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當代西方左翼“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現狀及趨勢

董新春 · 2017-08-09 · 來源:觀斗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縱觀文化馬克思主義的起伏興衰,可以這樣說,雖然單純的資本主義文化批判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偏離,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片面但深刻”的發展,也為人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啟迪。

  當代西方左翼“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現狀及趨勢

  作者:董新春(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文出處:《國外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第11-16頁

  文化馬克思主義是指從文化視角詮釋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西方政治思潮。在當代西方左翼思想發展史上,它具有雙重內涵。狹義的文化馬克思主義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英國早期新左派,①廣義的文化馬克思主義則是由盧卡奇開創、法蘭克福學派發展、致力于資本主義文化和意識形態批判、其影響延續至今的左翼思潮。本文以后者為研究對象。文化馬克思主義者結合多元化和主體性不斷增強的時代特點,試圖尋找一條從文化和意識形態視角反思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路。客觀地說,他們的努力對挖掘、發展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彌補蘇聯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批判的缺失起到過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步履隨著新自由主義登上歷史舞臺而日漸蹣跚。尤其是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后、千瘡百孔卻“奇怪不死”的新自由主義,②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問題與困境也不斷暴露與突顯,對它的反思成了所有不滿現狀、仍致力于資本主義批判的西方左翼學者繞不開的話題。

  一、當前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困局

  自20世紀初以來,西方學術界始終流淌著一條文化研究的暗流。與早期法蘭克福學派致力于資本主義文化批判的豪情壯志不同,70年代末以降的文化研究彌漫著反思“文化馬克思主義”前途命運時的迷茫與嘆息。如果說以撒切爾夫人、里根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登上西方政治舞臺標志著以文化和意識形態批判為主題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正式走向衰落,③那么21世紀金融危機中整個西方左翼的無能為力使這一衰落變得更為直白與暴露。

  馬爾庫塞的學生保羅·戈特弗里德以歐洲左派為例指認了文化馬克思主義的衰落。在他看來,當代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及整個歐洲左派無論怎樣都無法再證明自己是馬克思主義的了。與資本主義秩序和解的“第三條道路”取代了以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激進革命情懷,致力于資本主義文化批判的“文化馬克思主義”退化為一種為資本主義療傷治病的“社會病理學”研究。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后興起的后馬克思主義,因多元主義、人權等研究主題與資本主義結成亦敵亦友的關系,化身為多元文化主義的貼身女仆。④美國學者大衛·萊布曼甚至發現西方馬克思主義逐漸淡忘肩上的歷史重任、最終加入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義隊伍的奇怪現象。⑤

  盡管西方左翼的衰落已成不容否定的事實,但西方馬克思主義及整個左翼學者質疑批判資本主義的熱情絲毫未減。加拿大學者娜奧米·克萊恩從生態安全視角指出資本主義及新自由主義追求個人私利的市場邏輯應當對氣候變化和生態危機負責。⑥晚期馬克思主義者戴維·哈維通過分析資本積累中的17個矛盾,得出用“世俗的革命的人道主義”喚醒全球大眾、借助日常生活斗爭“革新”資本主義的結論。⑦《自由尚未實現》的作者、美國杜克大學的蘇林反對阿多諾等人從異化視角批判資本主義的思路,充分肯定馬克思所說的剝削事實,并試圖以此為入口研究資本主義積累的新手段。⑧還有學者從當代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特點出發,勾畫出在大數據的驅動下有可能出現創意、情感等極具主觀化的東西被進一步金錢化,貧富懸殊和人的商品化程度更為嚴重的悲觀景象。⑨

  面對商品化和市場化的愈演愈烈,西方左翼學者普遍將之歸因于自由主義及其當代形態——新自由主義的市場邏輯的泛濫。作為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有力批判者,馬克思主義自然而然地再次進入他們的研究視野。伊格爾頓認為,馬克思不應為過去蘇聯共產主義的錯誤承擔責任,正如耶穌不應為宗教法庭承擔責任。⑩加拿大學者羅伯特·威爾指出,以往的馬克思主義被教條化腐蝕,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正在復歸,它聚焦未來社會中人的自由,關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如何可能。(11)在2013年的英國皇家地理協會會議上,學者們對當下越來越多的人被馬克思主義吸引的現象進行了探討,宣稱“我們現在都應當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因為一個人即使不是共產主義者,也同樣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金融危機后世界收入不平等的加劇并深感不公。(12)

