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在經濟上的啟示
——假如私有制經濟壟斷中國
張志坤
中國第一艘全國產航母下水,激起了國人空前高漲的愛國熱情,大家紛紛就這艘航母下水的軍事戰略意義進行闡述,可謂充分而到位。但浪潮漸退之后,回過頭來審視一番,卻發現人們甚少注意到國產航母下水在經濟方面有何啟示。為拾遺補缺起見,筆者愿意就這一話題說上幾句。
顯然,這艘航母是中國國營造船廠制造出來的,以經濟學的視角的看,這東西就是一個公有制產物,而這種“公有制”經濟模式,恰恰是普世價值體系所極力貶損的對象。在這一價值體系的定義下,這種經濟模式有百弊而無一利,與此相對立的是私有制模式,根據普世價值的邏輯,私有制經濟模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根本不是“公有制”經濟模式可望其項背者。既然這樣,我們就不妨討論一下,假如中國的造船企業都私有化,在一片私有制經濟模式下,中國該怎樣生產制造自己的航母。
首先遇到問題是,在私有制模式下,中國能否實現這種工業大協作
眾所周知,建造航母需要龐大的工業體系,需要實現幾百上千個部門的大協作。目前在中國,解決這個大協作的辦法依然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即國家任務一下達,所有相關國有企業都不講條件、不計代價,以完成重大政治任務的姿態全力以赴,從而呈現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之面貌。如果換成私有制企業,都是私企來制造航母,那么,眾多相關私有制企業能有這樣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嗎?或者退一步說,即或其中的大部分都有,萬一其中有那么一兩個另類,豈非要影響大局與整體;甚或加入其中有的企業還是外資掌控,就中刻意搗亂破壞,那又該怎么辦呢?
退一步說,就算上述問題都不存在,政府都能夠把相關的一切私企買通,使之為制造航母出力,那么,在這等私有制經濟模式下制造航母,效率與效益就一定高過公有制模式嗎?會不會反倒出現拖拉延宕、久久難成的局面呢?
講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美國是世界上制造航母最厲害的國家,人家也是私有制經濟模式,這不是很好的證明嗎?
筆者以為,請不要動輒就拿美國來說事,在這個世界上,各國有各國的環境條件,美國模式下能夠做到的,復制到中國,則未必就能做到。因為從根本上說,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早已統治世界的前提下,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不可能擁有真實的獨立性與完整性,而只能淪為附庸與仆從,從而嚴重受制于人。1949年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證明,中國想要建立起獨立于西方之外自成一體的工業與經濟體系,只能走公有制模式這條路,除此之外別無通途。中國的目前正在發育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嚴重依賴美國,已經完全離不開美國了,這就是明證。
其次,在私有制模式下,資本家們能否完全而不打折扣地貫徹中國的國家意志
不要說制造航母需要攻克許多技術難關,相應地要進行大量的投資,即使這些問題都不存在,在私有制經濟模式下,中國相關船舶制造企業擁有真實可信的航母制造能力,即便如此,中國政府制造航母的決策就能暢行無阻、一路綠燈嗎?會不會在所涉及的眾多企業中冒出幾個老板,說他們不贊成制造航母,比如提出“不要拿我交的稅款去造航母”之類?如果有哪個中國資本家公開聲明,說他的企業不愿意給中國制造航母,他不想干這樣的事,這樣一來,中國的航母還能造得成,還能夠成功下水嗎?
最后,如果中國船舶制造業都是私企的天下,老板們會不會據此來要挾國家,謀求實現自己政治與社會訴求?
筆者以為,這是完全可能的,資本家最基礎的倫理就是萬事皆可交易,連肉體與靈魂都可以做金錢交易,區區航母又何嘗不可呢!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將付出怎樣的政治與社會代價,才能讓自己的航母下水完成呢?
當然,上述疑問目前在中國都沒有發生,而且類似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也未曾發生,因為自從中國擁有近代工業的第一天起,關鍵或主要的工業制造業就掌握在政府手里,洋務運動是這樣,后來的資本主義運動也是這樣,直到共和國建立,延續至今,中國的制造業與經濟命脈都由政府牢牢掌控。但是,據說這是不行的,不符合世界大潮,為此一些人正極力推動中國經濟模式的私有化進程,他們的目標是要將中國的企業統統變為私企,要將中國經濟完全徹底地變為私有制經濟,如此才能完成的他們的歷史夙愿。
既然這樣,一切愛國的具有民族立場的中國人不妨進行如下拷問:如果中國的軍工生產都掌握在資本家手里,中國政府還能否有效地制造現代化武器來裝備自己的軍隊?如果中國的經濟資源都被資本家所掌握,中國的社會面貌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私有制壟斷并統治中國,中國政治與歷史將出現怎樣的轉折?
筆者以為,任何不帶偏見的人,想想由此而來的前景,都將會不寒而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