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印邊界對峙?
近些年來,中國周邊似乎總是不得安寧,日本鬧了,菲律賓鬧,菲律賓鬧了,韓國鬧,韓國一鬧完,印度又接著鬧,如果加上越南、緬甸、蒙古、朝鮮等國的惹事,咱們已經難得清靜幾天。
印度,越來越顯示出焦躁的脾氣,在中印邊界的動作越來越大,侵略性越來越強,似乎有點想報1962年之仇的架勢,小股軍隊竟還賴在中國邊界不肯離開。
中國網友們不干了,高呼效仿1962年戰爭,再打阿三一頓,高呼借此機會解決中印邊界爭端。
事實上,問題真有那么嚴重嗎?在決策者看來,現在真是解決兩國邊界爭端的最佳時機嗎?
盡管雙方表現較為強硬,但仍然處于和平狀態,中印都沒有打算打一場大仗。
印度現任政府是經濟改革型政府,戰爭不是莫迪的選擇。從經濟上追趕中國是印度的第一目標,盡管還有較大距離,但印度的決心是堅定的,追趕的步伐也是很快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不發生大的戰爭,印度經濟總量接近中國不需要二十年。我相信,莫迪看清了這個方向,他不是一個沖動的戰爭狂人。
印度軍人在政府中的地位決定了戰爭可能性。我曾經在某書中講過一個觀點:中印是否發生邊界歸屬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印度軍人在政府中的角色份量,只要政府不帶有明顯的軍人色彩,印度主動挑起大戰的可能性不大。印度的現行政府是一個文職主導政府,看不出戰爭情緒高漲的苗頭。
中國在南亞的布局不追求戰爭提前。應該說,近些年來,中國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國的布局是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港口建設和“一帶一路”項目建設順利推進,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印度的神經,打亂了印度在南亞的霸道舊秩序,只要堅持向縱深推進,南亞整體形勢會發生重大變化,中印邊界問題也將變得更加容易,急于戰爭不是好事,除非和平手段已經用盡。
東亞和南海局勢的不明朗對中國是一個戰略約束。在中國多數人心中,朝鮮半島無論怎么變,始終逃不脫中國的手掌心。現在,恐怕不能這樣簡單認定了,美朝之間到底會有何變數,真的不在中國可控范圍之內,“主動牌”變為“被動牌”也許就是一瞬間的事。南海,菲律賓是暫時消停了,但美國并沒有消停,其它諸國也并未消停,南海的真實威脅不是諸小國,是美國。特朗普的“不確定性”是中國考慮的重要因素,中國決不會輕易做顧此失彼的事情。正因為幾十年的“韜光養晦”在各方面積弊已深,讓敵國對中國的戰略決心呈優勢狀態,中國國內缺少“勝似閑庭信步”的人物,中國也不再有毛澤東當年“打就打了,你能如何?”的國際印象。要改變“中國怕打仗”的普遍性認識,必須做到敢打必贏,一旦輸掉戰爭,曾經的不敗神話就破滅了。誰會輕易開戰?
都不想打仗,為什么還要鬧?
地緣政治主導權的角力需要。印度是南亞的天然統治者,也是經濟文化支配者,它要求中國正視到這一歷史和現實的客觀存在,當這種天然性遭遇重大挑戰時,激烈反應是可以理解的,激烈反應的最頂端表達就是軍事對峙,尤其是在雙方有領土爭端的前提之下。
印度領導人有計劃將自己推向世界重要角色的需要。經濟崛起不一定等同于霸權主義崛起,但是,有經濟后盾的國家一定伴隨著領導世界的雄心膨脹,而證明自己雄心的最好方式莫過于挑戰比自己強大的國家,莫迪挑釁中國,無疑會提高他在國際視野中的聚焦能力,相信在G20中會有所表現。只要不讓戰爭擴大化,無論進和退,莫迪都會贏得國內外掌聲。
領土爭端循序漸進解決的過渡需要。中國人從古到今都講究解決問題的藝術性,中國人的忍耐力也是相當舉世聞名的,緊急解決中印領土爭端不是今日中國的優先選擇。但是,這一核心利益不能變成死結,必須分步驟有序推進,這個“有序”包含了很多計劃,其中就可以有邊界對峙。再往后走,必定有更多的計劃,尤其是等待宏觀領軍人才的羽翼漸豐。相信中國能在合適的時間點解決問題。
(美、俄、歐、日等大國因素略)
總結:在對待中印領土爭端問題上,我不認為馬上會爆發有規模的戰爭。
寫于2017年7月6日星期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