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郗小星和陳霞芬
天津大學教授張浩在洛杉磯被逮捕僅僅5天,世界著名的美籍華人超導專家郗小星教授又在賓夕法尼亞州被捕,他被指控的罪名是向“位于中國的第三方、包括一些政府實體”提供了美國的先進超導技術。一周之內接連發生兩起華人科學家遭美國政府指控的事件,美國華人精英圈為之震動,認為張浩案“只是個案”的判斷出現動搖,更多人開始將此事與中美在南海的軍事對峙相聯系,“麥卡錫主義回潮,華裔科學家將面臨大清洗”的帖子在網上風傳,有華人學者在圈中感嘆自己或成為“隨局勢飄搖的炮灰”。“從目前的信息看,美國對華政策正進入通盤大調整,趨勢是變強硬。”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25日這樣對《環球時報》說。
張浩被捕不是個案
美國天普大學物理系主任郗小星于逮捕當天(21日)在費城東區聯邦法院出庭聆訊,受到“通信欺詐”“協助和教唆犯罪”等4項罪名指控。美聯社稱,一旦所涉罪名成立,郗小星面臨最高80年監禁和100萬美元罰款。
據美聯社報道,聯邦檢察官指控郗小星為了獲得在中國的重要職位,向中國一家公司提供美國公司研發的電子技術數據。另外,他還承諾“讓中國在超導技術方面獲得全球領先地位”。郗小星現年47歲,1987年在北京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現已入籍成為美國公民。郗小星曾受聘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并出現在教育部發布的2005年度“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人選公示名單中。
與張浩案不同,郗小星被指控的并非間諜罪。根據指控書,郗小星利用美國國防部的資金購買了美國“某公司”的某設備,并試圖將技術輸送到中國。與張浩案類似,美方指控郗小星4項罪名的事實基礎是2010年5月到l0月的4封電子郵件。媒體的質疑是:如以涉及商業機密或軍事機密,為何不以竊密或間諜罪起訴?如果未涉及機密,為何不公布涉事美國公司的名字或設備?
庭審后,郗小星在繳納10萬美元保釋金后被釋放,但由于涉案,其天普大學物理系主任的職務已經由其他人取代,但學校還保留他的教職。
記者了解到,張浩案將在北加州審理。張浩的辯護律師鄧洪并沒有透露張浩當前被關押的地點,但推測他已經被押解到北加州。另據一名僑界人士透露,張浩在洛杉磯機場被抓后,美國警方在第一時間通知了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總領館迅速啟動領事保護機制,據他所知,“中國總領館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工作”。根據美國法律,中國使領館人員有權探視被捕的中國公民,并提供相應幫助。一名在洛杉磯聯邦法庭旁聽張浩出庭的華人稱,與張浩同持旅游簽證來美國的張浩太太,在張浩被捕時受到了驚嚇。
中華海外智庫執行長陳軍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的公司就在天津,代理的美國一種檢測設備的技術與張浩團隊所開發的技術屬于同一領域,即微電子機械系統傳感器(MEMS)。他認識張浩團隊的成員,對張浩被抓感到震驚。他表示,張浩等6人的案子最多是知識產權的糾紛,夠不上所謂“經濟間諜案”。陳軍說,剛開始認為張浩案只是“個案”,但沒想到又出現郗小星案。
華裔學者圈人人自危
也是在最近幾天,去年以“間諜”罪被逮捕的美國水文專家陳霞芬一案成為焦點。華裔國會議員劉云平、趙美心等22名議員日前在國會舉行新聞發布會,要求司法部長林奇對陳霞芬一案作出解釋,其中包括是否因種族背景、祖籍國等因素影響司法判斷。與會華裔對美國司法部屢屢用莫須有的罪名,拘捕、監禁和審判所謂“中國間諜”感到憤慨。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凡是涉及此類案子的華人,結果通常很慘。以陳霞芬為例,盡管檢方已經撤銷對她的指控,但陳因為此案已經傾家蕩產,不僅被迫向國內親友借錢支付高昂的訴訟費,恢復工作也面臨很大困難。
