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際共運黃皮書《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報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部編纂的年度系列研究報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學術出版資助項目。自2019年起,每年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以皮書形式出版,本報告系第五本。2022年起,國際共運黃皮書的英文版、意大利文版和越南語版分別在意大利和越南出版發行。本公眾號自今日起將陸續編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報告(2022-2023)》全部內容,以供讀者閱讀和參考。
摘要: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共(毛主義中心)在2022年大選中的慘敗表明,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已開始呈現下行趨勢。兩黨再度組建執政聯盟后又分道揚鑣,出現這種狀況既有尼共(毛主義中心)違背與尼共(聯合馬列)之間權力分享協議的因素,也是尼共(毛主義中心)基于現實利益的考量。政黨格局碎片化、現實利益的紛爭、外部勢力的干預將給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能否通過維護政局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在加強黨的建設的基礎上探索資本主義條件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有效路徑,將決定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未來。
關鍵詞:尼泊爾大選 尼共(聯合馬列) 尼共(毛主義中心)
作者:袁群,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南亞共產主義運動。本文審讀專家為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柴尚金研究員。
來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報告(2022-202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250-263頁。
在2022年大選中,尼共(聯合馬列)(NCP-UML)與尼共(毛主義中心)(NCP-Maoist Centre)遭遇慘敗,分別位列第二、第三,尼泊爾大會黨(Nepali Congress)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大選后,尼共(毛主義中心)與尼共(聯合馬列)組建聯盟后又分手,轉而與尼泊爾大會黨合作組建聯合政府。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共(毛主義中心)再度聯手后又分道揚鑣的原因是什么?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將面臨哪些挑戰?本文將對這些問題展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未來走向進行探討。
一、2022年尼泊爾大選的背景與基本情況
2022年尼泊爾大選是尼泊爾新憲法頒布后舉行的第二次大選。2015年9月20日頒布的尼泊爾新憲法宣布尼泊爾為聯邦民主共和國,并確定了新的聯邦結構——地方、省和聯邦,將全國劃分為7個省、77個縣,大選由地方、省議會和聯邦議會三級選舉組成。尼泊爾地方選舉在753個地方政府單位(包括6個大都市、11個次大都市、276個直轄市和460個農村直轄市)通過直接選舉制進行。省議會選舉有330個選區,聯邦議會選舉分165個選區。省議會選舉和聯邦議會的眾議院選舉采取混合選舉制度。在省議會總共550名議員中,330名通過直接選舉制產生,220名通過比例選舉制產生。在聯邦議會眾議院275名議員中,165名通過直接選舉制選出,其余110名通過比例選舉制產生。省議會議員和眾議院議員任期為5年。