  為了進一步運用馬克思主義批判改造資本主義,盧卡奇開創的、蔓延于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始終、以文化批判為特色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有學者直接稱之為“文化馬克思主義”)成為整個西方左翼突出重圍的切入點。(13)

  二、對文化馬克思主義困局成因的探討

  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意識到,文化馬克思主義者走向迷茫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們過于強調文化批判而扔掉了馬克思至關重要的經濟批判武器,因此面對金融危機后千夫所指、但霸權仍不斷擴張的新自由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及整個西方左翼始終束手無策。(14)目前,他們對資本主義文化批判理路呈現出一種矛盾的心態

  一方面,文化批判仍被一些學者寄予厚望。在格蘭·瑟布恩看來,當前的文化批判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發達資本主義吸收并轉化為女性主義、同性婚姻等新社會運動。大眾與其說是反對資本主義,不如說是希望規范與約束資本主義,因而未來資本主義批判的希望理應寄托于以平等為指向的新中產階級,他們的勤奮、自立、理性和公正等價值追求必將有助于拓寬資本主義文化批判的大門。(15)艾米莉·比可頓看到網絡大潮中暗藏的巨大社會經濟力量,希望通過發揮網絡的文化政治功能將那些與網絡密切接觸的年輕“文化工人”調動起來,重舉文化批判大旗。(16)

  另一方面,更多學者對單純文化批判能否承擔社會歷史批判的重擔持悲觀態度。戈特弗里德對文化馬克思主義成因的分析讓人們看到文化批判理路的先天缺陷。他指出,從組成人員來看,那些自稱“新馬克思主義”的人最初或是因為厭惡基督教中產階級文明,或是受當時蘇聯社會主義的虛假美化所迷惑,再或是出于躲避法西斯主義的需要而加入本國共產黨、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他們極少出于維護工人階級利益而贊同共產主義,也沒有人真正追求和信仰“科學社會主義”。(17)從理論來源上看,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青年馬克思固然是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但美國文化對其思想的影響更為重大。二戰前后,歐洲思想界經歷了兩次美國化的過程。第一次是社會研究所整體搬遷到美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對象和思路發生了根本轉型;第二次是戰后美國消費文化的涌入使歐洲思想界徹底喪失了獨立性。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的哈貝馬斯逐漸向主流自由主義靠攏就是文化馬克思主義美國化的結果。最后,從其理論源頭來看,作為文化馬克思主義先驅的盧卡奇就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主義,而是用黑格爾主義“注釋”馬克思主義。在他的誤導下,其后的法蘭克福學派逐漸拋棄了馬克思的經濟批判武器,抬高個人、意識和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偏執于單一的文化批判。(18)

  美國俄勒岡大學的約瑟夫·弗拉契亞對盧卡奇思想的分析使人們更進一步認清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本源性錯誤。在他看來,盧卡奇是戴著兩副有色眼鏡看待馬克思主義的。他對物化現象的黑格爾主義分析,把自己重新拉進純粹概念式推演的西方知識傳統;受韋伯工具理性主義的影響,盧卡奇又只關注生產關系、特別是工人和機器的關系而忽視馬克思的生產力、勞動和剩余價值等客觀性概念。結果,他無意中開啟了文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傳統”——將思想異化批判與政治斗爭這對原本密不可分的范疇割裂開來。文化批判變成純粹的思想活動,政治批判則變形為另類的政治辯護。(19)

