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222年前,法國大革命期間,羅蘭夫人在臨刑前留下了這句名言。
222年間,這一句式或許被套用了無數次,但令人遺憾的是,今日套用在“阿拉伯之春”后的“民主”上,竟仍如“量身定做”一般。
聯合國安理會4日就也門人道主義局勢召開緊急會議,俄羅斯向安理會成員散發了一份關于出于人道主義考慮暫停沙特等國空襲的決議草案。
此前,胡塞武裝頂著沙特等國的恐襲,依然在4月3日攻占亞丁總統府,而也門總統哈迪早在上周就已逃往沙特,中國艦隊則正在炮火紛飛中,帶著各國僑民撤離這個憂患重重的國家。
當2012年2月哈迪當選為也門總統時,幾乎整個國家都“覺得形勢在好轉”,無人預料到3年后的悲劇。
那時“阿拉伯之春”正孕育著充盈的希望,卷過北非與中東這片動蕩的熱土。
這場始于2010年的政治颶風先后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和敘利亞登陸,還撼動了其他阿拉伯國家。人們懷著對民主的熱望走上街頭,目睹著頻仍的政權更換。舊政府是被推翻了,但革命勝利了嗎?
很多人以為,“阿拉伯之春”本該帶去和平、民主、穩定甚至繁榮的光明未來。但如今,動蕩更多,暴力愈烈,自由益少。
早在去年底,觀察者網就整理各國數據,制作圖說《阿拉伯之春四周年祭》。也門局勢惡化后,CNN也制作圖文專題反思:“看看阿拉伯革命曾波及的幾個國家,看看革命給它們帶了什么來吧。”專題梳理了也門、突尼斯、埃及、利比亞和敘利亞這五個國家革命前后的境況。現特編譯CNN專題,配以數據圖說,讓讀者更為直觀地了解這些國家如何由“春”入“冬”,并向各國死難者致以最沉痛的悼念。】
也門
革命開始
也門處在經年累月的動亂中。大范圍的饑荒,成群的阿拉伯人脫離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尤為糟糕的是,他們還落到了諸如“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這樣的恐怖主義團體手中。
但起碼在33年的時間里,總統薩利赫維系住了政權的穩固。
2011年初,一系列反對他統治的抗議開始。安全部隊以暴力鎮壓,許多抗議者喪命,更多的人因此受傷。同其它地方一樣,鮮血并未讓示威者退縮,反而使他們一往無前。
到11月份,經過了數月討論后,薩利赫在海灣合作委員會的斡旋下簽署了權力移交協議。
“阿拉伯之春”——聚集在也門首都薩那的抗議人群
革命之后
盡管在預備階段遭遇了零零星星的暴力干擾,也門定于2012年2月份的總統大選還是如期舉行了。盡管候選人只有一位——即時任副總統的阿卜杜·拉布·曼蘇爾·哈迪——但投票儀式仍然給予了人們希望。
“這是一次人民的選舉,”選民默罕默德·阿羅迪說,他在也門政府的內政部工作,“所以我們覺得形勢在好轉。”
很不幸,形勢并沒有好轉。
恰恰相反,眾多動亂勢不可擋地集結為一場運動(從許多角度來看都是一場成功的叛亂),而也門深陷其中。在遜尼派主導的也門,胡塞叛軍這個什葉派少數團體早就感到自己被邊緣化了——他們領導了叛亂,先是在首都薩那,之后波及到了其它地區。
他們把哈迪擠了出去——先是剝奪了他的權力(就算他還聲稱自己是也門的合法總統吧),不久前還把他趕出了也門。
沒幾天前,總統得到了援軍的支持。沙特阿拉伯及其盟國(大多是遜尼派國家)在也門全境內對胡塞叛軍進行空襲,同時還威脅動用地面部隊。
這會對像“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這樣的恐怖集團產生什么影響呢?這個組織大約是“基地”組織中力量最強、觸角最廣的一個分支了。據專家分析,“基地”組織只會從中受益。也門的混亂讓他們能招到更多成員,再加上也門安全部隊正困于內亂,他們的處境也會更加安全。(美國軍隊已撤離也門這一事實更是錦上添花。)
像某位也門官員說的,一夜之間“基地”組織就和“伊斯蘭國”“勢均力敵”了。
趁著國內權力真空之際,恐怖組織在茁壯成長。