在2017年舉行的尼泊爾新憲法頒布后的第一次大選中,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毛主義中心)組成的左翼聯盟獲得了174個眾議院席位,占到絕對多數,并于2018年2月15日上臺執政。2018年5月,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毛主義中心)合并,組建尼泊爾共產黨。2018年5月,尼共(聯合馬列)主席卡德加·普拉薩德·夏爾馬·奧利(Khadga Prasad Sharma Oli)與尼共(毛主義中心)主席普拉昌達(Prachanda)簽訂協議,奧利先擔任總理,在兩年半后將該職位交給普拉昌達。2019年11月20日,奧利與普拉昌達再次達成權力分享協議,協議規定奧利將領導政府滿五年,普拉昌達將以“執行主席”的身份管理黨務,但奧利沒有遵守這一協議。普拉昌達隨后堅持要求奧利遵守最初的協議,實現總理職位的輪換,但遭到了奧利的拒絕。隨著黨內沖突的加劇,2020年12月20日,應奧利在內閣緊急會議上提請解散眾議院的要求,尼泊爾總統班比迪婭·戴維·班達里(Bidhya Devi Bhandari)宣布解散眾議院。2021年2月23日,尼泊爾最高法院經裁定宣布,上一年解散眾議院的做法無效,命令尼泊爾政府在13天內重啟眾議院。2021年3月,尼泊爾最高法院裁定,由于注冊名稱重復的原因,2018年5月注冊成立的尼泊爾共產黨無效,尼泊爾共產黨又分裂回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毛主義中心)各自獨立的狀態,尼共政府恢復為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共(毛主義中心)兩黨聯合政府。在5月10日舉行的眾議院信任投票中,奧利未能獲得半數以上的支持票,根據憲法規定成為看守政府總理。7月12日,尼泊爾最高法院裁決恢復5月22日由奧利總理提出建議、班達里總統批準解散的眾議院,同時任命尼泊爾大會黨主席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Sher Bahadur Deuba)為政府總理。
2022年5月13日,根據尼泊爾內閣會議的決定,尼泊爾地方選舉如期舉行。在753個地方選舉單位中,尼泊爾大會黨、尼共(聯合馬列)、尼共(毛主義中心)分別獲得13773個、11929個和5045個職位,居第一、第二和第三名。2022年8月4日,尼泊爾內閣會議決定2022年11月20日舉行聯邦議會和省議會選舉。4月27日,原執政聯盟成員尼泊爾大會黨、尼共(毛主義中心)、尼共(統一社會主義者)、民主社會黨(Lokatantrik Samajwadi Party)、全國人民陣線(Rashtriya Janamorcha)在地方選舉前組建了選舉聯盟。10月9日,尼共(聯合馬列)、人民社會黨(Janata Samajwadi Party)、民族民主黨(Rastriya Prajatantra Party)組建了選舉聯盟。在省議會的直接選舉中,尼泊爾大會黨、尼共(聯合馬列)、尼共(毛主義中心)分別以112席、91席、53席居第一、第二和第三名。在眾議院的選舉中,尼泊爾大會黨獲89席(直接選舉議席57席,比例選舉議席32席)、尼共(聯合馬列)獲78席(直接選舉議席44席,比例選舉議席34席)、尼共(毛主義中心)獲32席(直接選舉議席18席,比例選舉議席14席),分居第一、第二和第三名。從選舉結果看,在地方、省和聯邦選舉中,尼泊爾大會黨都位列第一;而在2017年的大選中,尼泊爾大會黨則分別位列第二、第三和第二。在眾議院選舉中,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毛主義中心)的總席位相比于五年前的174個席位減少到110個席位;其中,尼共(聯合馬列)減少了43席,尼共(毛主義中心)減少了21席。而尼泊爾大會黨則從63席升到了89席,增加了26席。
二、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共(毛主義中心)執政聯盟再度破裂
