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推特賬號“今日烏克蘭”公布了首批俄黑海艦隊“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受損的照片。
顯然,從公布的照片細節中我們不難看到,艦體左舷傾斜的“莫斯科”號不僅上層建筑內部有著明顯的紅色火焰,在艦船舷側一方,更是有著一排的疑似黑色孔洞...
不僅如此,從照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莫斯科”號甲板上爆炸位置在主桅桿左側,并非外界猜測的主炮彈藥、反艦導彈或防空導彈爆炸,這表明該艦可能遭到了反艦導彈攻擊。
同時,艦上的“黃蜂-M”防空導彈發射系統處于收起狀態,表明“莫斯科”號可能從始至終都沒有進入最高戰斗狀態。
以上之種種,至少表明了兩個問題:
1、相較于俄軍方面給出的“操作不當和戰艦設備老化”事故原因,“莫斯科”號慘遭導彈擊沉的可能性,或許更加貼近事實。對此問題,老牛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進行過詳細的闡述,故此不再贅言
2、在“莫斯科”號的問題,乃至整個俄烏戰爭進程中,俄軍確實犯了一些低級錯誤。或者換一句話講,俄軍在戰爭中的實際表現,與各方的“戰前期待”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第二點是老牛今天想要闡述的重點。
縱觀這場已持續數周的“俄烏戰爭”我們不難看到,不論是從戰略實施還是戰術組織上,俄方在此次謀劃進行上,都存在著較大的補足空間!
首先是“戰略實施”。
這涉及到的是一個“戰略目標”的制定選擇問題,即“發起戰爭”的俄羅斯方面,究竟想要達到怎樣的一個戰爭目的
——對于烏克蘭,俄方究竟只是想要在北約東擴的大背景下,進行生存空間及緩沖帶的開辟?
還是對俄裔頓巴斯地區的領土索求?
抑或是最為直接干脆的對澤連斯基政府乃至整個烏克蘭進行抹滅?
但是很不幸,從戰爭開始至今,就是對于這樣一個最應該“簡單明確”的戰略目標,俄方內部似乎發生了“幾經轉移”的變化
——從戰爭之初《宣言》中的單純解放頓巴斯、再到戰役順利推進時吼出的烏克蘭政府去軍事化、納粹化政治訴求、再到此后戰役白熱焦灼下的和平談判,部分地區軍事收縮....
當然,對此我們可以將之解釋為是“基于事態變化的動態調整”,但是無論如何,俄方在“戰略實施”上的一點“敗筆”卻是不容辯駁的
——不論是如何的戰略目標,單以俄羅斯在整個歐洲能源供應鏈的重大地位這一點,俄烏戰爭的最佳爆發時間,都應當選擇在“秋冬”,而非“早春”。
對此,我們只要稍微參照下一生都“沒有在戰略問題上犯低級錯誤”的毛澤東歷次指揮的最基本原則即可知曉!
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毛主席絕不會在敵人選擇的時間、敵人選擇的戰場、敵人選擇的方式,與敵人展開軍事斗爭,也永遠都會在他要的時間、他要的戰場、以他要的方式展開斗爭。
顯然,至少在這一點上俄羅斯可謂是“遂”了美國人的愿望
——從戰略角度來看,美國人做夢都希望歐洲能夠盡最大速度的介入“俄烏戰爭”之中,然后美國得以從容的將這場戰爭布置為一汪巨大的泥沼。
當然,歐洲的介入是必定的,但俄羅斯并非沒有“反介入”的機會。
即,在“歐洲反應時間”之前,以熱刀切黃油的干凈利落,迅速的結束這場“戰略目標”明確的局部戰爭沖突!
從這一點來看,“秋冬”的戰爭發起時間無疑將能夠為俄羅斯爭取到更長久的“歐洲反應時間”,而倘若俄羅斯再能夠通過優良的“戰術組織”,干凈利落的達成“戰略目標”,那么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無疑將對美國統治下的當今世界格局產生極為深邃的影響。
換一句話說:歷史,將自此分為兩段。
但是很顯然,至少截止目前為止,俄方的軍事戰術表現實在是存在相當的“補足空間”。
套用一些軍事專家的分析就是:
俄烏戰爭是一場情報能力極弱、信息戰水平低下、打擊手段落后的“過時戰爭”,如果是中國,或者是美國來打這場戰爭的話,戰役進程將不會是現在這樣的局面。
簡而言之兩個字:拉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僅僅是中國出口卡塔爾的外貿型號,裝備制導彈頭、射程400公里、口徑400MM的中國的神鷹400遠程火箭彈,其一個營級裝備的有效火力打擊密度,就超過了俄軍一個整裝旅。
試問,在這樣稀疏的現代火力配置下,俄軍拿什么去“熱刀切黃油”?