一個孩子在集會中向天空舉起拳頭,宣誓必勝——他是胡塞武裝分子的支持者
支持者們紀念一月份薩那之役中死去的胡塞武裝分子
胡塞支持者抗議沙特轟炸也門
但也許所有喧騰的畫面都敵不過一串串冷冰冰的數目字。也門革命當年,其GDP增長率下降到了有史以來最低值,經濟停滯、物價飛漲,失業的人們一次次走上街頭。權力一次次更迭,經濟停滯、物價飛漲……這個惡性循環到現在都無法停止。
GDP增長率
突尼斯
革命開始
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的發源地。
具體的事件發生在突尼斯中部城市西迪布濟德的一條街道上。2010年12月,大學生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為找不到工作,只好在街邊賣蔬菜,以支持家用。
一位警察認為他沒有正規營業執照,阻止他繼續擺攤。
接下來的具體細節已無據可查,大家都只記得這個26歲的小伙子在政府大樓前自焚了。18天之后他就離世了。
此時這場“茉莉花革命”(觀察者網注:茉莉花是突尼斯共和國國花)勢不可擋。宰因·阿比丁·本·阿里做了差不多24年的突尼斯總統,也不得不流亡阿拉伯。一個新政府上了臺。
抗議者們抬著覆蓋突尼斯國旗的棺材游行,紀念布瓦吉吉
革命之后
距布瓦吉吉引火自焚、并因之燃起一場革命的那天又過去了4年多。
這段日子里除去民主選舉和制度改革,并沒有更多的暴動發生。這些事實讓許多人把突尼斯看做一個成功的案例,認為它也許是“阿拉伯之春”后綻放的一枝獨秀。
但這個北非國家并未一帆風順。盡管國內普遍的暴動相對較少,據說卻有超過3000名的突尼斯人前往伊拉克與敘利亞參加“圣戰”。據倫敦激進主義化國際研究中心研究,這個數字超過了其它任何國家。
這反映出了突尼斯國內面臨的主要經濟挑戰,比如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以及年輕人的高失業率(其中包括像布瓦吉吉那樣受過教育的青年男女)。這些潛在的激進分子,以及那些就在鄰國利比亞戰斗的同胞們,都覺得祖國并沒有給他們以機遇與希望。而他們中的一些人滿以為在“阿拉伯之春”以后,自己會收獲這些。
一些戰斗者已經回國了。就在這個月早些時候,至少兩個人襲擊了突尼斯的地標巴杜博物館,造成23人死亡——大部分被害者剛下游船,就被安全部隊射殺了。
安全部長拉菲克·謝利說,兩名持槍嫌疑人是在利比亞的營地接受訓練的,并在“沉睡者小團體”(觀察者網注:“沉睡者”同卡扎菲有關,是恐怖組織最為高明的戰術。這些“沉睡者”在祖國接受了特殊訓練之后被派往國外,可能會以普通人身份在當地生活上許多年,然后在某日忽然接到指令,要其開展或者協助某項恐怖活動。)的操縱下展開了行動。他并沒有點明幕后組織,也沒說是誰訓練他們的。“伊斯蘭國”倒是宣布為這次恐怖襲擊負責,但恐怖組織是否直接或間接參與了此事,還沒有確鑿證據。
一名老年乞丐經過競選海報
突尼斯博物館恐襲案中的傷者
恐襲發生后,在博物館門口為死者舉行安魂式的人們
可以看到,2011年突尼斯的GDP增長率同樣落在最低谷。短短兩年中,權力更迭頻繁,通貨膨脹率持續上升。
GDP增長率
埃及
革命開始
突尼斯是埃及激進分子的靈感之源。突尼斯人向他們指明,當你覺得政府業已腐化、經濟政策也已經失敗,到了必須改變現狀的時候,應當采取何種措施。——你應當上街去抗議。2011年1月底時,全體埃及人正是這么做的。
部分軍警對此進行了鎮壓,在抗議穆巴拉克政府的運動中,此舉無異火上澆油。而穆巴拉克已經領導了埃及有近3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了。
愈演愈烈的游行被安全部隊所阻,群情激憤,人們行動得極為迅猛。無數人死去,而革命精神長存。在游行開始8天后的2月1日,穆巴拉克宣布退出下次大選,但宣誓在本次任滿之前,絕不退位。
他沒有撐多久,經歷了18天的狂風暴雨之后,這位強大的總統宣布辭職。
為此,抗議運動的中心、開羅解放廣場上舉行了沸反盈天的慶祝儀式。
“上帝是偉大的!”一些人頌道,另一些人則高唱:“埃及自由了!”