2022年11月20日大選前,德烏帕與普拉昌達達成分享總理職位的協議,協議規定,尼泊爾大會黨成員將擔任總統一職,而尼共(毛主義中心)成員將在前兩年半擔任總理,并獲得眾議院議長的職位。2022年11月26日,即在大選接近尾聲之際,德烏帕和普拉昌達會晤并達成諒解,將在大選后保留目前由尼泊爾大會黨、尼共(毛主義中心)、尼共(統一社會主義者)、民主社會黨、全國人民陣線組成的五黨執政聯盟。由于尼泊爾大會黨領導的民主左翼聯盟和尼共(聯合馬列)領導的選舉聯盟都沒有在大選中獲得組建政府所需的至少138席的多數席位,班達里總統為各政黨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政黨的支持下建立新政府提供了為期一周的期限,截止時間是12月25日17點。但在大選后,鑒于尼泊爾大會黨成為第一大黨,且所獲議席遠多于尼共(毛主義中心),德烏帕決定打破與普拉昌達的權力分享協議。尼泊爾大會黨認為,國家應該如何反映人民的愿望是最重要的問題。只有尊重人民的投票,才能實現穩定、發展、進步的目標。允許尼共(毛主義中心)或另一個政黨領導下一屆政府將違背選民的意愿,因為尼泊爾大會黨已經成為議會的第一大黨。與德烏帕關系密切的領導人也煽動他采取強硬立場,尼泊爾大會黨副主席比馬倫德拉·尼迪(Bimalendra Nidhi)向德烏帕保證,如果他繼續擔任總理,他將得到印度的支持。德烏帕的妻子阿爾祖(Arzu)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們還告訴德烏帕,讓第三大黨領袖成為總理毫無意義。此外,由于普拉昌達與奧利之間不和,德烏帕和他的支持者相信,尼共(毛主義中心)不可能與尼共(聯合馬列)再度合作,只能接受德烏帕的立場,不會選擇與尼泊爾大會黨決裂。
12月25日下午,在尼共(毛主義中心)與尼泊爾大會黨就權力分享仍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普拉昌達與民族獨立黨(Rastriya Swatantra Party)、民族民主黨、人民社會黨、民意黨(Janamat Party)、人民自由黨(Nagrik Unmukti Party)領導人趕到尼共(聯合馬列)主席奧利的住所尋求支持。奧利與普拉昌達商定,由普拉昌達先擔任兩年半總理,同時,尼共(毛主義中心)支持尼共(聯合馬列)提名的總統和議長候選人,并在兩年半后將總理職位交給奧利。最終,在最后期限到達之前,七黨達成共同組建由普拉昌達領導新政府的協議,隨后普拉昌達在七黨全體議員和3位獨立議員組成的169位議員的支持下到達總統府,要求擔任總理。12月26日,普拉昌達在總統府第三次宣誓就任尼泊爾總理。在普拉昌達與德烏帕決裂后,尼泊爾大會黨失去了擔任總統、總理、議長職位的機會。為了打破尼共(毛主義中心)與尼共(聯合馬列)的聯盟,并在隨后的總統選舉上贏得先機,2023年1月10日,作為反對黨的尼泊爾大會黨在對普拉昌達總理的信任投票中投了信任票,普拉昌達也獲得了出席眾議院會議的270名議員中的268名的支持,贏得了超過三分之二的信任投票。此后,普拉昌達開始強調在全國共識的基礎上選舉新總統,并聲稱沒有就將總統職位交給尼共(聯合馬列)一事達成協議;這也加劇了奧利和普拉昌達之間的不信任,使執政聯盟開始出現裂痕。2023年2月25日,原執政聯盟成員尼共(毛主義中心)、尼泊爾大會黨、尼共(統一社會主義者)、民主社會黨、全國人民陣線、民意黨、人民自由黨和民族獨立黨組成的八黨聯盟決定在總統選舉中支持尼泊爾大會黨候選人拉姆·錢德拉·保德爾(Ram Chandra Paudel)。當天,尼共(聯合馬列)也提名該黨副主席蘇巴斯·昌德·內姆邦(Subas Chandra Nembang)作為總統候選人。由于尼泊爾總統選舉遵循選舉人團制度,總統由選舉人團投票決定,在52628張選舉人團選票中,8個政黨擁有31821張選票,這樣八黨聯盟的選票將很容易超過要求的票數。2月27日,尼共(聯合馬列)在爭取多數政黨支持本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無望的情況下,宣布退出政府,撤回對普拉昌達領導的政府的支持。
三、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將面臨政黨格局碎片化的挑戰
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尼泊爾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使尼泊爾擺脫了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統治;這也是尼泊爾共產主義政黨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成為尼泊爾主流政治勢力的根本原因。2008年尼泊爾議會宣布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制后,尼泊爾廣大民眾也期盼能夠在尼泊爾共產主義政黨的帶領下,實現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尼泊爾的目標。