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編者按】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后院,也曾是新自由主義最大的實驗田之一,20世紀80年代“芝加哥學派”和“里根經濟學”的措施在拉美風行一時,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在拉美的“成功”而暢銷世界。而拉美比我們更早地接觸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直到今天也是國際資本主義籠罩下災難最深重的地區之一。如何理解新自由主義進入拉美的語境,如何評價新自由主義政策在拉美的所作所為,是分析和批判當今新自由主義思想的一大關鍵問題。拉美的歷史對很多人來說比較陌生,本文簡要梳理了百余年來拉丁美洲受國際資本剝削和抗爭的歷史,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些思考的資源。
私有化與國有化之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國進民退”、“國退民進”,不是國內事務,而是國際事務,是本國人民與外國資本之間爭奪本國經濟主權、政治主權的斗爭。
1820年至1930年的自由貿易和私有化——前驅狼,后迎虎
19世紀初,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高漲。拉美人民趕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迎來了新的殖民者大英帝國。拉美自獨立之初,普遍以英國的自由貿易理論為國策。英國的自由貿易理論是19世紀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體系,是1.0版本;而今天的新自由主義則是美國的全球化,是2.0版本。
當時拉美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拉美一方面成為初級產品和資源的出口國,一方面又是英國等國的出口市場,拉美就這樣被編織進了19世紀版本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體系下。在國外廉價商品的沖擊下,民族工業基本沒有發展的可能性。英國通過投資、貸款、貿易等方式,逐漸控制了拉美國家的經濟,將拉美國家大部分的公用事業、石油、硝石、鐵路、港口控制在手中。
美國作為后起之秀,在1823年宣布了“門羅宣言”,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反對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事務,意圖由美國主導美洲事務。但由于此時美國實力不濟,只是口頭反對歐洲列強,并無實質性的舉動。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后,奴隸制度被廢除,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美國國力快速增長。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爆發戰爭,美國勝利。列寧稱這次戰爭為世界上第一場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此戰之后,美國開始大范圍介入拉丁美洲事務。美國一手持美元投資和自由貿易,一手持戰爭大棒,在拉美迅速擴張。
從1898年至1932年,美國僅僅對加勒比國家,墨西哥、古巴、多米尼加、巴拿馬、大哥倫比亞、海地、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等國進行了34次武裝干涉。
1914年,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投資達到英國的45%,而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已經不相上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英國衰落,美國崛起。1929年,美國在拉美投資達到54.29億美元,與英國的58.89億美元相差無幾。
1929年,對外貿易領域,美國在拉美20國進出口總額比重分別高達38.7%和34%,大大超過了英、德的總和。
