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學習歷史,重視歷史教育,被認為是形成國家觀念,塑造民眾愛國心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作為一個年輕的,基本上是由移民組成的國家,要使人民對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實行的各項政策(包括長期不斷發生的戰爭行為)形成認同感,從而樹立強烈的道路自信,必須進行價值觀的滲透。這個價值觀,把“個人自由和權利”置于根本地位。而這種滲透,是創造一種隨時隨地都可以耳濡目染到的國家歷史知識的氛圍。
筆者2017年初夏曾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以下簡稱華盛頓)小住月有余,所見所聞,感受頗多。但最深刻的,仍是這種氛圍。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共產主義”
早就聽說美國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抓得很緊,而且是抓得很有成效。其基本著力點之一是通過各種渠道,灌輸美國光輝燦爛的歷史。青少年時期形成的立場觀念,往往會影響其一生。
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渠道理所當然的是教科書。那么,美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有些什么內容呢?筆者有機會翻閱了一本這樣的教科書:《探索美國歷史》。
書本印刷得十分精美,圖文并茂,解說的文字非常簡明扼要。估計教師會以此進行詳細解說。因時間有限,筆者只看了近現代部分的主要內容,即冷戰時期到本世紀初。
該書介紹了美國和前蘇聯是如何進入冷戰狀態的:二次大戰結束后,人民盼望和平。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停止朋友關系,開始冷戰。各自以言論,而不是武器宣傳自己的理念。接下來,列出了一張圖表,把蘇聯和美國各自的特點作了鮮明的對比:
蘇聯:政府擁有土地;美國:農民擁有土地。
蘇聯:政府擁有工廠;美國:公司擁有工廠。
蘇聯:人民無權選擇誰來領導政府;美國:人民投票選出政府領導人。
蘇聯:人民被指使做什么;美國:人民能夠選擇做什么。
看到這里,筆者已經相當理解編撰人員的匠心了。后面就像水到渠成一樣,立刻把蘇聯的所作所為的動機歸納出來:COMMUNISM(共產主義)。而且指出,蘇聯要把共產主義推向其它國家。但是,美國卻認為民主更好一些,并努力告訴其它國家,美國這樣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
在這里,教科書明白無誤地指出,蘇聯那樣的共產主義是人民民主的對立面,而美國政府就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政府。就美國而言,美國、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是一致的。筆者由此想到,怪不得沒聽說美國人發表諸如愛國不等于愛政府之類的言論。
教科書后面的內容的論述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關于二戰后美國發動的戰爭,無不是為民主自由而戰。這其中主要有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本世紀的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等等。
關于朝鮮戰爭,敘述圍繞“共產主義”與“民主”展開:二戰以后,朝鮮分成兩部分。北朝鮮實行共產主義,南朝鮮實行民主。北朝鮮向南朝鮮發動戰爭。共產主義的中國幫助北朝鮮。美國和聯合國幫助南朝鮮。艾森豪威爾總統幫助結束了戰爭。今天,朝鮮仍舊分為兩個國家。
這種論述是不是具有濃厚的美國特色?但總覺得這樣的論述似乎不大通順。
關于越南戰爭,仍然圍繞“共產主義”與“民主”展開:越南曾是兩個國家。北越是共產主義的國家,南越不是。南越的一些稱之為“越共”的人,要實行共產主義。一場戰爭爆發了。美國進入戰爭以幫助民主。戰爭進行得很艱苦。最后美國離開了越南。越南變成一個共產主義政府的國家。
這段論述似乎也看不出來戰爭的來龍去脈,給人的印象就是凡是搞共產主義國家,美國都有義務或者責任用武力去幫助推行民主。
什么是共產主義,該教科書在名詞解釋欄中寫道:共產主義就是政府擁有所有的土地和建筑物。
學生在這種教科書的教育下,肯定對共產主義有刻骨銘心的認識,也會倍加熱愛自己的國家,也就是自己的政府。他們也會理解和支持國家采取的對外武裝行動。