2008年以來在尼泊爾的四次大選中,尼共(毛主義中心)和尼共(聯合馬列)所獲得的議席占總議席比例的平均值超過了50%,正是這種期盼的集中反映。但從2008年第一屆制憲議會選舉至今的14年間,尼泊爾更換了十一屆政府;盡管尼共(毛主義中心)、尼共(聯合馬列)先后多次領導政府,但其都沒有超過一年的任期。被尼泊爾各界寄予厚望,被稱為近30年來尼泊爾最穩定政府的尼泊爾共產黨領導的政府,在維持了三年半后,也因奧利和普拉昌達的內斗而解體。在執政期間,政局不穩、經濟發展滯后等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且兩黨被頻繁曝光的貪污腐敗、裙帶關系、派系斗爭等問題也飽受尼泊爾民眾詬病。在競選活動中,新興政黨強調免費保健、免費教育、有效執行憲法規定、適當落實憲法所規定的基本權利、解決與公民身份有關的問題和農民問題、消除腐敗、創造就業機會以防止青年出國、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尼泊爾大會黨、尼共(毛主義中心)、尼共(聯合馬列)的選舉宣言中的議程在一次選舉到另一次選舉之間保持一致。它們總是忙于權力博弈,在非理性和假設的承諾而不是可行的承諾方面相互競爭,對人民的問題反應遲鈍。
尼泊爾民眾對包括尼共(毛主義中心)、尼共(聯合馬列)在內的主流政黨日益失望導致了選民投票熱情持續走低。本次選舉共有17988570人擁有投票權,但真正參加投票的選民只占61.85%,比預期少了近9個百分點,同時也創下了自1990年恢復多黨制以來議會選舉投票率最低的紀錄(見表1)。為表達對主流政黨的不滿,在省議會和聯邦議會選舉即將開始之際,尼泊爾社交媒體發起了“不,不再”運動(No,Not Again),呼吁選民明智地使用投票權,不要投票給主流政黨的領導人,以選舉新的有能力的領導人來建立一個合理的制度。在大選中,由電視明星拉比·拉米哈內(Rabi Lamichhane)在2022年6月組建的民族獨立黨獲得了20個議席,成為第四大黨。分別于2019年和2022年成立的地區民族主義政黨——民意黨、人民自由黨也分別獲得了6席和3席。而一度沉寂的因主張回歸印度教國家和君主制,在2017年大選中只獲得1個議席的老牌政黨民族民主黨,在2022年大選中卻得到了部分選民的支持,獲得了14個議席,成為第五大黨。另外,此次大選有5名獨立候選人當選眾議院議員,在2017年大選中只有1名獨立候選人當選。在地方選舉中,說唱歌手巴倫德拉·沙阿(Balendra Shah)擊敗執政聯盟和尼共(聯合馬列)的候選人當選加德滿都市長,這也被視為選民對主流政黨不滿的反應。隨著政黨格局碎片化的加劇,由主流政黨主導的政黨政治格局也開始分化重組。此次大選,尼共(毛主義中心)和尼共(聯合馬列)所獲得的眾議院議席只占總議席40%,比2017年少了約23個百分點(見表2)。2017年大選,只有9個政黨進入眾議院,5個政黨獲得3%以上的比例選舉制選票,成為全國性政黨;而2022年大選有12個政黨進入眾議院,7個政黨成為全國性政黨。這表明政黨格局碎片化已經開始銷蝕兩黨的群眾基礎。隨著尼泊爾國內憲政主義、印度教民族主義、地區民族主義政黨的崛起,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未來發展將面臨嚴峻挑戰。
四、現實利益紛爭將繼續困擾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長期以來受到現實利益紛爭的困擾。2008年第一屆制憲議會選舉后,在總統選舉問題上,尼共(聯合馬列)提名該黨前總書記馬達夫·庫瑪爾·尼帕爾(Madhav Kumar Nepal)作為總統候選人,但尼共(毛)先是支持而后又推出了自己的候選人,這導致了尼泊爾大會黨提名的拉姆·巴蘭·亞達夫(Ram Baran Yadav)成功當選。雖然尼共(聯合馬列)于2008年8月加入尼共(毛)領導的新政府,但雙方因在尼共(毛)領導的人民解放軍與尼泊爾軍隊的整合問題以及解除反對軍隊整合的尼陸軍參謀長卡特瓦爾(Katawal)職務問題上存在分歧,最終導致了尼聯共(毛)聯合政府的垮臺。2011年2月,尼共(聯合馬列)主席卡納爾在尼聯共(毛)的支持下當選總理。卡納爾上任后,由于無法與尼聯共(毛)在軍隊整編問題上達成共識,不得不于8月15日宣布辭職。2016年5月5日,普拉昌達與奧利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在未來全國共識政府成立后,由普拉昌達擔任政府總理,但由于奧利反悔不愿承認這一協議,尼共(毛主義中心)退出奧利領導的聯合政府,引發了奧利政府的垮臺。2018年5月,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毛主義中心)合并為尼泊爾共產黨,但尼共由于奧利與普拉昌達的內斗而走向分裂。