美國公司在拉美大規模擴張,控制著中美洲的香蕉、咖啡生產,霸占了洪都拉斯20萬公頃土地,壟斷了鐵路、港口、航運、電力、制造業、出口貿易部門,并擁有關稅、運輸、電訊等特權;霸占了危地馬拉1/4國土、3個大港口,并壟斷鐵路、電力公司,完全控制了危地馬拉經濟;壟斷著古巴制糖業和鐵礦;控制著哥斯達黎加香蕉、鐵路、電力、采礦、對外貿易;壟斷著巴拿馬運河,鐵路;在秘魯、圭亞那、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國建立大型礦場;控制著巴西的橡膠;美孚石油公司在哥倫比亞取代了英國公司,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進入玻利維亞,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發生格蘭查克戰爭。
1910年,美國在墨西哥的投資達10億美元,比墨西哥本國政府投資還多33%。1912年,美國控制了墨西哥礦產的78%,鋼鐵企業的72%,石油開采的58%。美國還控制著大批甘蔗、咖啡、棉花、橡膠、染料、龍舌蘭的種植園,占有的土地等于其他國家在墨西哥占有土地的一半。
1917年,卡蘭薩政府頒布《1917年墨西哥憲法》,規定一切土地、水流、礦藏屬于國家所有,對于外國壟斷資本進行限制。此舉激怒了美國政府,美國積極推動反墨勢力。1920年5月墨西哥發生政變,卡蘭薩被槍殺。
繼任的奧夫雷貢政府起初也拒絕美國的要求,堅持國有化。但是最終不得不妥協,簽署《布卡雷利協定》,規定美國公司和個人在新憲法生效前(1917年5月1日)在墨西哥所購置的產業不適用于《1917年墨西哥憲法》。
1924年繼任的卡列斯政府,起初也力圖貫徹1917年憲法,為此起草“石油法”,規定新憲法生效前在墨獲得的油礦租借期為50年。美國又積極支持墨西哥的叛亂活動,最終迫使卡列斯政府于1928年宣布承認外國石油公司的石油開采權。墨西哥政府的國有化政策失敗。
1934年,國民革命黨左翼人士拉薩羅·卡德納斯當選總統。卡德納斯政府對內實行土地改革,對外支持西班牙共和國反法西斯戰爭。1937年,卡德納斯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1938年又決定將石油收歸國有,其中包括17家美國和英國石油公司,并給予這些公司部分賠償。
此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國際形勢緊張。為了能在戰爭期間有一個穩定的拉美后院,為了抵消100萬在拉美的德國僑民(其中超過10萬是納粹黨員)的影響力,美國羅斯福政府改變了其前任的"大棒政策",采取"睦鄰政策"。在經歷了近4年的談判之后,美國政府同意了墨西哥的賠償金額,同意了墨西哥的國有化政策。
1937年,玻利維亞政府把美孚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美國沒有進行武裝干涉。不過美國也中止了對玻利維亞的經濟和技術援助。經過談判,玻利維亞政府支付了賠償金。
美國的“睦鄰政策”并不是真正的“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美國學者托馬斯·帕特森說:睦鄰政策改變的不是美國稱霸拉丁美洲的目標,而是確保這種霸權的方法,睦鄰政策意味著新的策略,而不是目的。
美國的“睦鄰政策”放棄了赤裸裸的武裝干涉,但是卻并沒有放棄間接干涉。1933年,美國政府通過軍事威脅等手段,干涉古巴,迫使起義成功的圣馬丁政府垮臺,扶持門迭塔親美政府成立。1934年,美國大使參與謀殺了尼加拉瓜民族英雄塞薩爾·桑地諾,扶持獨裁統治者索摩查上臺。今天尼加拉瓜的進步組織“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便是以桑地諾的名字命名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于1979年推翻索摩查家族的獨裁統治。
二戰后到1950年代初的自由貿易和私有化
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拋棄“睦鄰政策”,開始在拉美全面擴張其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戰爭期間,美國在拉美地區建立了92個海、空軍基地。
美國通過《克萊頓計劃》、《第四點計劃》,在拉美大力推行“自由貿易”、“自由投資”、“自由企業”,通過這些方法控制拉美國家的資源、產業和公用設施。簽訂《第四點計劃》的國家,必須保證美國公司有“國民待遇”或“超國民待遇”,保證投資者有任意抽回資金和利潤的自由,保證美國公司不被國有化,或者在實行國有化時候給予優厚的補償。
到了50年代,美國控制了拉美石油產量的60%,煉油業的50%以及幾乎全部的石油產品;控制了拉美銅生產的90%;控制了巴西、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古巴的鐵礦開采,拉美的鐵礦砂幾乎全部運往美國;控制了墨西哥的鋅和鉛,古巴和巴西的鎳,古巴的金和巴西大部分的金。
作為初級產品的出口國,拉美各國經濟長期為國際資本所壟斷操縱。經濟極易受國際市場左右,處于依附型地位,缺乏經濟獨立。比如,1929年至1933年美國“大蕭條”期間,拉美受到極大沖擊。1932年的出口總額比1929年下降了63.4%。
