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環球時報》2015年1月24日號,發表時有刪改)
90高齡的沙特老國王阿卜杜拉去世,國際市場油價一時攀升。其實,這只不過是市場在事發當時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改變不了油價低落、甚至進一步下跌的大勢。為什么?因為新王薩爾曼和新王儲穆克林此前已經作出安排,阿卜杜拉去世并不意味著沙特政局會發生混亂,也不意味著沙特奉行的政策會發生變化。由于新國王和新王儲都也已經高齡,即使他們想對沙特的既定政策動大手術,可能也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既然如此,由世界經濟、石油供求基本面和主要經濟大國經濟政策所決定的油價下行趨勢又如何會發生逆轉?
進一步地,我們可以判斷,盡管沙特王室家族龐大,繼承者候選人隊伍極端老化,國內什葉派聚居的產油區醞釀著廣泛、強烈的社會不滿,……所有這些事實都潛藏著政治波折的風險,但美國不會坐視沙特局勢失控。而且,即使該國發生重大政治波折,在當下市場環境中,這種通常被視為“地緣政治性風險”的因素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實際影響也會是壓低油價,而不是抬升。為什么?因為政治動蕩、戰亂是通過破壞無法迅速彌補的既有產能而抬高油價的,但倘若沙特國內的政治不安定因素爆發,對某些油田的生產設施造成損害,由于沙特擁有巨大的閑置產能,占世界閑置產能的80%之多,屆時只需要將閑置產能投產,就能馬上輕易地彌補受損設施暫時減少的產能。而且,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為了報答國內和外部支持者,掌握沙特石油生產權力的勢力需要更多的現金收入,因此會不惜冒壓低價格之險也要增產,以求增加賣油的現金收入。
今年沙特預算出現了多年來首次出現的赤字,而且這份預算是在假定油價80美元的基礎上制定的,實際情況是當前油價只有40多美元,全年平均油價多半遠遠低于沙特2015年預算中80美元的假定,財政決算赤字肯定會比預算大很多。這樣的預算充分表明在沙特“花錢買穩定”思路下福利已經何等僵硬,以至于在油價暴跌、國家收入銳減之時仍然不能大刀闊斧減少福利支出,寧可承受巨大財政赤字。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如果出現政治嚴重動蕩,“花錢買忠誠”、“花錢買支持”的開支能少嗎?屆時沙特會減產嗎?
在更大背景上考察,我們需要轉換認為地緣政治性風險一定會抬高油價的固定思維,認識到地緣政治風險抬高油價的效果并非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成立。只有在市場供不應求、且政治動蕩破壞石油產能的情況下,地緣政治性風險才會抬高油價;但當前世界石油市場特點是每日供過于求數百萬桶之多,且存在巨大閑置產能,政治動蕩中對立雙方也沒有意愿破壞石油產能,而是盡可能保護石油產能,而且近幾年世界市場油價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炒作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壟斷抬價;在這種情況下,地緣政治性風險不會減少產能,反而會促使石油產量的決策者們競相增產,打破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壟斷,從而促使油價下行。因為這些阿拉伯產油國石油產區一旦分割落入不同武裝、不同政治勢力的實際控制之下,一個產油國變成事實上的多個產油“國”,競爭心態和你死我活的戰爭壓力將驅使他們競相增加石油出口和生產,而不是遵循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配額。
在實踐中,我們已經目睹了去年6月以來中東“地緣政治性風險”急劇上升與油價暴跌同時發生,就是因為這種地緣政治性風險帶來的變局不僅沒有減少原油生產和出口,反而穩定、增加了原油生產和出口。由于伊斯蘭國武裝及其“哈里發帝國”異軍突起,伊斯蘭國自己掌握了一批油田,伊拉克北部最大的基爾庫克油田也落入庫爾德自治政權之手,昔日的一個伊拉克產油國事實上變成了3個產油“國”。成員數量增加本來就會加劇壟斷組織內部的不穩定,激勵更多的成員突破壟斷組織配額限制而增產;而且無論是伊斯蘭國,還是庫爾德自治區政府,他們增加本地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動機都比巴格達政權要強烈得多,而且很快就著手落實,結果是巴格達政府與庫爾德區政府簽約大大提高了石油生產配額,在協議之外生產和走私出口的原油更難計算,而且這批原油往往以市價一半乃至1/3的價格拋售。如果在中東政治變局中類似情況發生到更多產油國,原油生產和出口可能減少嗎?油價會上漲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