主席曾言,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不爭奪一城一池的得失,必須集中力量消滅其有生力量,不打消耗戰。
戰爭,任何時候都要盡最大能力的疾風勁雨,瞬時摧毀!
但是很顯然,在這一點上俄軍的真實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從開戰至今,受限于導彈庫存的問題,俄軍在烏克蘭打出的導彈還不足1000枚。
1000枚什么概念?
這樣的數字,僅僅只相當于我軍一次中等常規演習“飽和式攻擊”各型號制導炸彈及制導火箭彈首輪火力覆蓋密度!
換一句話講,單就面對烏克蘭這樣的對手,一些至今存在,甚至還在與俄軍反復焦灼拉鋸的“戰爭節點”,倘若是換成中國來面對的話,那么不出意料他們將在戰爭初始的數小時內便被全部解決....
不過,俄軍雖然在“軍事行動”上打的不大好看,但是縱觀整場戰爭進程,俄羅斯的最終勝利卻是不用懷疑的。
俄羅斯在軍事上的龐大戰爭潛力及不俗的戰爭耐力和學習能力暫且不表。
單就“金融反擊”這一塊來講,俄羅斯在此次的表現可以說是值得中國去學習借鑒。
1、俄方對俄烏戰爭之后必然出現的金融戰,進行了長期有效的準備,這些準備包括了獨立的黃金儲備系統、可行的貨幣結算應急預案、以及足量的戰略物資儲備安排;
2、俄方對全球金融形勢的底層邏輯判斷極為精準,沒有受到盎撒學術教育和傳媒蠱惑,面對戰爭爆發之后來自歐美的金融制裁和全面孤立,俄羅斯的金融系統及組織架構,沒有表現出猝不及防的不適和慌張;
3、俄方在金融戰爆發之后的內外輿論的引導十分到位,俄國內部老百姓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擠兌和搶購恐慌,俄方的外部輿論引導十分到位,俄方盟友及支持者,特別是一些有金融聯系和貿易關系的盟友,保持了穩固的戰略定力;
無疑,這些是需要當前的中國深刻理解和學習的
——戰爭,從來都不僅僅只有純粹意義上的軍事斗爭,在金融及制度設計層面上的勇于解綁和隨時決裂,并由此而衍生出的“國家勇氣”,同樣決定著戰爭走向和時代進程!
用一句話講就是:放棄幻想,直擊本質。
所以,什么是“俄烏戰爭”的本質?
或者說,透過這場戰爭,作為中國人的我們能夠從中看清什么真正凌駕于戰爭之上的斗爭經驗?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資本論》對殖民主義三個階段的經典論述:
1、商業資本主義殖民時期;
2、工業資本主義殖民時期;
3、壟斷資本主義殖民時期;
誠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言的那樣,“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自公元十五、十六世紀之后,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所引發的歐洲社會、經濟、思想大變革之下而起始的“地理大發現”運動,使得當時的歐洲成為了新舊大陸間、亞歐大陸間經濟文化交流的信使
——在搶劫財富、奴隸販運、欺詐性貿易等多種手段下,彼時的歐洲在資本的血腥積累手段下,對全球的落后地區相繼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剝削和壓迫。
而這種圍繞資本原始積累展開的,以最殘酷的暴力方式進行最赤裸劫掠的行為,構成了人類商業資本主義殖民時期的最顯著特征!
這一歷程持續了約300年。
在進入18世紀末時,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諸工業國為適合本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開始將以往純粹的搶劫掠奪、種族屠滅向拓展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培育邁進。
在工業資本主義殖民時期,西方各殖民國針對被殖民地的國家級殖民戰爭成為了資本擴張的重要手段。
這一歷程持續了約100年。
進入20世紀初,隨著全球殖民地的瓜分殆盡及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以德國為代表的新興資本主義實力國家的崛起,各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之間對于殖民地、原材料、市場之間的競爭矛盾,日益成為當時全球秩序中的主要矛盾!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
這同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爆發的主要原因。
可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壟斷資本主義殖民時期”結束了嗎?