在論述了2001年的911事件后,緊接著談到了對阿富汗的戰爭:美國政府要抓住911事件后面的人。本·拉登是其之一。美國發動戰爭去尋找本·拉登。
由于時間關系,未能摘錄更多的內容。后來在參觀美國歷史博物館、美國檔案館、韓戰、越戰紀念碑,阿靈頓國家公墓和觀看美國獨立日游行中,親眼目睹到許許多多的青少年,有組織的或者由家長帶領或者自行前往參觀參與,深感美國對青少年的教育,特別是歷史方面的教育,是相當有成效的。用充沛的社會資源灌輸官方歷史觀
作為美國的首都及政治文化中心的華盛頓,擁有全球屈指一數的博物館資源!而且絕大部分對參觀者免費。
華盛頓國家廣場是美國博物館和紀念場所的精華所在地,該廣場從林肯紀念堂一直延伸到國會大廈。最著名的建筑物有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羅斯福、杰弗遜和馬丁·路德金的紀念場所,還有韓戰、越戰、二戰紀念場所等等。博物館中的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等,都是世界上同類博物館中的佼佼者。這些場館,構成了一幅幅立體的美國歷史畫卷。
盡管這些場所的主辦主管機構有所不同,但他們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表述是高度一致的。例如關于美國發起的戰爭,都是穩穩立足“民主自由”這塊基石之上。因此,觀眾在不同的博物館和其他紀念場所,都可以受到同樣的“教育資源”。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建于1964年。直到1980年,博物館定位要更好地展示美國人民的生活,反映美國社會的政治、文化科學和軍事歷史等等,所以最終決定將館名正式更改為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游客通過對這所博物館的游覽,可以按照時間順序縱觀美國歷史。這里館藏著許多在美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物品,如美國第一面星條旗、各年代的美金紙幣、歷任第一夫人的名貴衣物和飾品等等。
歷史博物館第三層的重點展區是“Price of Freedom:Americans at War”(自由的代價:美國人的戰爭)。這與韓戰紀念碑上的“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費的)完全一致。
展覽涵蓋1775年的獨立戰爭直至當前進行的反恐戰爭。不論外界對這些戰爭有什么評價,特別是國際社會對二戰后美國發動的戰爭的評價,但在這個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里,只有一個定論:為自由而戰。自由的敵人,從展覽的內容來看,二戰后是蘇聯、中國等信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因此,這與前面提到的中學教科書中的內容也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把相對枯燥的說教通過生動的展品展物和一些現代化的展覽設施,通過高科技手段展現出來。其文字說明則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朝鮮戰爭。
關于朝鮮戰爭,共有三段論述文字,其要點是:日本投降后,朝鮮半島分成兩部分,分別由美國和蘇聯控制。在蘇聯的支持下,共產主義的北朝鮮進攻自由民主的南朝鮮。杜魯門總統召集一些聯合國國家的部隊組成聯軍,把北朝鮮軍隊趕到了與中國交界的鴨綠江邊。
接下來的文字是這樣的:當他們的邊界受到了威脅時(When their border was threatened),共產主義中國派出百萬軍隊投入戰爭,一支兇猛的中國反攻部隊把聯合國部隊又驅趕到南邊(A ferocious Chinese counter offensive drove UN troop south again)。經過三年殘酷的戰斗,這場戰爭以一種不穩定的停戰協議告終,使朝鮮半島分裂為一個共產主義的北方和民主的南方。
關于越南戰爭,仍然還是圍繞一個反共問題。展區文字指出,最早的起因是,二戰中,美國曾支持越南國家主義者胡志明反日爭獨立的斗爭,當胡志明尋求共產主義力量幫助的時候,美國就反對這種共產主義的擴張。最后,越南還是變成了一個共產主義的國家。
