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展示美國唯一全球超級大國地位的另一個方式是軍費預算:比緊隨其后的12個軍費大國的軍費預算總和還要多。
參考消息網6月2日報道 美國沃克斯網站5月20日發表題為《美國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的文章,作者為馬克斯·費希爾,全文編譯如下:
我們想當然地認為美國是當今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恐怕在人類歷史上也是最強大的。造成這一結果的整個過程很漫長、很有趣,也很復雜,而且常常被人誤解。
一、英國為美擴張鋪路
美國的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規模:美國是地球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雄厚的人力資本。從許多方面來講,美國也可以被稱為“島國”。由于邊境以外不存在重大威脅,美國就能更加自由地向全世界展示實力。
形成這一局面的重要時刻就是18世紀的“法國-印第安人戰爭”。戰爭結束時,法國將自己在北美的領地拱手讓給了英國和西班牙。由于西班牙帝國已經處于衰落當中,北美大陸相當于成了大英帝國及其后繼者美國的囊中之物。
二、竊取印第安人土地
當然,歐洲探險者和殖民者來到北美時,這里并非空無一人,而是居住著各具特色的古老部落。他們原本可能發展成擁有主權的民族國家,但美國人把他們趕出自己的土地,不讓他們擁有自治權,而且在他們衰落成少數族裔之后強行同化他們,吸收他們的土地。這些措施成為美國稱霸北美乃至全球的基礎。
1795年,美國和西班牙簽訂《圣洛倫索條約》,瓜分了大部分北美地區。隨后一個世紀成了美洲土著的災難,他們的土地被一塊一塊割走。
三、吞并墨西哥的土地
墨西哥在1821年獨立時擁有面積巨大但不太受管控的原西班牙名下土地,今天的得克薩斯和北加利福尼亞都在其中。這些地區的美國定居者人數一直在增加。到1829年,墨西哥得克薩斯地區的美國定居者人數就超過了西班牙語人群。這些美國人在1835年的一次小規模暴動最終演變成一場全面的獨立戰爭。美國定居者獲得勝利,建立了得克薩斯共和國,并在1845年自愿并入美利堅合眾國。
但墨西哥和美國對于得克薩斯邊界依然存在爭議。1846年,戰火因邊界糾紛而起,但迅速燃遍墨西哥大部分地區。最終美國入侵墨西哥城,攫取了墨西哥三分之一的領土,包括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州、猶他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薩斯州。假如戰爭走向發生變化,或者美國沒有索取這些墨西哥領土,那么今天的美國會小很多,恐怕不會擁有太平洋沿岸。這會影響其全球實力,尤其是在越來越重要的太平洋地區的實力。
四、成為歐式殖民帝國
如果要問美國是從何時開始成為全球性強國的,那就是與西班牙的戰爭。西班牙帝國的衰落持續了一個世紀。美國國內曾經出現一場激烈的爭論,主題就是美國應不應該成為一個取代西班牙的大帝國。古巴成了這場爭論的焦點。
1898年,古巴活動人士發動了擺脫西班牙的獨立戰爭。美國介入其中,站在古巴一邊。戰爭以西班牙的失敗告終。
美國還獲得了另外3處西班牙領地: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美國由此成為一個歐式殖民帝國。雖然這場殖民主義實驗為期很短,而且在國內引發爭議,但這揭開了美國成為全球性大國的序幕。
五、在亞太竊取夏威夷
美國公開搞殖民主義的時機比較晚,主要關注對象是全世界被歐洲人瓜分殆盡后殘存的一塊區域:太平洋。美國染指太平洋是從當時依然獨立的夏威夷開始的。美國商人在1893年發動政變,掌握當地權力,要求美國吞并夏威夷。威廉·麥金利擔任美國總統后同意了這一要求,接納了夏威夷。這成為美國在太平洋占領行動的開始。日本很快加入到爭奪太平洋的競爭中來,奪取了許多被歐洲人控制的島嶼。
六、一戰摧毀歐洲列強
數百年來,世界一直被多個相互競爭的全球性大國瓜分。在這樣的體系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希望成為獨一無二的世界超級大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揭開了這一時代走向終結的序幕。戰爭的破壞力與龐大的戰后債務摧毀了大部分強國的經濟——僅有的例外是美國和依然強大的大英帝國。
七、二戰摧毀歐亞大國
雖然戰爭讓所有參戰方都蒙受巨大的損失,但是人口損失尤其巨大的是2個主要軸心國(德國和日本)、蘇聯和中國,以及遭到戰爭蹂躪的東歐和東亞各國。相比軍隊傷亡,歐亞2大洲死于戰爭、饑荒、屠殺乃至經濟和生態災難的平民要多得多。雖然美國同樣付出了巨大代價(40萬名軍人喪生),但由于其他國家都衰落了,走出戰爭的美國就顯得無比強大。
八、歐洲崩潰美蘇崛起
二戰結束后短短幾年,維持數百年的歐洲殖民主義事業幾乎完全崩潰。個中原因有很多:拉美、非洲和亞洲獨立運動風起云涌;歐洲經濟崩潰,各國注意力回到國內.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等戰后殖民地負面事件的推動下,人們開始覺得新的世界秩序不應該繼續容忍殖民主義。不管怎么說,世界上僅剩2個地域遼闊的大帝國:美國和蘇聯。兩者恰好都源于歐洲。
九、冷戰爭霸蘇聯解體
在經歷2次世界大戰和殖民主義的終結之后,全球體系從許多大國相互競爭發展到僅剩2家分庭抗禮的局面。美國和蘇聯擁有相互矛盾的意識形態,擁有相互沖突的歐亞利益,對彼此懷有深刻的不信任感。雖然這種情況通常都會演變成戰爭,但核武器的恐怖威力迫使雙方都避免正面沖突。兩國轉而去世界各地爭奪影響力。
美國和蘇聯都發動過政變,援助過叛軍,支持過獨裁者,參與過世界幾乎每個角落的代理人戰爭。兩國都建立了同盟體系、海外基地和強大的軍隊,有能力向全世界輻射影響力。
蘇聯最終解體,美國便擁有了龐大的全球軍事架構和一時間無人能敵的外交影響力。
十、美國主導北約大權
1948年,蘇聯封鎖柏林,切斷其與西德的聯系。次年,西歐大國與美國、加拿大簽署集體防御條約(也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希望阻止蘇聯的進攻,制衡蘇聯在歐洲的力量。冷戰期間,北約擴張到蘇聯陣營以西幾乎所有歐洲國家。北約承諾說美國會像保衛本國領土那樣保衛所有成員國,這就阻止了另一場歐洲戰爭。北約還使西歐團結起來,應對共同的威脅(西歐那些獨立國家原本與鄰國和美國都摩擦不斷)——同時處于最強大的成員國美國的領導之下。
十一、軍費開支遙遙領先
展示美國唯一全球超級大國地位的另一個方式是軍費預算:比緊隨其后的12個軍費大國的軍費預算總和還要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冷戰的遺產,但同樣反映了美國作為全球安全和國際秩序保衛者的角色。
十二、科技優勢無人匹敵
美國獲得過371項諾貝爾獎,其中絕大部分涉及科學領域。于是,僅占世界人口4%的美國擁有世界34%的諾貝爾獎得主。促成這一結果的因素有很多:財富;鼓勵創新的美國文化與經濟;教育水平;規模龐大的國家和私人研究項目;長期吸引高素質移民的政治文化。所有這些因素不僅帶來了諾貝爾獎,更成就了美國的巨大財富和由此而來的強大實力。我們僅憑美國的獲獎人數就能看出它的巨大優勢。(編譯/劉子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