現實利益之爭嚴重削弱了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對其進一步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此次尼共(毛主義中心)和尼共(聯合馬列)執政聯盟再次分裂,普拉昌達渴望得到總理職位以及尼共(聯合馬列)想要得到總統職位并掌控政府的現實利益考量仍然是主要因素。尼泊爾眾議院議長德夫拉杰·吉米雷(Devraj Ghimire)和聯邦院主席加內什·蒂米爾西納(Ganesh Timilsina),以及主要的憲法機構——選舉委員會、濫用權力調查委員會、國家人權委員會的主席都是尼共(聯合馬列)提名的,眾議院副議長英迪拉·拉納(Indira Rana)則是由被視為尼共(聯合馬列)盟友的民族獨立黨提名的。根據普拉昌達和奧利達成的權力分享協議,奧利將在兩年半后擔任總理。如果尼共(聯合馬列)再獲得總統職位,它將主導所有重要職位,這樣將會嚴重削弱尼共(毛主義中心)在政府中的主導地位。如果不顧及與奧利的權力分享協議轉而支持尼泊爾大會黨的候選人擔任總統,尼共(毛主義中心)不僅可以在政府中爭取獲得更多重要部門的部長職位,而且普拉昌達在擔任總理期間還能夠在大會黨的支持下做出符合其政黨利益的決定。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普拉昌達選擇了違背與奧利已達成的協議,由此導致執政聯盟再度分裂。能否從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大局出發,通過加強團結合作跨越現實利益的藩籬,將是尼共(毛主義中心)和尼共(聯合馬列)所面臨的重大考驗。
五、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仍將受到外部勢力的干預
作為尼泊爾的鄰國,印度獨立后一直自認為是南亞霸主,把尼泊爾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2008年以來,隨著尼共(毛主義中心)與尼共(聯合馬列)多次上臺執政,一直比較穩定的尼印關系也開始出現波動。2008年8月,時任尼共(毛)主席普拉昌達擔任總理后首訪中國,打破了尼泊爾總理上任后必先訪問印度的慣例,引起了印度的強烈不滿。2015~2016年和2018~2021年在奧利擔任總理期間,因印度拒絕了奧利政府時期居住在尼泊爾特萊地區的印度裔馬迪西人修改憲法的要求,奧利對印度采取了強硬的態度以維護國家主權,尼印關系陷入緊張狀態。而在尼泊爾大會黨主席德烏帕擔任總理后,雙方關系則有所改善。因此,印度認為,尼泊爾共產主義政黨是親中國的和反印的,尼泊爾大會黨執政才有利于印度。印度政府也由此將幕后操縱尼共高層領導斗爭、扶持尼泊爾大會黨執政,作為其影響尼泊爾政局的主要手段。2009年5月普拉昌達領導的尼聯共(毛)與尼共(聯合馬列)聯合政府和2016年7月奧利領導的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共(毛主義中心)聯合政府的倒臺以及2013年11月尼泊爾大會黨在第二屆制憲議會選舉中獲勝,印度都起到了幕后推手的作用。2020年10月至11月,在尼共黨內高層斗爭愈發激烈之際,印度情報機構調查分析局局長薩曼特·戈爾(Samant Goel)、印度陸軍總司令納拉瓦內(MM Naravane)、外交秘書哈什·瓦爾丹·什林格拉(Harsh Vardhan Shringla)接連訪問尼泊爾,加速了尼共的分裂。正如尼赫魯大學教授穆尼(S.D.Muni)所說,印度謹慎而狡猾地打出了不干涉外交的招牌,并以此實現了“暴露奧利機會主義和政治驅動的反印民族主義的膚淺性”、“粉碎執政的尼泊爾共產黨”的直接“戰術目標”。2022年大選后,印度又向尼泊爾大會黨施壓,盡可能不讓普拉昌達成為新政府的總理。[24]在這一計劃失敗后,再度拆散尼共(毛主義中心)與尼共(聯合馬列)執政聯盟便成為印度對大選后尼泊爾謀篇布局的首要任務。2023年2月13日和2月18日,印度外交秘書維奈·莫漢·夸特拉(Vinay Mohan Kwatra)和四位前印度陸軍參謀長與印度陸軍現任參謀長馬努基·潘德上將(Manoj Pande)又接連訪問尼泊爾,最終導致了尼共(毛主義中心)與尼共(聯合馬列)執政聯盟的解體。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進入新的戰略調整期,為維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霸權,遏制中國發展壯大,美國將與尼泊爾建立更密切的伙伴關系視為其印太戰略的一部分。