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
這個一部揭露美國和資本主義罪惡的影片。我們可以借此機會回顧一下美國的不光彩的歷史:
奴隸和三角貿易。17世紀到19世紀,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達非洲,在非洲通過各種卑鄙的方式俘獲黑人之后,把黑奴運往美洲,賣給種植園主,然后,再把美洲的黃金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這就是一本萬利的“三角貿易”。也就是說,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家史,就是世界人民,尤其是黑人、拉丁美洲人民的苦難史。在400年的奴役過程中,按照每運至美洲一個奴隸,最少要犧牲10個左右非洲黑人的計算方法,奴隸貿易使非洲損失一億人口。
屠殺和驅趕印第安人。在美洲被白人占領之前,那里生活著印第安人。美國的建國史伴隨著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史。1814年,美國麥迪遜政府參考1703年北美各殖民地議會作出的屠殺印第安人的獎勵規定,重新規定,每上繳一個印第安人的頭蓋皮,美國政府將會發給獎金50-100美元(殺死12歲以下印第安人嬰幼兒和殺死女印第安人獎50美元,殺死12歲以上青壯年印第安人男子獎 100美元)。在英法等西方國家未到達美洲大陸之前,美洲大陸居住著8000萬印第安人,美國區域居住1000萬以上的印第安人,而如今生活在整個美洲的印第安人不超過400萬,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剩20萬。
經濟與戰爭。越南戰爭從1959年持續到1975年,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藥,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美國自己也損失慘重,5.6萬余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而這樣慘痛的戰爭的背后是五角大樓和軍火商的利益,是為了美國政治和利益集團對世界霸權的爭奪。現在,當年制造彈藥和化學武器的工廠已經轉產生產化肥和農藥。資本主義的發財之道很多,戰爭財要發,經濟霸權的財路更多更廣。
世界危機和金融帝國。《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講述的是金融資本主義的罪惡。從販賣奴隸、屠殺到戰爭,這些都有些血腥,而現在,資本主義進化到了在電腦上動下手指頭,錢就都進入少數人腰包的階段。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于2009年10月2日在北美上映,這是美國批準向華爾街提供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的一周年零一日紀念。據報道,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實施后,接受了政府大筆救市資金的各大銀行對于錢的用途和去向卻要么拒絕回答,要么不清不楚。換句話說,那些本來被指望用于拯救美國金融業、刺激美國經濟的巨額資金去向不明。原本應該用于拯救美國金融業和美國經濟的巨額資金,更有可能落入了華爾街金融高管們的口袋。
二、故事
美國詩人穆里爾·盧柯瑟(Muriel Rukeyser)寫道,“宇宙是由故事構成的,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在這個世界行動,都深受我們如何講述現實世界的影響。”讓我們跟隨讓人敬佩的美國導演摩爾的鏡頭來觀看一些故事。
失去家園的故事
影片的開頭,一對老夫妻被驅趕出他們的住所,這是他們家族居住了40年的家庭農場。他們被驅逐的原因是“贖買權”被銀行收回,意思就是他們擁有的資產不足以抵償他們欠下的債務。家里的男主人敘述,開始的時候每月償還1700美元,后來漲到2200美元,最后漲到2700美元,實在是償還不起了。我估計,這個家庭是因為貸款進行了某種投資或者用來蓋房子,本來想獲利或者居住在更好的住房里,最后償還不起,被逐出家園。
導演摩爾在片中介紹,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美聯儲不是政府部門,是私人機構,但是卻控制著美國的貨幣)格林斯潘說過一句話:“讓你的房產增值”,就是鼓勵擁有房產(不動資產)的人用自己的房產作為抵押來貸款或者投資。最后,當投資失敗或者償還不起貸款的時候,很多人就失去了一切。
通用汽車流水線工人的故事