  如果說上述觀點只是針對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失誤本身的探討,那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阿蘭·弗里曼通過梳理法蘭克福學派發展史,發現法蘭克福學派對馬克思經濟批判武器的拋棄不是無意之舉,而是有意為之。社會研究所主管,特別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出于害怕嚇跑贊助商的考慮,對霍克海默的學生——格羅斯曼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有意阻撓。從某種角度說,他們的阻撓是成功的,因為對馬克思經濟批判維度的長期輕視最終導致一種“沒有經濟學的馬克思”的荒謬現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長期被邊緣化。(20)雖然之后也出現了保羅·斯威齊、歐內斯特·曼德爾、戴維·哈維等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但這些是斷續、零散的。因此,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瘋狂肆虐、世界性不平等持續增長等問題日益突顯時,新自由主義雖屢遭批判,但其霸權仍不斷擴張,關鍵就在于文化馬克思主義沒有發展出成熟、連續一致的經濟學理論與之相抗衡,因而不得不向自由主義繳械投降。(21)

  實際上,文化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重大失誤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被人察覺。1978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大衛·麥克格里格在對安德森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作書評時就指出,60年代末的西方左翼學生運動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他們既沒有政治理論可以批判西方發達國家廣受歡迎的代議制政府,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學理論可以挑戰國際資本主義,連安德森本人都幾乎絕望地承認阿多諾、阿爾都塞等人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已經趨于死亡,因而得出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和經濟理論研究上做得更多的結論。(22)

  然而,一種理論的衰落絕非理論本身所能解釋。20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遷是探討文化馬克思主義“興衰”不可忽視的時代背景。在蘇林看來,60年代之前的法蘭克福學派還處于消費異化日益嚴重、但“非商品化”世界畢竟仍存在的時代,因而他們強調通過文化批判啟迪大眾。但是,當下的資本主義已經找不到任何“非商品化”的領域,文化已經淪為商品,文化批判因而失去存在的土壤、走向衰落也就是遲早的事。在他看來,只有繼承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傳統,并將其放在資本主義批判的首要位置,才有可能使文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困境。(23)與蘇林觀點不同的是,安德森從全球資本主義化的視角把文化批判失效的原因歸結為“世界的美國化”。在他看來,全球化的基因密碼——市場邏輯和大眾消費——打擊和消滅著一切可能出現的對手。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使其政治和文化影響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將持續占據統治地位。這是一種真正的“經濟決定論”,任何形式的文化批判都很難不掉進空談絕望的怪圈。(24)從這兩位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西方左翼走出困境的理論訴求、資本主義批判的現實需求正迫使人們跳出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狹隘文化批判視野,呼喚一種與之相異的、更為寬廣的經濟批判思路的彰顯與壯大。

  三、西方左翼的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趨勢

  總的來看,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新自由主義的上臺,以資本主義文化批判為特征的文化馬克思主義已開始走下坡路。然而,歷史總是充滿著偶然與奇跡。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在批判新自由主義導致世界性貧富懸殊日益加劇等弊端的過程中,西方左翼學界再一次出現了社會科學的“文化復歸”現象,(25)對“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反思與修正被視為走出困境、絕地反擊的有效路徑??梢钥隙ǖ氖?,盡管文化馬克思主義在當下出現了一些危機,但它不會因此走向終結,“文化”仍將在較長時間、以更為多樣的形式成為資本主義批判的重要武器。當然,它不可能再擁有以往的優勢地位,因為從經濟、社會和歷史等視角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正以不可小覷的勢頭發展壯大。它們必將與蔓延近一個世紀的文化批判理路形成交融之勢,推動資本主義批判走向深入。

  在批判主體上,西方左翼將繼續高舉文化馬克思主義通過文化和意識形態張揚個人主體性和價值性的思想傳統,同時又強調集體的重要性。(26)

  在批判主題上,肯定“差異”和“多樣”、指出“相互認知”基礎上的多元文化政治將成為西方左翼的主流。(27)鑒于歐美社會日益嚴重的種族、民族、生態、安全等問題,如何處理多元文化的關系,將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戈特弗里德甚至認為,在革命激情逐漸消退、歐洲左派試圖尋找與資本主義和解的背景下,留給西方左派的也僅僅剩下了多元主義理想。(28)