一名抗議者在解放廣場上領導眾人合唱
革命之后
但這種自由——或者說至少是許多抗議者理想中的自由——并未持續多久。
是的,希望的確存在過。當2012年春天埃及人走向投票箱,參加生平第一次公開公正的選舉時,這種希望看來尤為真實可觸。
“我來參加這輩子的第一次選舉,”年屆70的娜迪亞·法赫米在當時說,“我想看到新生的國家,希望所有事情都能改變。”
默罕默德·穆爾西是曾被禁的穆斯林兄弟會中一名佼佼者,他以51.7%的票數打敗了前總理艾哈邁德·沙菲克,成為總統。在一次全民公決之后,一部全新的憲法在2012年12月正式生效。
埃及似乎正在走向光明,但這個國家內部醞釀著的沖突卻為一切進步覆上了陰影。2013年7月,在北非國家軍隊顛覆了穆爾西政權,并將總統本人軟禁之后,火山就爆發了。穆爾西的支持者稱此次行動為“政變”,其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一種“修正”。
穆爾西“未能實現人們的目標”,加上他不愿同其對手、埃及最高軍事統帥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元帥分享權力,因之得罪了軍方。接下來就是對穆爾西支持者的廣泛打擊,而在埃及社會中向來強大的軍隊,則把埃及越抓越緊。
2014年春天埃及又迎來一場總統大選。那時塞西已經從軍隊統領變為總統候選人了。
這次選舉并不像穆爾西當選時那樣充滿懸念,甚至還不如穆巴拉克時代,塞西的選票高達96%。
穆爾西的一名支持者親吻其畫像
抗議者遺留在街上的穆爾西頭像標識:Banned
塞西——埃及新“法老”
也許埃及的“阿拉伯之春”是最為盛烈的,但埃及人同樣未見到百花綻放。人們不斷上街抗議,驅逐了穆巴拉克,驅逐了穆爾西,而貧困仍然像冰霜一樣,覆壓著這個古老的國家。
GDP增長率
利比亞
革命開始
穆巴拉克倒臺3天之后,“臉書”上發起了針對穆阿邁爾·卡扎菲的抗議,這是北非另一位屹立不倒的領袖。兩天后,有200個人響應了在港口城市班加西舉行的示威活動——抗議政府逮捕激進分子、律師法特希·泰爾比勒。據目擊者說,這次行動同警方發生了更多沖突,導致更多人被捕。
看起來卡扎菲政府并未驚慌。
“沒什么要緊的,”利比亞政府某要員接受CNN采訪時這樣說,“不過是一群年輕人打來打去罷了。”
但這位知情人錯了。接下來是更多的抗議,伴隨抗議而來的則是越來越多的暴力。沒幾天功夫,世界強國也攪進了這場沖突。聯合國安理會宣布制裁利比亞,措施包括武器禁運與人員禁入。美國總統奧巴馬則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凍結了卡扎菲的資產。
數月來卡扎菲與其支持者一直試圖擊退某支步步逼近的叛亂部隊,后者擁有北約提供的飛機。2011年10月,卡扎菲被叛軍捉住,死在火力交攻下,這場戰斗就這么結束了。
2009年G-8峰會上的卡扎菲
革命之后
卡扎菲之死,意味著42年來頭一遭,利比亞會迎來一位新的領袖。
但自此以后,利比亞基本上就是一艘無舵之船。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亞本就一無所有,所以后來者也不得不白手起家。而反叛者雖然在拔掉卡扎菲這個眼中釘時同心協力,之后卻未必會同心同德來建設國家。所以緊接著的,是一場對權力的爭奪。人們看到從反叛者到恐怖組織等種種團體,都在爭奪利比亞最高領導權。
的黎波里是國際公認的利比亞首都,因為轟炸頻繁,許多使館都被關閉了。
但比起這個國家的其它地方,首都仍是相對平靜的。
這場革命的起源地班加西處于劇烈騷亂中。2011年9月11日,4個美國人在此地被殺,其中一個是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據無數接受CNN采訪的知情人所言,3個或者4個“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的成員參與了這起事件。