阿根廷、烏拉圭、智利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實行進口替代工業化道路,上世紀50年代拉美各國開始大規模展開。進口替代的含義是摒棄之前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主張國家干預經濟,通過限制某種工業產品的進口,限制外資,刺激和保護弱小的民族工業,以此促進本國的工業化。這樣的國家發展戰略明顯不利于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
一些進步的資產階級政府代表了人民的要求,他們主張走工業化道路,建立起獨立的民族經濟和國內市場,改善勞資關系,進行土地改革,對一些產業實行了國有化,削弱國內寡頭階級勢力。在對外政策上,有意無意地舉起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旗幟。
危地馬拉、阿根廷、巴西、玻利維亞等國在這一時期實行了一些國有化、保護民族產業的措施。這些政策一方面觸犯了國際帝國主義的利益,一方面觸犯了國內利益集團的利益。此時的美國正處于二戰后的擴張期,力量強大。據不完全統計,從1948年到1958年,美國在拉美策劃的政變和顛覆活動達16次之多。因此這些實行改革和國有化的政府,無一例外都被美國直接或者間接干涉,統統下臺。改革和國有化政策大多數都失敗了。危地馬拉是其中最知名的例子。
1950年,阿本斯當選危地馬拉總統,積極推動種族平等、民主改革,廢除奴隸制度,推動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保護工人利益。
阿本斯任內最重要的政策是土地改革。危地馬拉的土地主要為國內大地主和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所占有。1950年資料顯示:“總人口的2%控制著全部耕地的74%,而76%的農業單位僅能獲得9%的土地”。
美國的聯合果品公司占有該國土地面積的 1/4,是危地馬拉最大的地主,但是土地的利用率只有 8%。聯合果品公司所控制的中美洲鐵路公司,控制著通往加勒比海巴里奧斯港的鐵路和沿海的3個港口、所有航運、進出口。美國的危地馬拉電力公司壟斷著全國用電、電報、電話。
至1954年年中,阿本斯政府采用有償購買的方式,購買了5548平方公里的閑置土地,其中1590平方公里是聯合果品公司的土地(約占該公司所占土地的5%)。政府將土地分給了8.8萬戶農民。
為打破壟斷,危地馬拉修建了一條與鐵路并行的公路,并計劃在首都附近修建一座馬里納拉水電站。1953年10月,政府把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控制的鐵路收歸國有,并準備在租約期滿后收回巴里奧斯、圣何塞、切佩里科等重要港口的主權。
阿本斯的行為惹怒了美國。1954年,美國策劃了武裝叛亂,美國飛機直接轟炸危地馬拉,迫使阿本斯政府下臺。繼任的親美政府立即推翻了阿本斯的政策,把土地歸還大地主和聯合果品公司,給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以特權,取締工會、農會和民主黨派,重新建立了獨裁統治。
危地馬拉的獨裁統治,使得農民于1960年開始了持續36年的游擊戰。根據危地馬拉真相委員會的報告,該國有20萬人死亡,5萬人失蹤。
1960至1970年代的國有化高潮
美國對拉美的剝削、壓迫、軍事干涉,激起了拉美人民極大憤怒。50年代后期,《紐約世界電訊與太陽報》登載,“怒火燃燒著拉丁美洲??美國佬從加勒比海到合恩角到處受到攻擊”。
1958年美國副總統尼克松出訪拉美八國的經歷就是最好的寫照。拉美人民掀起空前強大的反美示威。尼克松剛到加拉加斯機場,首先看到的便是大字“再見,尼克松,我們不留你”。當他的汽車經過街道時,唾沫、棍棒、石子、爛水果、雞蛋、垃圾全都投向汽車。汽車玻璃全部粉碎,車上的美國國旗也被撕掉。警察釋放催淚瓦斯驅散抗議的群眾,才把尼克松救出重圍。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這是拉丁美洲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動搖了美國的霸權,極大了鼓舞了拉美人民。
美國占有著1/5的古巴土地,武裝力量和警察駐扎在古巴境內,并在關塔那摩擁有海軍基地。美國資本操縱著古巴糖產量的40%,操縱著電力、電話、鐵路、港口、海運、進口石油,以及主要礦產的開采。
古巴對外國資本和產業進行國有化,進行土地改革,接管全部私營銀行,建立國家銀行,實行社會主義改革。
古巴國有化的做法觸犯了美國的經濟利益,其所實行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做法更是打痛了帝國主義。1961年4月17日,美國雇傭軍入侵古巴,但是被擊敗。這是美國對拉美百年來侵略活動的第一次失敗,極大鼓舞了拉美人民。