對這兩場戰爭的論述,坦率地說,“起承轉合”并不很到位。但關于朝鮮戰爭,有幾點還是值得一提的。一是承認中國參戰是中國國家安全受到了威脅;二是承認“聯合國軍”被打回了三八線以南,最后簽下停戰協議;三是承認南北朝鮮之間的戰爭,并不是國與國的戰爭,而是共產主義擴張與民主自由反擴張的戰爭。這些論述,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助于澄清近年來國內一些媒體的一些奇談怪論。當然,歷史博物館的這種論述傳達出來的理念,與前面提到的中學教科書的論述是完全一致的,即共產主義與自由民主是不共戴天的。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文明終結”,一幕幕歷史通過文字說明、聲像、物品展示形象地再現在參觀者眼前。911事件后,美國的為自由之戰的矛頭不得不轉向新的目標。“自由的代價”最后一部分是“新的美國角色”,重點介紹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美國入侵阿富汗,(因為)它庇護基地組織,所以推翻了塔利班政府。2003年,總統喬治·布什聲稱伊拉克威脅美國安全,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主導的聯盟入侵伊拉克,推翻政府,最終捕獲薩達姆·侯賽因……美國人思考他們作為世界領導人的角色……至于一些專家學者所說的“為石油而戰”,在這里是不會闡述的。
用高超的藝術手法代言官方的歷史觀
應該說,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對美國歷史發展的作用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共識,美國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也發表過一些很有影響的真知灼見。例如費正清指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基本價值標準直接受到威脅。”于是就“拒不承認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內戰中的勝利。1950年6月,我們在聯合國的旗幟下,為保衛南朝鮮反對北朝鮮的侵略而進行了侵略。每次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反對專橫的自由保衛者。然而朝鮮戰爭變成了中美戰爭,并且終于僵持不下。”領教過中國人民志愿軍威力的“聯合國軍”首任主帥麥克阿瑟,1964年4月去世前在病床上一再懇求美國總統約翰遜早日退出當時并未陷入泥潭的越南戰爭。他深切體會到美國在亞洲的作戰是不明智的。美國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沃爾特于2017年6月26日發表一篇談美國領導力的文章,文章稱:“……當美國領導人自我開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毫無緣由地升級沖突(1965年的越南戰爭)或是對一觸即發的沖突置若罔聞并錯失和平良機(1950年的朝鮮戰爭和第三次中東戰爭)時,美國對外政策都遭受了最慘重的失敗。”
關于這兩場戰爭,還有不能不提的是,當年的美國民眾,很多人都反對這兩場戰爭,特別是越南戰爭。當年反戰游行一度風起云涌。
時過境遷,今天的美國民眾更多的是贊成“動機論”,即美國政府的出發點是為了自由,為了國家的利益。因此政府、軍人所作的一切都是值得肯定的。至于那些被侵犯的國家的真實情況,那些被“誤傷誤殺”的大量平民的悲慘處境,他們鮮有關注。就在2017年8月,美國斯坦福大學政治系發布了一篇美國公眾對可能出現的核打擊所持態度的研究報告,稱:“多數受訪者認為,當保護美軍士兵和實現戰爭目標是要務時,可以使用核武器,即便會造成數以百萬計無辜平民身亡也在所不辭。”“最讓我們感到震驚的是,有60%的美國人選擇以核武器殺死200萬伊朗平民來避免入侵伊朗導致2萬名美軍士兵陣亡。”
這樣,在一般美國民眾看來,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為自由不斷奮斗和戰斗的歷史。對國家來說,如萬一挫敗也仍是一種光榮(不過一直盡量避免使用“敗”這個字眼);對個人而言,則毫無疑問是死得光榮。無論是美國的韓戰紀念碑,還是越戰紀念碑,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是一個被政治家和藝術大師精心設計和作了高度藝術化處理的紀念場所。韓戰紀念碑的那句名言:“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廣為流傳。另一段碑文:“我們的國家以它的兒女為榮,他們響應召喚,去保衛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國家,去保衛他們素不相識的人民。”(our nation 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連不少中國游客都為之感慨萬分,美國人豈有不受深刻教育之理?遍及美國的大量的類似紀念碑,可以說有效地宣揚了美國的國家歷史觀,傳遞了美國的國家精神,即把美國的自由與民主的理念,不屈不撓地推向全球,甚至不惜付出前仆后繼的代價。“民主與自由”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勢的意識形態。美國發動的每一次戰爭,都可以被看作是“文明世界對不文明世界的戰爭”!在這樣的歷史教育下,在美國人的觀念里,戰爭沒有對錯,只需要一個動機。愛國主義是潛移默化的,甚至成為一種無形的外在壓力,成為一種“不容置疑”和“不容辯解”的“政治正確”。