在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全球范圍內“民族解放運動”之后舊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殖民主義這個沉重禁錮亞非拉各民族近500年的沉重枷鎖似乎已經被徹底砸碎了
——隨著國家獨立、民族自決,一個在西方輿論口徑中的所謂自由世界,似乎已經到來!
然而,一切真的如此美好嗎?
在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全球產業分工貿易體系下,占世界人口20%的,以莫桑比克為代表的30個最窮國,與占世界人口20%的,以美國為代表的38個最富國相比較,前者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163美元,僅相當于后者22808美元的1/140。
什么是造成了這一切的根本?
對此,西方學術界有個專業名詞對其進行了解釋
——“后殖民主義”。即西方各發達國家,依靠文化霸權、科技霸權、金融霸權、貿易霸權、軍事霸權等多種霸權手段,針對“第三世界國家”所進行的西方主導的規則范圍內的一系列發展壓制行徑....
這一歷程延續至今。
看到這里或許有讀者有問了:
明明是在談俄烏、明明是在談中國的得失吸取,這一通“資本主義發家史”的論述究竟有什么用處?
事實上,在老牛看來,不論是《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的三個發展階段描述,還是其衍生延續至今的“后殖民主義”,都能夠為我們厘清當前世界的沖突與未來找尋到一個正確的突破口。
以俄烏戰爭為例。
毫不諱言,對于“俄烏戰爭”的性質,國內輿論現在的看法可謂是兩極分化的。
遵從西方輿論視角的人認為這是一場軍事入侵;
贊同俄方視角的人認為這是一場自衛性質的軍事反擊;
孰對孰錯?
如果是按照普通常人的視角來看,這場戰爭還真的可以用“各說各理”來形容,但是一旦我們代入了《資本論》的三個發展階段及“后殖民主義”延續視角來進行分析呢?
毋庸置疑的一點,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不論是在商業資本主義殖民時期還是工業資本主義殖民時期,俄羅斯乃至整個斯拉夫民族都可謂是妥妥的“殖民者”。
這種角色,甚至一直到了“蘇聯時期”都沒能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對此,我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曾將之定義為社會帝國主義,認為其仍是殖民主義的一種特征。
然而,這種局面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以美國為首的整個西方世界的瘋狂瓜分下,以斯拉夫民族為代表的原殖民者,成為后殖民主義的殖民對象。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解釋了烏克蘭被稱為“歐洲子宮”的原因。當然,這同樣解釋了俄羅斯在當前的國際規則中屢遭歧視壓迫的根本原因....
那么,再讓我們回過頭來思考“俄烏戰爭”的本質。
在后殖民主義時代中,烏克蘭不過是歐美資本殖民的殖民地,他所充當的角色,除了是經濟上的奶牛之外,在政治層面上,更不過只是歐美對整個斯拉夫民族未來生存侵略殖民的橋頭堡!
那么基于此,俄烏戰爭的性質,則理所當然的應該是一場由俄羅斯領導的,旨在喚醒整個斯拉夫民族反抗美英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好了,俄羅斯的問題講完了,那么讓我們攜帶同樣的思維與得失,繼續回到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問題上來。
對此,老牛有三點看法:
1、中國在任何情況下,都絕不能在敵人選擇的時間、敵人選擇的戰場、敵人選擇的方式,與敵人展開軍事斗爭。
這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時刻清晰自己的戰略訴求,要求我們必須在任何時候,都擁有“熱刀切黃油”式的戰術組織能力!
所謂“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2、對于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周邊戰爭,其性質只能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此“大義”之下,一切螳臂揮舞阻擋歷史巨輪強行的不自量力,都應當被徹底碾碎,一切阻礙中華民族反帝反殖民的魑魅魍魎,所應該面對的,都應當是來自解放戰爭中最為正義、最為嚴厲、最為有力的徹底毀滅!
3、歷史發展的樸素經驗告訴我們,后現代殖民者陣營也并非鐵板一塊,在歐美殖民斯拉夫民族問題上,盎撒-高盧-日耳曼人在共同利益下或許能夠結成暫時的同盟,但是在同盟內部,以法德為代表的高盧-日耳曼民族,又何嘗不是位居頂端的盎撒五眼的殖民對象?
同理,在東亞乃至整個亞洲地區,日、韓、新、菲乃至其的國家民族,又何嘗不是可以被爭取撬動的對象?
什么是“天下”?
什么是真正的“大一統”?
這是我們現在就需要去思考的問題,這同樣是勵志成為下一任“執天下牛耳者”,所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