要對利比亞暴亂狀況負責的,并不只是“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各部落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和族人的利益,也紛紛組織起民兵隊伍。
像“基地”以及新近興起的“伊斯蘭國”這樣的恐怖組織自然不能例外。CNN在11月份時曾報道過,效忠“伊斯蘭國”的武裝力量已經完全控制了東北部城市德爾納(有大約10萬人口,臨近埃及)。2月份,“伊斯蘭國”流出一段視頻,顯示一群遭綁架的科普特派基督徒被斬首的畫面,地點是利比亞的一個沙灘。恐怖主義的印記已經烙在了這個國家的土地上。
事發當天,美駐班加西領事館現場
當地人抗議暴行,紀念死難者
奧巴馬與克林頓在機場迎接死難者歸國
驚心怵目的-62.08%,把利比亞的赤貧狀態揭示得淋漓盡致。幾乎無法估量這個國家倒退了多少年,政權仍在各類集團手中更換,死亡人數仍在增加。
GDP增長率
敘利亞
革命開始
導火線是孩子畫在墻上的涂鴉。
2011年3月,反政府的涂鴉畫出現在敘利亞南部城市德拉的一所學校里,至少有15個孩子被捕。
形勢急劇惡化。為了安撫騷動的民眾,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解除已施行48年的國家緊急狀態法,以及簽署了一項法令,“給予公民憲法所規定的和平集會游行權”。
但這并未阻止人們的示威游行,也并未阻止政府對此的鎮壓。
革命之后
過去四年所發生的可用“內戰”來概括,但如果真要勾勒出全景,這兩個詞是遠遠不夠用的。
人們可以借助數字來想象這個國家的慘狀。據聯合國統計,有22萬多的敘利亞人被殺,受傷的人數超過80萬;多于400萬的敘利亞人成為難民,流落在約旦、土耳其和黎巴嫩等國家,國內無家可歸的人口也達到了760多萬;而在有家可歸的敘利亞人中,有大約75%的人生活在貧困里。
“每一天都會帶來更多的死亡、流離失所和破壞,使人無法不想到整個國家全面崩潰的可怕前景,以及整個地區將面臨的更為嚴重的后果,”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本月初的一次講話中說道,“當全球的焦點自然而然集中于恐怖組織(比如“伊斯蘭國”)對這個地區以及全世界所造成的威脅時,我們的關注點仍然必須是敘利亞的人民。”
這場戰爭從頭至尾都是骯臟的,那些為此而戰的人也一樣。
阿薩德和他的軍隊始終在戰斗,聯合國和其它組織指責其使用了化學武器。他們始終在戰斗,看起來既不會失去對首都大馬士革的控制,也不大可能重新奪回大片失去的國土。
他們的對手是那些被稱作“溫和派”的軍隊,這些人得到了西方的大力支持,卻未能贏得民心。
相比之下,“努斯拉陣線”才是贏家,它得到的關注也最多。這個“基地”組織的分支已被美國國務院列入恐怖組織名單,目前控制著敘利亞國土的西北部。
別忘了還有“伊斯蘭國”。它最初浮現于伊拉克,而因為敘利亞連續不斷的戰亂,又在這個國家獲得了新生。這個組織采取的手段極其酷烈,不但為了恐嚇平民,也志在攫取大片的敘利亞土地。“伊斯蘭國”的終極目的在于建立起一個哈里發王國,而其對伊斯蘭教法的嚴格解讀將成為立國之本。所有那些不愿屈從這種扭曲的信仰的人——從什葉派穆斯林到西方人——都將受到懲罰。
土耳其一座難民帳篷,一個敘利亞孩子從通風口向外張望
敘利亞難民們排隊等待聯合國發放救濟物資
敘利亞難民涌入約旦境內,一名與母親失散的男童
這個國家的經濟已隨著革命一同崩潰,戰爭摧毀著這片土地,淚水亦無法使其豐饒。而希望則遙遙無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