◆阿靈頓國家公墓之肯尼迪墓。
還有一處不得不提的地方:著名的阿靈頓國家公墓。這里安葬的絕大部分是戰爭中陣亡的官兵,從南北戰爭到朝鮮戰爭一直到目前尚未完結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都有。還有在工作崗位上殉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對國家有杰出貢獻者。后來,畢其一生在軍隊中服役者,或在國家重要行政崗位上去世者,也可以安葬在這個公墓。
這個國家對那些聽從國家召喚而付出生命代價的人,給予了極高的褒揚和尊重。國家正是通過各種這樣的場合,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把這種思想觀念慢慢地灌輸,轉化成一代又一代人的歷史觀、價值觀。在這里,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已經無人提及。
以宣傳“不忘初心”為己任的美國國家檔案館
7月4日是美國的獨立日,也就是美國的國慶節。在我們中國的國慶節已經基本上是以旅游和購物為主的時候,美國的慶祝活動的主調一直沒有變化,即通過節日的慶祝活動,回顧建國以來的奮斗歷史,銘記歷代國家領導人付出的艱辛努力,從而增強人民對這個國家的自豪感。這些都可以從華盛頓特區的官網提前公布的十六項慶祝活動的內容中看出來。除了游行、音樂會和煙花表演這種歡慶活動外,還有兩項是必不可少的。一是“不忘初心”,重溫建國的三大歷史文件,即稱為“自由大憲章”的《獨立宣言》《美國憲法》和《權力法案》;二是“不忘來路”,“到迷人的國家歷史博物館挖掘國家的歷史,是一項與假期完美結合的活動”。
每年的獨立日游行都從美國國家檔案館開始。游行之前,這里都有一堂生動的歷史教育課。課堂就在門讀史札記前的臺階上,由扮演成華盛頓、亞當斯、富蘭克林、杰弗遜等美國歷代總統的演員,先后朗誦《獨立宣言》《美國憲法》和《權力法案》,其間穿插一些情景劇和互動問答。這一整天,和歷史博物館等場館一樣,檔案館整天開放。在圓形大廳展示三大歷史文件的原件,并圍繞這些文件開展宣傳講解活動。同時特地安排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活動,孩子們可以與扮演美國總統的演員面對面交流,還可以聆聽先人們的愛國故事,等等。
除了這種大規模的活動外,美國國家檔案館每個月都會舉行十幾場到二十幾場面向公眾的活動。其中圍繞建國三大歷史文件的活動最為頻繁。僅在6月22日就安排了三場,有一場還是專門面對家庭的。同時,針對廣大青少年開展的活動也不少。例如,由工作人員帶領的免費開心游;在該館紀念品商店免費品嘗商標為“遺產”的巧克力;在大門前的臺階上欣賞歷史著名樂曲演奏,等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該館的“歷史教學項目”。這是在網絡興起后,一個直接為教師們提供資源,可以使教師在教室中通過網絡直接利用檔案文件進行教學的項目。該項目讓歷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師生互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以美國國家檔案館為代表的美國國家“正能量”是很重視守土有責的。該館建筑北側的墻上刻有這樣一段話:“這座建筑被授予保存我國歷史記錄的使命,象征我們永遠捍衛政府機構歷史的信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無處不在的潛移默化的歷史觀教育,對我們,“一段時間以來,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尤其是政治思潮在一些領域沉渣泛起,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鑒往知來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專訪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新華社2017年7月3日電)的狀況,無疑具有警醒和啟迪的作用。
本文摘自《黨史博覽》2017年第9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