  在批判路徑上,鑒于20世紀蘇聯和西方兩種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分別囿于宏觀和微觀視角的弊端,未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將堅持現實日常生活斗爭與宏觀資本主義批判相結合。除哈維寄希望于“革命的人道主義”以喚醒全球大眾之外,詹姆遜也強調重新詮釋階級意識以發揮其功能(29);弗拉契亞主張放棄盧卡奇開創的以思辨為特征的“哲學的”馬克思主義,轉向關注現實政治斗爭的“民主的”馬克思主義;(30)英國德蒙福特大學的戴維斯則主張利用互聯網進行日常生活斗爭,并將這種微觀斗爭與馬克思主義致力于系統改造的宏觀斗爭結合起來。(31)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以往單一文化批判的失誤,一些西方左翼學者近年來加強了對經濟與文化、經濟與歷史、經濟與社會等關系問題的探討。2014年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出版的《21世紀資本論》堪稱典范。他采用跨學科研究的方法,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性研究,揭示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造成全球性不平等持續增長的歷史事實。雖然他并不同意馬克思的“無限積累”原則,認為馬克思忽視了技術進步及其對不平等增長產生的消極影響,但他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批判無疑將引發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新關注與研究。(32)

  與皮凱蒂將經濟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研究思路不同,一些西方經濟學家開始著手對經濟與文化關系的探討。奧地利經濟學家斯多爾在《理解市場文化》一書中提出反對文化與經濟相對立的觀點,強調文化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經濟。因而,經濟學家必須研究文化,發展出一種“文化經濟學”。在他看來,只有把文化研究與經濟學研究結合起來,才可能通過文化馴服市場、使經濟學家和經濟活動主體做出真正理性的選擇。(33)德國經濟學家尼爾斯反對新自由主義將經濟活動孤立起來的觀點,致力于經濟學“文化路徑”的研究。他認為,人不同于動物之處就在于文化。只有在文化中才能真正形成經濟思想、經濟政策和經濟倫理。(34)另一位德國經濟學家茲維納特也指出,新自由主義的盲點是顯而易見的,它忽視了經濟和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相互關系。在全球化的新歷史背景中,這種單純強調經濟結果的做法正在給人類帶來日益嚴重的代際威脅和巨大的社會風險。唯有進行“經濟文化轉型研究”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一危害。(35)與馬克思從經濟和文化雙重維度進行資本主義批判的思路相比,(36)西方左翼學者對經濟與文化關系的探討是在一定程度上對馬克思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雙重批判理論的復歸,因而必將對深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背景中新自由主義弊端的不斷暴露,以反思批判文化馬克思主義為突破口的整個西方左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也不斷走向多元與深入。經濟與文化關系等主題的探討。對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經濟學批判的再關注,拓展了資本主義批判的廣度和深度??v觀文化馬克思主義的起伏興衰,可以這樣說,雖然單純的資本主義文化批判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偏離,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片面但深刻”的發展,也為人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啟迪。在未來的理論研究中,文化馬克思主義及整個西方左翼只有深入馬克思的理論精髓,領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內在的濃濃人文情懷,很好地將文化批判與馬克思主義客觀經濟批判相結合,才有可能真正走出當下的困境。對于我國學者而言,梳理文化馬克思主義世紀興衰的意義,在于通過查找其理論失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挖掘和發展馬克思的資本主義雙重批判理論,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提供重要的理論資源。

  注釋:

 ?、貲ennis Dworkin,Cultural Marxism in Postwar Britain,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p.1.

 ?、贑olin Crouch,The Strange Non-death of Neoliberalism,Cambridge:Polity Press,2011,p.viii.

 ?、跴eter Beilharz,The Decline of Western Marxism:Trotsky,Gramsci,Althusser,Thesis Eleven,Vol.75,2003,p.126.

 ?、躊aul Gottfried,The Strange Death of Marxism:The European Left in the New Millennium,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2005,pp.3-9,p.128.

  ⑤David Laibman,The Western Left,the Soviet Union,and Marxism,Science & Society,Vol.73,2009,p.549.

 ?、轓aomi Klein,This Changes Everything:Capitalism vs.the Climate,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4,p.19.