1885年,第一輛汽車在歐洲大陸誕生。190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正式誕生。這開啟了世界被汽車和相關行業主宰的歷史。片中用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爸爸的故事:“我爸是通用汽車的流水線工人,在我上小學之前,家里已經貸款買了房子,每3年換一輛新汽車,暑假帶我們去紐約度假。爸爸每年有4個星期的帶薪假。他的養老金也被妥善管理。”但是,這個美妙的汽車行業流水線工人成功步入中產階級的美夢最后破滅了,隨著汽車行業從美國轉移到其他國家,隨著汽車行業工會被削弱和打壓,以底特律為代表的汽車生產基地所在的城市淪為貧民窟,這也包括影片導演摩爾的出生地,密歇根州的弗林特,摩爾的父親就為通用公司工作了33年半,而今,摩爾小時候等待父親下班的廠房早已夷為平地,滿目蒼涼。
里根總統的惡行
里根(Ronald Reagan)在1950年代是最著名的公司代言人。后來,他被美國的大公司和和大銀行“選中”,要利用他來讓整個美國都為公司和銀行服務,就這樣,里根被推上了總統的寶座。1980年,里根做任職宣言到時候,站在他旁邊的是唐(Don Regan, Chairman of Merrill Lynch), 前美林證券的董事長,就任里根政府的財政部部長,他到角色就是確保為富人減稅,保證美國的經濟政策為各大公司和財團服務,政府和公司的合謀順利達到了目的。
用數據說話,從1980年到2000年:
l 通用汽車:利潤240億美元,裁員10萬人。
l AT&T:利潤96億,裁員4萬人。
l 通用電器:利潤204億,裁員10萬人。
l 美國生產效率提高了45%,而工資不漲
l 富人的稅率減少了一半
l 家庭負債率達到111%
l 個人破產率升高到610%(287,000人破產,升高到2,039,000人破產)
l 犯罪率提高355%(被關押罪犯人數從503,000人升高到到2,293,157人)
l 抗抑郁藥物到銷量提高305%(5%的美國人使用升高到10%)
賓州兒童關懷中心的惡行
這個一個悲慘的故事,讓人憤怒。兒童關懷中心其實就是關押少年犯的地方,這明明應該是政府的作為,但是,這資本主義的國度里,這里也成了私企老板盈利的場所。兩個私人老板投入8萬美元建設了這個中心,政府花58萬美元將它租用下來,這里關押著6500名兒童。通過采訪,摩爾了解到,這些兒童很多根本沒有犯罪,卻被關押在這里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目的只有一個:盈利。關懷中心的老板通過賄賂法官,讓法官通過完全不公正的裁決將“少年犯”送到這里。根據摩爾到調查,這位法官收受賄賂達到260萬美元。
飛行員的夢想與冷酷的現實
一位女飛行員告訴摩爾,她入職第一年的薪金是一年1.9萬美元,第二年是2.3萬美元。她當初上大學的時候,一共欠下助學貸款10萬美元。如果按照她能夠支付的還款速度,估計很快她的負債額度要超過50萬美元了。她無力還債,更需要通過兼職來維持生計,比如,她通過幫人遛狗和配送果汁等臨時工作來增加收入。一位男飛行員的狀況也是一樣,他欠下8萬美元的助學貸款,他很多時候要靠申請政府救濟來維持生活。
你死了對公司最有利
在Amegy Bank工作的丹(Dan)去世了,這個時候妻子才知道,公司為丈夫購買了人壽保險,而受益人不是她和她的家庭,卻是雇主。銀行一共為丹購買了兩份保單,其中一份保單為公司賺得了500萬美元。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沃爾瑪公司。一對夫妻都為沃爾瑪工作,丈夫在那里工作了10多年,對公司和工作還是蠻有感情的,但是妻子去世后發生的事情卻深深地傷害了他。原來公司為妻子購買了人壽保險,因為妻子的死亡,沃爾瑪獲利8萬1千美元。片中,因為媽媽對去世已經備受折磨的子女們還要被這樣的行為所傷害,那位去世的媽媽的女兒這樣說,沃爾瑪怎么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死亡來賺錢?為什么允許這樣的事情存在?
摩爾說,無法通過調查了解到有多少公司秘密進行著這樣到買賣,但是,還是了解到,下列公司有這樣的行為:美國銀行、花旗銀行、沃爾瑪、溫迪克斯百貨、寶潔、麥道、好時、雀巢、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西南貝爾、美瑞泰克、美國運通。
美國神父有話說
摩爾采訪了幾位神父和主教:
Dick Praston神父說:“資本主義是罪惡,它與一切美好的東西相違,違背公共利益,沒有慈悲。”
Peter Dougherty神父說:“資本主義不道德、骯臟、罪大惡極。”
Thomas Gumbleton主教說:“資本主義制度不為人民提供福祉。”
另類故事
在加利福尼亞有一家面包廠,不是私營企業,而是一家合作社。在那里,所有人的工資一樣,包括總裁,都是每年6萬5千美元的薪金,比飛行員高出3倍。總裁對摩爾說:“一個人要那么多錢有用嗎?一個人無法同時開兩輛車。”
片中有很多黑白影片的片段,有一段是研發了小兒麻痹疫苗的Jonas Salk醫生的故事。Salk醫生研發了小兒麻痹疫苗,但是他沒有申請專利,如果他申請專利,他當然可以成為富可敵國的富人,但是他決定免費把成果讓所有人使用。當被問及為什么不申請專利的時候,他說:“難道陽光需要專利嗎?”