郗小星案的出現,再次引發華人圈熱議。有網友稱,“麥卡錫主義回潮,華裔科學家將面臨大清洗、大迫害。華裔混得再好,也被美國主流社會當作外國人。”還有網友稱:“現在只要你與中國有學術交流,都可以定為間諜。”
南加州大學教授張文基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然根據美國法律,受到起訴不一定代表就有罪,但放在中美關系的大背景下,有些問題值得考慮。“自日本首相安倍訪問美國后中美關系就持續緊張”,他說,日前南海的局勢顯示,中美“擦槍走火”的情況并非不可能發生,“類似兩位華人教授的事情今后還會出現、還會增加”。
美國《世界日報》23日發表社論稱,距習近平9月訪美還有3個多月,美國對中國頻頻強硬出招。除了南海軍事對峙升溫,司法部誘捕和起訴天津大學教授,21日又逮捕郗小星,這連串動作湊巧得“不像偶然”,美國在為中美兩項外交大戲布局,顯露政治運作的痕跡。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美國能接觸高科技的華人學者人人自危,甚至引發“狐死兔悲”之感。由265位華人學者精英組成的“美東公共事務論壇”微信群里,有學者形容,被控的華人學者,只是美中交往風暴中的一粒沙塵,“是隨局勢飄搖的炮灰”。學者徐鷹稱,華裔科學家應提防FBI的跟蹤監視。
在英國《衛報》關于郗小星案的報道后,有網友跟帖稱,美國的做法就是為了“激怒和敲詐中國”。處于這種白色恐怖之下的教授和學者首先必須從他們的研究中根除“中國元素”,想繼續研究學術的美國華裔必須改名換姓、發誓不與中國有任何牽連,并放棄種族文化,“這是不是比納粹還過分”?
美國對華焦慮感在上升
俄羅斯衛星新聞網23日評論稱,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公民在美國涉嫌間諜的丑聞并非罕見。可以看出,在中美關系中有兩個題目浮出了水面:間諜糾紛和知識產權領域沖突。美方此舉與籌備習近平訪美有關。顯然,華盛頓希望掌握更多的“王牌”。為什么不利用“間諜案件”來強化9月峰會中的立場呢?另一個用處是國內政治,每一起此類案件都可將美國公民的注意力從本國安全領域的漏洞、從自身某些技術已開始走下坡路的現實中引開。報道稱,“美國正變成一個封閉的國家,它正在忘記,其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移民者的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來的”。
“美國對華人科學家疑神疑鬼、看誰的行為都像間諜,其表現形式與‘麥卡錫主義’非常類似。但兩者的背景不一樣,一個是政治上的全面對峙,另一個是經貿沖突。”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25日對《環球時報》說,這幾起案件針對的都是中國人或華裔科學家,指向非常明確,其實質是美國對中國技術發展的警戒。隨著中國產業升級,中美經貿關系由原來的“互補”轉為“競爭”,近年來美國頻繁指責中國“網絡黑客”和“竊取美國的核心技術”,都是在技術方面焦慮感的表現。
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說,歷史總是不斷重復的,“麥卡錫主義”打亂了美國正常的政治生活,大肆爆料、抓“蘇聯間諜”成為常態,現在的美國對華氛圍有往這方面發展的跡象,只是還沒達到規模。“現在是詆毀華人華裔科學家,下一步會對準美國國會、商界的對華友好人士嗎?我們要保持警惕。”他說。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對《環球時報》說,美國現在的對華氛圍與克林頓政府后期很像,李文和案就是在那時發生的。但他認為,“麥卡錫主義”的比喻不完全恰當。如果對比美國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大量抓捕蘇聯間諜的歷史,當時兩國對抗的程度也遠超過今天的中美。他認為,美國政界對中國的警惕、防范、焦慮感的確在上升,但這只是當前中美關系的一部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