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尼日利亞恐怖組織“博科圣地”,近日在該國北部的巴加地區發動襲擊。有官員稱2000多人死亡,也有人說是數百人。可此事在國際媒體上引起的關注度,遠不及17人死亡的法國恐襲。英國《獨立報》稱,尼日利亞發生的屠殺被人遺忘了...
另據中新社約翰內斯堡1月12日電綜合報道,1月12日,尼日利亞伊斯蘭極端武裝組織“博科圣地”繼續控制巴加。“博科圣地”于1月3日在尼日利亞北部的博爾諾州發起攻勢,燒毀了至少16個城鎮和村莊,并任意開槍射擊,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大批民眾被迫背井離鄉。尼日利亞軍方透露,這是“博科圣地”叛亂6年來發動的“最致命的”一次攻擊。有媒體報道稱,一周來已有2000多人命喪“博科圣地”的槍下。還有媒體稱“博科圣地”占領巴加市后“屠城”,不過此消息目前尚未獲得獨立機構的證實。
據當地民眾透露,12日凌晨,巴加市仍在“博科圣地”武裝分子的手中。這些武裝分子在一些戰略要地建立的兵營。“到處都是尸體,全城都彌漫著腐尸的氣味。”一位目擊者稱。
尼日利亞軍方正計劃發起反擊,不過目前遲遲沒有行動。尼日利亞有關人士呼吁,國際社會應該像支持法國那樣,支持尼日利亞反擊伊斯蘭極端武裝分子的戰斗。
針對尼日利亞北方日益惡劣的治安形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1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這些“恐怖分子”殺害平民的行徑。在聲明中,潘基文對于殺害大量平民表示震驚。他表示將利用一切辦法和資源,隨時準備向尼日利亞政府以及其他受影響的國家提供支助,以結束暴力,減少平民所遭受的痛苦。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萊克11日就尼日利亞北部地區針對兒童的暴力不斷升級發表聲明指出,兩千名無辜兒童、婦女和老年人據報道在巴加遭到殺害,一名小女孩將炸彈綁在胸上在邁杜古里踏上死亡之路,這些出現畫面應該喚醒世界的良知。聲明指出,言語表達不了人們的憤怒以及持續遭受暴力的民眾的痛苦,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應該采取有效行動,制止暴力。
“博科圣地”于2002年在尼日利亞東北部成立,以反對西方文化和教育為宗旨,并主張推行嚴格的伊斯蘭教法。自2009年起在尼北部頻繁發動襲擊。據尼日利亞軍方統計,6年來“博科圣地”制造的沖突與襲擊已至少造成13000人喪生,另外有數十萬人淪為難民。
附文:西方種下博科圣地惡果?
來源:法制文萃報(2014年6月第2028期)作者:穆文熙
“5月22日,聯合國將尼日利亞‘博科圣地’列入黑名單,實施制裁”,法新社說。一個多月來,這個“面貌仍然不太為國際所熟知”的伊斯蘭極端恐怖組織頻頻以驚世駭俗行為刺激著全球神經,引發共憤。但美國智庫認為,博科圣地既是尼日利亞“國家機器失靈、社會掠奪成性”的后遺癥,更是西方殖民種下惡果的現代性爆發。
博科圣地的“頭目”阿布巴卡爾·謝考坐在中間
法國召集前殖民地對付博科圣地
“對于尼日利亞北部一個農村寄宿學校的女孩子來說,一個月前發生的事情仍然猶如噩夢”,美國《華盛頓郵報》說。僥幸逃脫綁架的女孩子們講述了發生在4月14日晚上的恐怖經歷,女學生們在睡夢中被突然綁架,之后被扔進大批卡車和摩托車中運走,整整223名女生一夜間人間蒸發。
當全世界焦急尋找線索時,一段視頻在5月5日被傳到網上。視頻中,博科圣地的頭目———阿布巴卡爾·謝考宣布“要在市場上出售這些女孩”,并揚言要把綁架目標擴大到女孩和學校之外。有未經證實的報道稱,被綁女生被以12美元的價格賤賣給武裝分子當“壓寨夫人”。5月12日,“博科圣地”又發布了一段最新視頻。畫面上,被綁架的女孩們穿著伊斯蘭長袍吟誦《古蘭經》。這些女孩大多數是基督教徒,如今博科圣地卻稱她們已全部皈依了伊斯蘭教。
就在博科圣地承認“是我干的”當晚,尼日利亞東北部城鎮遭遇襲擊,武裝分子對一個集市里的人群射擊,約300人死亡。5月16日晚,靠近喀麥隆博科圣地據點的一家中國公司遭襲,1人受傷,10人失聯。5月20日晚,博科圣地再次洗劫兩個村鎮,一伙武裝人員入室劫掠財物,射殺四處逃散的平民。如果算上3月14日襲擊政府軍營地殺死的212人,博科圣地正在“瘋狂成為比‘基地’組織更恐怖的極端組織”。