2022年2月,美國抓住尼共分裂后尼泊爾共產主義力量處于分散狀態的時機,脅迫尼泊爾通過作為印太戰略組成部分的“千年挑戰計劃”協議,協議規定美國政府“援助”5億美元用于尼泊爾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此舉表明美國企圖以經濟援助為誘餌控制尼泊爾,擠壓“一帶一路”的發展空間,制衡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在尼共(毛主義中心)與尼共(聯合馬列)再度執政的背景下,美國對尼泊爾戰略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推進“千年挑戰計劃”在尼泊爾的實施。隨著尼共(毛主義中心)與尼共(聯合馬列)再度聯手執政,美國開始擔心“千年挑戰計劃”有可能被延遲甚至擱淺。2023年1月29~30日,美國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維多利亞·紐蘭(Victoria Nuland)對尼泊爾進行了訪問。紐蘭此行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千年挑戰計劃”于2023年8月在尼泊爾正式實施。她在加德滿都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正在與尼泊爾合作,加快“千年挑戰計劃”下的能源相關項目,“我們希望通過利用水電的潛力,幫助尼泊爾成為一個更強大的經濟大國”。二是推動尼泊爾共產黨人接受西方民主模式,對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進行符合美國利益的改造。紐蘭在與總理普拉昌達等政要會見時,公開贊揚尼泊爾自2006年結束長達十年的內戰以來取得的民主成就,指出“尼泊爾最近舉行了一輪很好的選舉。在加強民主方面,尼泊爾不僅在本區域,而且在全世界樹立了一個了不起的榜樣。我們看到獨裁者正試圖用武力改變全球道路規則。這不是尼泊爾的方式,也不是美國的方式”。2023年2月7日,在紐蘭之后到訪尼泊爾的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宣布,美國國際開發署將提供高達5800萬美元的資金,其中4000萬美元是2022年3月美國國際開發署承諾向尼泊爾捐贈6.59億美元的一部分,以推動尼泊爾的民主進步。美國的加入與印度對尼泊爾政局的長期影響形成疊加效應,必將對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
結語
2022年尼泊爾大選是對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又一次檢驗。從選舉結果來看,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共(毛主義中心)所獲議席數嚴重下滑,占比已降至2008年以來最低,這表明尼泊爾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開始呈下行趨勢。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首先是2008年以來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共(毛主義中心)的執政表現不佳,其次是外部反共勢力的影響。而最根本的原因則是,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共(毛主義中心)在資本主義多黨競爭條件下沒有處理好保持黨的特色與推進黨向議會政黨轉型的關系。從未來的發展來看,作為尼泊爾重要的政治力量,尼共(聯合馬列)與尼共(毛主義中心)的首要任務是:汲取以往分合的經驗教訓,加強團結合作,抵御外部干擾,維護政局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更為重要的是,兩黨應該汲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探索資本主義條件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有效路徑,以實現其建設一個以社會主義為導向的更加繁榮穩定的尼泊爾的愿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