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問題會烏克蘭化嗎?
愈演愈烈的南海問題實際上是美國有意而為之的,之所以選擇南海首先在于南海是中國海上運輸要道,其次在南海中國與周邊東盟國家存在主權與利益分歧。所以,美國的目的就是挑起南海問題,激化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破壞中國在亞太的形象,借此拉攏東盟,孤立中國,達到主導亞太的目的,可謂是畢其功于一役。對此可以看一下目前歐洲的動蕩與根源就可以理解美國的用意,美國無非是利用烏克蘭問題,挑起俄羅斯與歐盟和新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置俄羅斯于孤立的困境,同時使他們處于相互牽制,相互爭斗之中,而美國在背后煽風點火,從中漁利,坐享繼續領導世界的位置。可以說美國在烏克蘭與南海問題上的伎倆如出一轍,那么南海會成為亞太的烏克蘭嗎?
“誰控制了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控制了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這就是著名的哈爾福德·麥金德地理公式,由此麥金德認為要確保歐洲和平,必須應確保東歐的中立,成為大國力量對抗之間的一個緩沖與中間地帶,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大國力量的均勢和平衡,確保歐洲和世界的和平。顯然,目前歐洲動蕩的根源在于觸犯了這一地理咒語,所以美國與西方許多學者認為解決方案在于保持烏克蘭中立。與此對比,同樣在亞太也有一個地理公式,那就是誰控制了東盟,誰就控制了亞太;誰控制了亞太,誰就控制了當今世界地理樞紐;誰控制了當今世界地理樞紐,誰就控制了世界。顯然美國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也是目前亞太地區動蕩的根源。所以,要確保亞太與世界和平,必須確保東盟國家的中立,成為大國之間的一個緩沖與中間地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以東盟為核心的同心圓大國力量再平衡均勢體系。一直以來美國口口聲聲說美國重返亞洲,不是要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但是事實上美國的目的就是想把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推回到第一島鏈之內,同時通過TPP在經濟上將中國排擠出去。另外在釣魚島,黃巖島以及南海等問題上美國試圖挑起爭端,置中國于不義和孤立的困境。但是美國迄今苦于無計可施,這是因為一方面對于挑釁,中國采取有理有節的堅決反制,但是堅持不打第一槍,所以占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另一方面,中國反其道而行之,主張不對抗,不沖突,倡導與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與周邊國家在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以及共同安全的基礎上建立命運共同體。再有中國與亞太國家的經貿關系已經緊密相連,所以亞太國家不愿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因為他們認識到中國既是威脅,但更是機遇。顯然美國打的是中國威脅論這張牌,而中國出的是中國機遇論這張牌。
目前,中美關系被認為到了一個臨界點,這是因為眾多美國盟友紛紛加入亞投行,中國主導的亞投行被視為中國對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領導地位的挑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蘭普頓最近發表演講時表示,“盡管美中關系的根基還沒有坍塌,但是美國政策精英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傾向于把中國看成是美國在全球主導權的一個威脅,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精英派別與民眾也把美國看作是阻止中國獲得應有國際地位的一個障礙”。盡管兩國社會對中美“不可能開戰”的信心相當堅實,盡管兩國發生軍事沖突的實際可能性沒有增加,但雙方都有人在認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雙方確實不想打仗,但現在看起來似乎必須為一旦發生的沖突進行準備。顯而易見,如果說中美雙方有沖突點的話,那就是南海,而南海問題則又牽涉到東盟,因為南海首先是海洋運輸要道,其次在南海中國與周邊東盟國家存在利益和主權分歧。所以,美國選擇南海目的無非是想通過挑起南海問題,挑撥中國與周邊和東盟國家的關系,進而達到孤立與封鎖中國,控制東盟,主導亞太的目的,可謂是畢其功于一役。而如果中國采取針鋒相對的戰略,必然導致雙方沖突的加劇,最后走向戰爭的邊緣,或者再回到冷戰時期兩極對抗分裂的格局,也許這就是美國希望看到的結果,冷戰結束已經有25年,但是美國顯然還沒有走出來,而且越來越開始懷念冷戰。
哈爾福德·麥金德曾經講到,通過地理因素的公式,人們可以多少能夠透視國際政治中的一些對抗勢力的實用價值。“如果你不愿意讓地理學服務于戰爭的話,那么它必須作為和平戰略的基礎。”所以,從亞太再平衡的地理公式中,不難看出要確保亞太地區的和平關鍵在于確保東盟的團結與中立,形成大國力量對抗的緩沖與中間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以東盟為核心的大國力量再平衡體系,這既可以避免東盟成為一個被大國對抗撕裂的地區,又可以緩和大國對抗的趨勢,而且有助于形成大國共同參與,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局面。歷史上,拿破侖戰爭后大國在均勢基礎上建立的維也納體系,維持了歐洲一百年的和平與繁榮,使19世紀成為歐洲的世紀,也許這就是目前亞太可以借鑒考慮的一種選擇。
簡介:鮑盛鋼
曾獲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本科國際政治碩士
曾獲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比較政治學碩士
任教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政治研究中心,后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國際關系
現移居加拿大溫哥華。興趣:全球化與國際關系民主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