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之后,路透社發布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寫作風格令:本社記者們不能在報道中直接用恐怖襲擊這樣的字眼,除非“恐怖襲擊”是被加上了引號的。“我們都曉得,一些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對另一些人來說,就是為他們而戰的自由斗士。所以路透社秉持以下原則:我們不用‘恐怖主義者’一詞。”環球新聞編輯斯蒂芬·朱克斯如此解釋道。(盡管朱克斯離開路透社已經很久了,他的“引號”原則還是留了下來。本周初路透社的一篇通訊中,就把以色列的移民問題修飾為“猶太人去往‘猶太國’”)。
朱克斯的聲明引發了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他概念里的“另一些人”究竟是誰?而到底是在何種樣的墮落和愚蠢中,一個人會把恐怖襲擊說成是“自由斗士”的行為?
去年奧巴馬政府和塔利班達成了一項協議——就是那個在2001年還控制著阿富汗,并為基地組織提供庇護的塔利班——雙方同意進行戰俘交換。五個被關在關塔那摩監獄的塔利班成員被釋,用以交換一個叫鮑爾·伯格達爾的美國陸軍中士,他當年是在自家營地上神秘失蹤的。本周相關報道出爐——“一派胡言,”軍方官員在《星條旗報》(觀察者網注:美國軍隊的官方報紙)上如此反駁——伯格達爾將以逃兵罪被起訴。有關官員聲稱目前正對此進行調查。
與此同時,CNN在報道中稱美國軍界與情報界的“許多官員”告訴他們,有證據顯示,被釋的五名塔利班成員中,一人“正試圖離開他目前所在的國家卡塔爾,重新參加武裝行動。他試圖與阿富汗的疑似塔利班分子取得聯系”:
在當前法律下,此人的舉動被定義為“疑似”重歸恐怖主義活動或武裝叛亂。但許多官員都稱如今政府內部正在辯論,因為從得到的情報看來,“疑似”罪名也許遠遠不夠用了。一些情報人員相信,有足夠的證據“確認”此人已重操舊業。
所有人都預料得到這個結局——除了總統奧巴馬,CNN翻出了他當時說的話:“如果這會損害美國國家安全,我根本就不會去做。”
對白宮而言,本周并不好過。在有線新聞網發布那篇報道的前一天,美國廣播公司的喬納森·卡爾就美國政府反對約旦與伊斯蘭國交換人質一事責問白宮副發言人埃里克·舒爾茨:“約旦政府計劃要做的和美國政府之前做的有什么不同?——美國為了換回伯格達爾,把囚在關塔那摩的5個塔利班分子還給了塔利班,一個眾人皆知的恐怖組織。”
好問題!這自然就引發了一連串閃爍其詞的答案:
舒爾茨:交換戰俘是一種傳統的終止沖突的互動。阿富汗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們認為交換戰俘是件理所應當的事情。總統莊嚴承諾不把任何人落在那里。他正是依循這一原則行事的。
卡爾:那蘇丹人所依循的難道不是同一個原則?我的意思是,塔利班仍然在搞恐怖襲擊,你不能說戰爭已經真正結束了。
舒爾茨:嗯,我想指出,塔利班是一個武裝的叛亂組織;而伊斯蘭國是一個恐怖組織。所以我們并沒有對恐怖組織讓步。
卡爾:你不認為塔利班是恐怖組織?
舒爾茨:我不認為塔利班——(他在此處頓了一下)塔利班是一個武裝的叛亂組織。因為阿富汗戰爭已經接近了尾聲,所以我們才做出了交換戰俘這一安排。
我們的觀點是,當總統作為統帥,把美國公民送上戰場時,他說過不想把任何人丟在那里。而如今的這一行動正是他當初諾言的兌現。
“塔利班的一個發言人聲稱對周四發生在喀布爾一個軍用機場上的槍擊案負責。這一槍擊案導致三個美國承包商死亡。”《每日電訊》的報道員查克·羅斯寫道,“槍擊案發生時,白宮正拒絕把塔利班叫做恐怖組織,他們轉而采用‘武裝的叛亂組織’這一較為溫和的說法。”
羅斯提到在昨天的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卡爾就政府的反復無常追問舒爾茨的上司,喬西·歐內斯特:
卡爾:我只是想確認一下。昨天——副發言人稱美國政府和白宮不認為塔利班是恐怖組織。我很好奇,因為在財政部特別指定的恐怖組織名單上,塔利班的名字明明白白列在上面。那政府到底承不承認塔利班是恐怖組織?
歐內斯特:喬恩(觀察者網注:喬納森昵稱),塔利班之所以被列在——(他在此處頓了一下)你所描述的那張單子上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他們確實使用了一些類似恐怖主義的策略。他們也的確以恐怖襲擊的手段來達成目的。而用你剛才所說的那種方式把他們列出來,確實能讓美國對那個組織的領導人進行某些經濟制裁,這有利于我們持續進行的反塔利班之戰。但是,喬恩,在塔利班和基地組織之間,必須畫上一條清晰的界限。塔利班的確使用恐怖戰術,但這些戰術主要是用在阿富汗的。
在《政治和英語》一文中,奧威爾寫道:“政治語言……被創造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謊言聽來變得真實,使謀殺看來顯得可敬,給空氣罩上一層堅實的外套。”說得有理,只是頭腦正常的政客,是不會試圖為其對手犯下的謀殺辯護,讓它聽起來顯得可敬的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