此時,蘇聯在世界各地積極擴張,西歐、日本迅速崛起,中國所倡導的第三世界國家也漸漸崛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拉美各國的民族運動興起,掀起了一場國有化高潮,其中包括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委內瑞拉、墨西哥、厄瓜多爾、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圭亞那、牙買加、巴拿馬、巴西等十幾個國家。國有化的范圍以石油、采礦、鐵路、電力為主,還涉及到金融業、制造業、農牧業、漁業和服務業等部門。十多個拉美國家相繼把外國公司控制的石油、鐵、銅、鋁土等工礦企業收歸國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拉美幾乎所有電站都為外資控制;1975年,該地區80%的發電量為國營公司控制。
從1960年至1976年,拉美有198家外國企業被收歸國有,其中美資企業158家,英資企業8家。
不過即使有了如此大規模的國有化運動,至70年代中期,美國壟斷資本依舊控制著拉丁美洲1/5的國內生產總值、1/3的工業生產,經營著1/3的對外貿易。
此次拉美的國有化浪潮也有反復。如,推行國有化的智利、玻利維亞等政府被推翻。新政府上臺后,又實行了私有化政策。但是從整體上來講,此次國有化的成績是巨大的。
秘魯
貝拉斯科政府60年代末將美資石油公司、國際電話公司收歸國有;70年代前半期,又先后征收了大通曼哈頓銀行、秘魯和孔查煉油公司、美資賽羅德帕斯克礦業公司、美資馬爾科納礦業公司。從1968年至1975年,共征收和沒收17家外資企業,收回3100多個礦山租讓地。1973年實現漁業國有化。建立了石油、礦業、漁業、電力、鐵路、出口等行業的大型國營公司。國營公司數目從1968年的18家增至1975年的174家。
玻利維亞
1969年,玻利維亞把控制全國石油生產80%的美國海灣石油公司收歸國有。1970年規定國家對金屬冶煉業,特別是煉錫業實行控制。1971年收回世界最大鋅礦之一的馬蒂爾德礦和美國國際金屬加工公司的租讓地。1976年5月宣布全部鐵礦和錳礦由國家控制。
委內瑞拉
1971年實現了天然氣國有化。1975年實現鐵礦國有化。1976年實現石油業國有化,征收了美資克里奧爾、英資殼牌石油公司等19家外資石油公司的全部資產,收回28800平方公里石油租讓地、12000口油井、6000公里輸油管道。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74年將殼牌石油公司的財產收歸國有,1975年將屬于特立尼達德士古股份有限公司的石油產品銷售網收歸國有。
牙買加
1974年收回了美國阿爾考公司霸占的鋁土租讓地,購買了51%的股份,1977年買了美國凱塞制鋁與化學品公司、雷諾牙買加礦業公司51%的股份。
圭亞那
1975年對美國和加拿大公司所屬的鋁土礦和氧化鋁實行國有化,糖業也實行國有化。又在1976年5月把外國資本經營了160 年的波克公司的全部資產收歸國有。
墨西哥
在過去國有化的基礎上,又通過收買外國企業多數股票權(外資控股不得超過49%)的方式相繼把美國資本的硫黃、銅等礦業公司收歸國有,至1987年本國資本參與采礦工業的比重為87%。
巴拿馬
巴拿馬人民從1920年代即開始要求修改美巴條約。美國控制著1432平方公里的運河區,實行美國法律,駐軍上萬。經過長期的斗爭,1964年,美國政府不得不與巴拿馬羅伯特·恰里政府簽訂聯合聲明,同意為達成一個"公平與平等的協定"而進行談判。1977年,托雷霍斯政府與美國簽訂《巴拿馬運河條約》、《關于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運河營運條約》。美國政府為此附加了修正案,參議院批準:在2000年以后,如運河關閉或營運受阻時,美國有權單方面"使用軍事力量"重開運河。1989年6月,美國為諾列加政府,出動2.6萬名兵力,入侵巴拿馬。造成600多軍民死亡,2000多人受傷。2000年,美國將運河管理權交給巴拿馬政府。
1970年代,美國用“大棒”和“胡蘿卜”重控拉美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支持智利、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的軍事集團發動政變,培植親美軍政府,借助軍政府之手推行新自由主義。軍政府采取屠殺、暗殺、中情局親授的酷刑等暴力恐怖手段鎮壓群眾,同時采用新自由主義的理論管理國家經濟。自50年代起,中央情報局就資助弗里德曼及芝加哥大學,為拉美國家培養經濟學家,這些學生后來被稱為“芝加哥男孩”,他們為軍政府實施了全套經濟政策。“芝加哥男孩”后來又在蘇東劇變、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拉美等國的經濟危機期間大顯身手,為美國謀取了不少利益。
智利