三、思考
有比美國好的地方嗎?
我在網上瀏覽了一下影評,一個對本片持反對意見的影評的論據是:如果說美國不好,那么怎么全世界的人都往美國跑?怎么不去古巴和北朝鮮?
對待這樣的評論,我們的回應是:
第一,說別的地方還不如美國,并不能證明美國就好。舉個比喻,宮殿非常奢華,王公貴族的生活非常優越,我們批判王族,但是,這并不等于大家不想也住在宮殿一樣的好房子里。事實是,正因為王宮的奢華,所以,貧民才沒有好房子住啊。拉丁美洲被美國的經濟侵略破壞了、古巴被美國的經濟封鎖制裁著,美國把世界人民的財富掠奪走了,怎么能用大家到苦難來證明美國好哪?
第二,美國的很多地方并沒有那么好,美國的很多很多人的生活并沒有那么好。紀錄片中的故事都是真實的,如果這樣對比,難道世界上很多其他人的日子就一定比那些美國人差嗎?
什么是資本主義?
影片就開始到結尾,一直追問:什么是資本主義?影片本身也給了我們一些生動詳實的答案。
金融資本主義可以合法地搶錢。片中,摩爾調查和描述了金融巨鱷如何扶植政府和總統來達到官商勾結、搜刮民財的目的。這樣的犯罪行徑卻都是通過合法手段進行的,無論幕后交易多么骯臟。片中,摩爾訪談的專家和教授也無法解釋清楚什么是“金融衍生產品”,最后摩爾理解了,其實就是二次賭博(股票是第一次賭博,在股權基礎上再賭博就是一種衍生產品),在這樣稀里糊涂的賭博邏輯下,搶了錢卻不是犯罪。最后,當這些罪行所造成的破壞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金融巨鱷控制的美國政府又用納稅人的7000億美元來救市。
工作的結果是每天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糟。2012年出品的美國紀錄片《食品公司》清楚的告訴我們,美國的農業和畜牧業是如何生產不健康的食品的。德國紀錄片《牛仔褲的代價》告訴我們,中國的牛仔褲生產是如何污染環境、損害工人健康、并且沒有帶給工人和工廠公平的經濟收入的。
利益刺激決定人們的選擇。最聰明的學生不再熱愛科學。在美國和中國,最熱門的學科是金融,而不是各類科學知識。人們學習和工作的目的不再是創造和建設,而是破壞。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很多人工作的內容是如何每天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糟,就如同那些每天在華爾街操縱虛擬經濟的人一樣。
資本主義依靠謊言。靠資本主義制度獲利的集團制造很多謊言和概念。比如,說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民主制度,而事實上,從美國本土到國際政治,美國都沒有貫徹民主,依靠政治獻金來維持的選舉只可能選上大資本的代言人;說資本主義是一個自由經營的體制,問題是,一個本來就擁有東西的人,可以擁有更多,很快就擁有多出別人很多倍的東西,所以,這個自由只是有錢人的自由,而窮人只有搖滾和耍酷的自由。
資本主義是一種拜物教。在這種教派之下,人類的價值觀受到很大的扭曲,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他/她是誰來決定,也不是由他/她做什么來決定,而是由他/她擁有多少物質財富來決定,在這樣的價值觀下面,沒有人可以獲得幸福感和安全感。將人和大自然相脫離是制造物化的人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土地不再被尊為人類的母親,而是被當作一種資產,進而成為被掠奪、破壞和污染的對象。
資本主義是不講道德的。有人說,資本主義講法律,我說,當窮人支付不起律師費,當窮人沒有時間走法律程序,那么就不要說法律是公平的。在美國,律師和醫生的收入是最高的,這給我一種感覺,資本主義就是鼓勵從他人的不幸中獲利。
影片的結尾,一首爵士樂曲調的歌曲響起:
再唱國際歌
起來 麻木的工人,
起來 貧苦的奴隸,
我認為 銀行比軍隊更加危險,
拋開所有迷信。
被奴役的大眾,起來吧,
我們將改變古老的傳統,
不再被奴役,去取得勝利。
同志們,快點兒團結起來,
面對最后的斗爭,
國際歌,
使所有受壓迫的人類團結起來。
識破欺騙,
向暴君宣戰,
士兵也會罷工,
不再聽令,不再發動戰爭。
如果那些施暴的人不停下來,
繼續把我們當作犧牲品,
守在熔爐旁 必須盡職盡責,
我們就要趁熱打鐵。
同志們,快點兒團結起來,
面對最后的斗爭,
國際歌,
使所有美好的人類團結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