧富差距擴大,由于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資本的增值速度比勞動收入快,因此貧富差距擴大是必然的,必須要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才能解決。
第五,增加某些人的絕對收入而不是相對收入。比如說雖然收入增加了,但是房價什么的增長的更快。
第六,由于缺乏投資,必須對消費進行抑制來提高投資,但是抑制消費就不立案引發民眾的不滿。
第七,增加識字率,提高了國民素質,但是識字率的提高導致了民眾見識變廣,反過來民眾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些要求在這個階段注定達不到。
第八,投資和消費分配方面,會加劇地區沖突和種族沖突,比如說莫迪過度優待古吉拉特邦,莫迪要取消弱勢人群的補貼。
上述的只是一部分,各國由于各國的現實,可能會有更多的矛盾,有些矛盾現階段可以緩解,有些幾乎完全無法緩解,越是社會轉型,越是經濟高增長的時候,則矛盾越是多。
無論印度人民黨還在不在臺上,莫迪還在不在位,14億人口的印度已經渡過前一個階段的整合期,目前處于高速增長期,這個高速增長期是之前幾代印度人整合的結果,莫迪只需要把握印度這兩火車不出軌即可。
真正對印度的考驗不是今天,而是當印度已經滿足了內需,但是又無法在國際貿易中實現順差,且研發占GDP比例長期提升不起來的時候,那就是印度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標志,至于目前,中等收入陷阱對印度也算福報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