1970年,人民聯盟的薩爾瓦多·阿連德當選智利總統。阿連德實施社會主義主義方向的變革。對銅、石油、煤炭、硝石等自然資源、生產資料、企業實行國有化;購買了26家私人銀行中的18家,并對其他5家實行監督;進一步推動土地改革;實施全民衛生保健;逐漸實施免費教育;對兒童提供免費牛奶;并對國內的3個美軍空軍基地進行監督。
阿連德當選總統之際,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央情報局局長赫姆斯說:“讓經濟尖叫。”
阿連德當選之前,華盛頓的智利特別委員會就提出:“使智利經濟崩潰來對抗阿連德。”這個委員會由在智利的美國壟斷公司組成。美國暫停對智利的貸款,并要求美國商業銀行也這么做,建議外國銀行也這么做。美國動用了戰略銅儲備庫,暫停智利的銅進口,并操縱國際銅價,使得銅價格從1971年的66美元/噸下降到1972年的48美元/噸。而銅的出口占到智利出口收入的一半。外援的中斷加上銅價的下降,給智利經濟造成了極大困難。經濟的惡化使得阿連德的變革之路面臨巨大壓力。
中央情報局局長科爾披露,美國政府批準1000萬美元用于資助智利反對派,資助電臺報刊進行反政府宣傳,并組織一些行業罷工,策劃了一次叛亂,未獲成功。
1973年9月11日(歷史竟是如此吊詭,悲劇的“9·11”),美國支持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民主選舉的總統阿連德。飛機轟炸總統府,總統在抵抗中死亡。皮諾切特開始屠殺,超過3200人失蹤或處死,至少8萬人被監禁,20萬人逃離智利。
智利隨后開始了經濟領域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嘗試。1975年更是大幅推進,削減公共支出至阿連德時代一半,醫療和教育首當其沖;近500家國營公司和銀行近乎免費贈送。這一年,智利經濟萎縮15%,失業率升到20%(阿連德時代不到3%),1974年通貨膨脹率達到375%。
智利企業吃盡了新自由主義的苦頭,惟一的受益者是跨國公司和金融投機資本家、軍政府寡頭。曾經堅定支持政變的智利民族企業家、基層制造商幾乎全部破產。
不過在1990年代,智利經濟情況有所好轉,貧困率下降。很多人以此來判定新自由主義在智利獲得了成功。不過這一觀點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一點--皮諾切特實行新自由主義改革時期,一直將四大銅礦控制在國家手中,未進行私有化。80年代中期為了應對糟糕的經濟,皮諾切特改變了經濟政策,又將一部分公司國有化。另外,阿連德的土地改革成果還保留了一部分。這幾項政策與新自由主義無關。
巴西
1961年1月夸德羅斯當選巴西總統,因發展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他被迫于當年8月下臺。副總統若·古拉特就任總統。古拉特恢復了與蘇聯的外交關系,并且采取了一些符合本民族利益的措施,限制外資利潤外流(不得超過10%),對石油進行國有化。對沿國有鐵路、公路、水利設施寬10公里以內未耕種土地實施國有化,廢除礦山開采租讓合同(如果公司對礦場尚未開采),對農業工人實施社會保險。
1964年,在美國支持下,巴西發生軍事政變,建立了軍人獨裁統治。新政府廢除了公民的民主和政治權利。前總統古拉特、夸德羅斯、庫比契克被逮捕,工會被解散。因為工人的抗議活動逐漸增加,軍事當局逐漸采用了中情局酷刑之類的鎮壓手段。巴西后來成立的真相委員會指出,“國家殺人變成家常便飯”。
軍事政變后,倡導新自由主義和私有化的“芝加哥男孩”在巴西經濟部門獲得要職,他們大力倡導吸引外國資本。國家投資的比重大規模降低,從1965年至1969年間的29.6%下降到1973年至1975年的16.7%。1972年巴西300家最大的公司中,49%處于外資控制之下。從1965年至1975年,10家外國大公司直接投資巴西9880萬美元,但是匯出的利潤卻高達7.745億美元。
軍人獨裁期間,巴西勞動者實際工資幾乎下降一半,通貨膨脹,失業增加。1972年,巴西基尼系數高達0.66,居拉美國家之首。貧困家庭占家庭總數的49%。
1973年,新自由主義的鼻祖米歇爾·弗里德曼訪問巴西,宣稱巴西的經濟試驗是“一個奇跡”。此時正是軍政府采取暴力的高潮。
新世紀以來拉美的國有化浪潮
社會矛盾激化、貧富差距懸殊,國家經濟極度依附外國資本的新自由主義及其私有化政策的災難性后果。上世紀70至80年代,拉美許多國家國內都出現了武裝斗爭和游擊戰爭。90年代以來,拉美各國又相繼爆發了反對新自由主義、反對全球化的群眾性運動。墨西哥薩帕塔農民起義,巴西無地農民運動,阿根廷攔路者運動、敲鍋運動,玻利維亞的飲用水戰爭,秘魯、危地馬拉等國的反私有化運動等,此起彼伏。
1999年,委內瑞拉的查韋斯當選總統。拉美政局開始左轉,左翼政府開始通過競選上臺執政,巴西勞工黨領袖盧拉(2003年初)、烏拉圭進步聯盟-廣泛陣線主席瓦雷.巴斯克斯(2004年3月初)、玻利維亞爭取社會主義領導人莫拉萊斯(2005年1月)、智利社會黨領導人巴切萊特(2005年)等。2006年是拉美的大選年,又有一批拉美國家左翼領導人或者再次連任或者新當選為國家總統。
