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際政治生活中,已須臾離不開“北約”這個名稱;它是美國霸權的代稱,已成為美國“一超獨霸”地位的象征。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于1949年4月,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原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最早參加的有: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現今已擴大至30國。
蘇聯時期,蘇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以及民主德國,為對抗“北約”,于1955年5月簽署了華沙條約,成立“華約”集團,雙方開始冷戰以對。
1991年蘇聯解體,“華約”集團隨之解散。按例“冷戰”結束,雙方軍事集團再無存在必要。然而,為維持霸主地位、控制歐洲盟國,“北約”續存了下來,成為美國推行霸權得心應手的工具。
“北約”無視聯合國權威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打著“集體防御”的旗號,規定締約國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1992年美國為首的“北約”利用民族矛盾,挑起科索沃戰爭;對南斯拉夫聯盟進行的一場非正義、反人道的戰爭;并肆無忌憚地轟炸了中國駐“南聯盟”的使館,于1995年11月肢解了“南聯盟”。其后,又以一包“洗衣粉”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口實,發動了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戰爭。其罪行可謂罄竹難書。
據普京總統講,早在兩德(東德和西德)統一之際,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詹姆斯·貝克與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會晤時,曾作出過承諾:
“如果北約可以在德國保持駐軍,那么‘北約’將不會向東擴張,哪怕是一英寸!”。
可是事實上,自那以后,“北約”卻進行了五次“東擴”:
1999年匈牙利、波蘭、捷克三國正式加入“北約”,這是首輪“東擴”;2004年,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7國宣布加入“北約”。為第二次“東擴”;第三次“東擴”發生在2009年,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加入北約;第四次“東擴”于2017年,黑山加入北約;第五次“東擴”在2020年,北馬其頓加入北約。五次“東擴”,已直逼俄烏邊境,目的就是對俄羅斯實行戰略擠壓。
如今,“北約”已認定中、俄成為其主要戰略競爭對手。2020年7月美國國防部網站7日發布國防部長埃斯珀關于美國防戰略實施成果的談話,已公然宣布中國和俄羅斯是美首要戰略競爭對手。
根據以上嚴峻事實,本次,為反對“北約”繼續“東擴”,為維護俄羅斯自身安全,普京總統才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實屬事出有因,豈能簡單否定!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指出:
唯物辯證法主張,“從事物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毎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
事實證明,“北約”早已成為美國霸權手中對外侵略的工具。反對“北約”東擴,就是反抗美國霸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