 ?、逥avid Harvey,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London:Profile Books LTD,2014,p.286.

  ⑧Kenneth Surin & Shi Yanlin,Western Marxism in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Era:An Interview with Kenneth Surin,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Vol.4,No.1,2014,p.2.

 ?、酔vgent Morozov,Socialize the Data Centres,New Left Review,Vol.91,2015,p.65.

  ⑩Terry Eagleton,In Praise of Marx,Proquest,Vol.8,2015,p.1.

  (11)Robert Ware,Marx for Today,Philosophy in Review,Vol.5,2013,p.396.

  (12)http://www.intelligencesquared.com/events/karl-marx/2013-04-17.

  (13)近幾年,國外YouTube視頻網站上以反思“文化馬克思主義”為主題的視頻屢見不鮮。僅2013年就有Melanie Phillips,UK is Dying from“Cultural Marxism”,http://www.sunnewsnetwork.ca; Who Stole Our Culture? http://www.wnd.com/news/article.asp; How a Handful of Marxist Jews Turned Western and U.S.Culture Upside Down,http://www.davidduke.com/general; Why Are We in Decline:Cultural Marxism,https://m.youtube.com/watch?v=Vggfao85vTs,等等。

  (14)Jonathan Davies,Just Do It Differently? Everyday Making,Marxism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Neoliberalism,in Sarah Ayres(ed.),Rethinking Policy and Politics,Bristol:Policy Press,2014,p.49.

  (15)Goran Therborn,New Masses? New Left Review,Vol.85,2014,p.16.

  (16)Emille Bickerton,Culture after Google,New Left Review,Vol.92,2015,p.154.

  (17)Paul Gottfried,The Strange Death of Marxism:The European Left in the New Millennium,2005,p.35,p.60.

  (18)Paul Gottfried,The Strange Death of Marxism:The European Left in the New Millennium,2005,p.35,p.60.

  (19)Joseph Fracchia,The Philosophical Leninism and Eastern “Western Marxism” of Georg Lukacs,Historical Materialism,Vol.21,2013,p.88.

  (20)Alan Freeman,Marxism without Marx:A Note towards a Critique,Capital & Class,Vol.34,2010,p.87.

  (21)Joachim Zweynert,Economic Culture and Transition,Intereconomics,Vol.182,2006,p.182.

  (22)David Macgregor,The End of Western Marxism,Contemporary Sociology,Vol.7,1978,p.143.

  (23)Kenneth Surin & Shi Yanlin,Western Marxism in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Era:An Interview with Kenneth Surin,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Vol.4,2014,p.8.

  (24)Perry Anderson,Imperium,New Left Review,Vol.83,2013,p.160.

  (25)Heiko Schuβ,The Economic Culture of Turkey,Intereconomics,July/August,2006,p.194

  (26)Sven Lutticken,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Punk to the New Provotariat,New Left Review,Vol.87,2014,p.131.

  (27)Alexej Ulbricht,Multicultural Immunization:Liberalism and Esposito,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5,p.12.

  (28)Paul Gottfried,The Strange Death of Marxism:The European Left in the New Millennium,2005,p.90.

  (29)Fredric Jameson,Sartre's Actuality,New Left Review,Vol.88,2014,p.119.

  (30)Joseph Fracchia,The Philosophical Leninism and Eastern “Western Marxism” of Georg Lukacs,Historical Materialism,Vol.21,2013,p.90.

  (31)Jonathan Davies,Just Do It Differently? Everyday Making,Marxism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Neoliberalism,in Sarah Ayres(ed.),Rethinking Policy and Politics,Bristol:Policy Press,2014,p.49.

  (32)[法]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9~10頁。

  (33)Virgil Henry Storr,Why Culture Is Economics?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Vol.27,2014,p.502.

  (34)Nils Goldschmidt,A Cultural Approach to Economics,Intereconomics,July/August,2006,p.182.

  (35)Joachim Zweynert,Economic Culture and Transition,Intereconomics,July/August,2006,p.185.

  (36)唐正東:《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視角及學術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精品五级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美女乳头 | 日本一二三区性视频 | 一区二区不卡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