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至今70年了,這70年中盡管局部戰爭接連不斷,但和平發展確實是世界主旋律。然而,最近爆發的烏克蘭危機,使人們對世界的前景充滿擔憂。如果說,70年之前的那場戰爭是源于人類對生存空間的抉擇,那么今天世界實際早已置身于新抉擇之中……
以經濟格局的視角認識烏克蘭危機
在今天世界政治的種種博弈背后,歸根到底是物本的資源經濟和人文的技術經濟這兩種社會經濟發展形式在較量。物本的資源經濟在人類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經久不衰。可未曾想到,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工業革命的爆發,終于開始改寫這個歷史。可以說,這個歷史終結的標志,是冷戰的結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人文的技術經濟主導全世界經濟態勢是毋庸置疑的。
只要人文技術經濟具有足夠的先進性,落后國家和地區無一例外地會追隨這樣先進的人文技術,積極向其靠攏。只要新技術層出不窮,源源不斷地供給,這種情形似乎就難以逆轉。所以尼克松說,美國可以不戰而勝,人文技術經濟模式,正是以典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形式,從最底層的公眾入手,拿下一個個勁敵!
屏蔽此推廣內容 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了,危機被普遍認為是虛擬經濟惹的禍。實際上,問題是出在高新技術的發展后繼乏力上。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就會使今天世界所盛行的以人文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面臨巨大挑戰。
因此在金融危機之后,奧巴馬高調宣稱要重返實體經濟。實際上奧巴馬要重返的是新的高科技經濟,他絕不會是熱衷于做襯衣,也不會再大煉鋼鐵。而要發展高科技,就要聚集財富,就要砸錢。眼下,由于世界崛起了一批新興經濟體,對于美國而言,財富和人力資源的聚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困難了。怎么打破這個僵局?怎么讓美國繼續充當人文技術經濟的旗手?如果我們憑借歷史的經驗站在美國的立場上考慮這個問題,那么要認識當前烏克蘭危機的實質就容易得多了。
美國巴不得歐洲卷入把烏克蘭危機搞大
美國的崛起,沒有世界大戰給它的機遇,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世界財富和優秀人才因躲避戰亂競相流入美國,像愛因斯坦這樣的一大批科學家最終在美國落戶生根。美國總標榜自己是一個有夢想的國家,客觀地說,今天的美國夢是建立在抓住了別人夢魘所帶來的機會之上的。
如果歷史可以重復,這樣的美國夢就可以再復制,這未必不是今天有些人欲迎還拒的事。眼下美元資本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重新確定世界性財富標志的地位。當美元是世界的財富標志時,資金才會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世界一流人才才會源源不斷地涌向美國去淘金,而只有這樣美國才能再次奪得高科技的制高點。人文的技術經濟和物本的資源經濟的大博弈仍然是僵持著。對于希望改變現狀的人而言,打破這個僵局或許還有另一個辦法,那就是鋌而走險,重新復制一次“世界大戰”,而今天烏克蘭正是火藥桶的引爆點。
如果北約和俄羅斯打起來,一舉把俄羅斯這頭犟熊的腦袋摁下,那么人文技術經濟的主導地位就鞏固了,美國就有時間重振旗鼓再次號令世界,這也算是最佳結果。如果北約與俄羅斯一下子難分勝負,戰火在歐洲再次燃燒起來,必然和上一次大戰一樣,資金和人才仍然會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美國要聚集全世界力量再次奪取科技發展制高點就很容易了。所以,烏克蘭打起來,把歐洲都卷進去,只要戰火不燃燒到美國本土,無論結果怎么樣對美國而言都是勝算。難怪美國朝野一片喊打,還迫不及待地要提供重武器給烏克蘭,他們巴不得烏克蘭快打、大打、全面打。
但是,美國也太低估歐洲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了。歐盟兩個當家法、德兩國第一時間站出來斡旋,普京需要面子,他們把面子給夠,把一觸即發的戰火叫停了。毫無疑問,對美國人的居心,歐洲有智慧的政治家是了如指掌的。然而,這并非就是結局,僵持下去,或許俄羅斯還是面子上掛不住。在今天的世界上,這個扣是死的還是活的?能否解得開?無疑成了擺在全世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技術經濟國家在剝削資源經濟國家
實質上,今天的國際斗爭,表現為一些掌握技術經濟的國家,壓迫和剝削著那些只開展資源經濟的國家。無論是以技術經濟為主體的國家還是以資源經濟為主體的國家,都有著與生俱來、天然的組織和動員能力。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爆發大規模戰爭,和平被破壞的危險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
今天,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被扭曲成只能是人文技術經濟一個模式處于主導和統治地位,物本資源經濟絲毫沒有其應有的地位。實際上人類社會的經濟本應平等地以物本資源經濟與人文技術經濟相互疊加合作為基礎來發展。物本資源經濟和人文技術經濟并不存在誰更高貴的問題。由于兩者既有互為依存的一面,又有能夠各自獨立發展的一面,所以不應該任由其中一方出現投機性的活動。今天我們不難發現,物本資源經濟和人文技術經濟,在世界上出現了按區域分割的現象。一些技術發達國家,明明自己的國家內還有一些資源,但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居然采取限制開采的政策,主要的資源都來自于掠奪技術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而那些缺乏技術的發展中國家都被誘導大量開采自然資源。這樣的破壞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局面,技術經濟國家的貪婪和自私當為禍首,發展中國家少數人的短視和愚昧也難辭其咎。
世界的失衡正是因為那些掌握技術經濟的國家單方面控制了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只是助力于技術經濟發展,而對資源經濟卻產生了嚴重的抑制作用。這使得本來可以很簡單的世界經濟變得異常復雜,使得世界經濟進入了技術經濟越提升,資源經濟與技術經濟的落差越大的怪圈,從而使世界經濟嚴重失衡。世界經濟的失衡,導致了整個世界的失衡,而其斷裂點正是技術經濟和資源經濟的容介態受到嚴重破壞之點。
技術經濟國家不會停止這種讓世界失衡的步伐,改變它的唯一辦法就是全世界資源經濟國家聯合起來。今天我們強調物本的資源經濟VS人文的技術經濟,是為了防止技術經濟像脫韁的野馬不可駕馭,結果很可能把全世界推向更可怕的對抗之中。實際上人文的技術經濟已經形成極端性的壟斷態勢,提升資源經濟完全是為了打破不合理的壟斷,實現合理的均衡。世界到了該撥亂反正的時候了,正確的選擇是物本資源經濟和人文技術經濟在二元容介態中實現最佳的境界!▲(作者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