由此開始,拉美一些政府或者開始公開批判新自由主義,或者開始改革新自由主義。
委內瑞拉的查韋斯是反美英雄,與古巴的卡斯特羅關系密切。他激烈批判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是野蠻的、非人道的,如果不擺脫它,只有死路一條。”
上臺之初,查韋斯實行玻利瓦爾計劃:主張建立參與式民主的法制國家;開始了一系列減少貧困的計劃,掃除文盲、醫療免費、食品補貼、住房改造,促進社會公正平等互助;重組工會和農民組織,推動土地改革;國際政策上,查韋斯大力對抗華盛頓共識,反對華盛頓共識和新自由主義,積極推動拉丁美洲國家的團結。他與足球明星馬拉多納肩并肩在第四屆美洲國家峰會會場外高呼“埋葬美洲自由貿易區”(美國占據主導地位)。 有媒體把查韋斯、莫拉萊斯和科雷亞視為卡斯特羅以后的拉美新的“反美鐵三角”。
2002年4月,在美國策動下,委內瑞拉發生政變,但是很快,在人民的強大壓力下,查韋斯被救了出來,重新執政。
2005年,查韋斯提出“21世紀社會主義”。“我們承諾將玻利瓦爾計劃引導到社會主義上來,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一種基于團結、互助、愛、正義、自由和平等的新的社會主義,一種21世紀的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挽救人類,我們正在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書寫歷史的新篇章,過去邪惡的資本主義模式為少數人創造財富,給大多數人帶來貧困。”在政治上,主張以參與制民主代替代議制民主,充分調動廣大民眾參與國家的管理;在經濟上,反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建立國有企業,將石油、電信、水泥、鋼鐵、銀行、超市、咖啡、大米加工廠等進行了程度不同的國有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和調控,建立以國有經濟占主體地位的國家所有制、社會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體系;在社會方面,主張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自由和互助,注重社會福利,減少社會貧困;在對外政策上,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捍衛國家主權和獨立,通過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外交的多元化等。推動拉美一體化,以“美洲玻利瓦爾替代方案”替代“美洲自由貿易區”。
溫和派的巴西盧拉政府于2002年,又興建了30多家國有企業,力圖重新加強國家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金融、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控制能力。
阿根廷政府將最大的航空公司重新實現國有化,將美國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在阿根廷的子公司圣馬丁準將飛機制造廠國有化、養老金國有化,并且計劃對石油天然氣進行國有化。
玻利維亞,莫拉萊斯總統提出“社群社會主義”(富有印第安人的文化特色),又一次將石油、天然氣、鐵路國有化,這是該國歷史上第三次國有化運動。他批評前任總統桑切斯的私有化,將價值約2500億美元的國有資產以3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外國公司,外國公司在其中占有82%,玻利維亞只占有18%。莫拉萊斯承諾在2011年他任期結束之前,要重新分配共2000萬公頃的土地,包括現在私有的、但被認為是“閑置的”土地。他在聯合國論壇提出富有印第安文化色彩的“十誡”,其中包括結束資本主義,建立一個沒有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世界等。
尼加拉瓜,奧爾特加領導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于2007年重新執政。他反對新自由主義,計劃將電力公司進行國有化。
厄瓜多爾,科雷亞總統也聲稱要建設“21世紀社會主義”,2010年7月頒布一項法律,旨在加強國家對石油產業的控制,為將不遵守規定的私營石油企業實施國有化鋪路。
這些政府的措施,是對新自由主義的一次集體糾偏。
但由于長期以來遭受政變、顛覆的干擾,經濟牢牢被外資掌控,拉美各國發展嚴重依賴原料產品出口,國內始終沒能建立獨立、健全的工業體系,至今,拉美各國依舊是依附型經濟,極易受國際市場影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