“自2009年以來,我們經歷了博科圣地的許多攻擊和殺戮,現在已發展成針對國家穩定與統一的一場全面戰爭。”5月16日,在巴黎的西非峰會上,尼日利亞總統喬納森這樣說。在這場由法國組織的會上,一直不信任法國的英國前殖民地———尼日利亞與法國前殖民地———尼日爾、乍得、喀麥隆、貝寧四國決定擱置陳年猜忌,宣布對博科圣地作戰。
極端恐怖主義組織的前世今生
人們只是模糊知道,博科圣地的組織2002年就已經成立。“博科圣地”是當地的豪薩語縮寫,意思是“西方教育是罪惡”,該組織的正式名稱是“伊斯蘭教傳統的追溯者和圣戰者的聯盟”。
該組織最初的宗旨是反對在穆斯林中推行“西方教育”。創始人優素福認為,尼日利亞北部說豪薩語、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的豪薩-富拉尼等民族,一貫恪守伊斯蘭教的清規戒律,歷史上建立過強盛的“豪薩七邦”。之所以境遇每況愈下,正是因為“西方教育蠱惑人心”。唯一的出路是回歸《古蘭經》指引的方向。
但即便以原教旨主義的標準去衡量,優素福都是個不折不扣的狂熱分子。他的年齡并不大(1970年出生,創建博科圣地時年僅32歲),曾在大學伊斯蘭神學研究系學習。最初,他是穆斯林兄弟會尼日利亞分會骨干之一,善于煽動人心。本世紀初,尼日利亞穆兄會因內訌瓦解。他趁勢而起,組建了“博科圣地”。
優素福及其追隨者反對“西方教育”,甚至是一切現代文明社會的活動方式。2009年初,英國廣播公司(BBC)對優素福進行了一次專訪。這位“宗教領袖”語出驚人:地球不應該是圓的,雨水也不該是因為太陽蒸發后冷凝所形成,達爾文進化論更是不折不扣的謬論。其理由是“《古蘭經》里說的和這些都不一樣”。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帶頭反對西方教育的極端領袖,幾乎無一不是西方教育的成果。博科圣地最初的骨干,幾乎是清一色的大學生,能說流利的英語。有人曾目睹優素福坐著奔馳汽車呼嘯而過。而他和他的4個妻子、12個兒女也從不拒絕現代奢侈品———盡管按照他自己的教義,這些都是萬萬不該存在、連想也不能去想的。
博科圣地的許多信條更帶有爭奪“正統”和清真寺、教法解釋主導權的意味。因此,他們和尼日利亞北部傳統的穆斯林宗教團體經常發生沖突。2009年7月,優素福突然發難,發動數以千計的信徒,同時襲擊多處警察局和政府辦公機關。7月28日,聯邦軍隊大舉出動。短短4天時間,死亡人數近千,5萬多人流離失所。優素福見大勢已去,男扮女裝,躲入某個岳父(他有至少4個岳父)的羊圈,結果被出賣給警方,被捕后很快離奇死亡。
然而,當謝考擔任頭目后,博科圣地開始變得更加極端,與“基地”組織聯合并迅速蔓延至尼日利亞周邊的尼日爾、喀麥隆、乍得等國。與優素福倡導攻擊警察局等武裝地點、公開活動、正面對抗不同,謝考強調“基地”式地下活動,以綁票賺取經費。
西方殖民主義種下惡果
尼日利亞擁有1.7億人口,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國,第一石油生產大國。這個國家本應從經濟增長中獲得更多幸福和安寧,但其發展的路徑卻從上世紀80年代的石油繁榮開始一直“跌落”。如此多的財富卻得到如此少的回報,為什么?
美國智庫分析稱,尼日利亞的石油資源集中在東南部主要信奉基督教的尼日爾河三角洲地區,而東北部是傳統穆斯林地區,土地貧瘠荒漠化嚴重,人口眾多,失業率高,與南部相比生活水平差距大,滋生了同情恐怖分子的土壤。來自該地區的尼日利亞國民議會議員告訴“德國廣播電臺”說,博科圣地組織95%以上的年輕人來自于北部地區。
尼日利亞的問題出在“對國家資源的系統性濫用”。美智庫表示,尼日利亞政府利用巨量石油財富,能召集高級國際會議,但卻不能保證民眾最基本的安全需要,也無法提供足夠的水電、醫療服務及交通設施。為觀看關于他們女兒的錄像,許多被綁架女孩的父母不得不被政府從家里接到所在地的州的首府城市,因為他們家里沒有電。大多數尼日利亞人都生活在沒有電的地方,坐擁豐富天然氣資源的尼日利亞政府卻不得不考慮從剛果民主共和國進口電。
“掠奪成性已成為社會體系的一部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網文章表示,政府官員們“一級壓一級地貪污受賄”。幾乎每一次與其他人的見面都涉及到“要錢”,見幼兒園老師、見醫生都是如此。許多尼日利亞人起碼第一眼或者部分認為,博科圣地“是對這一極端腐敗的回應”。
起初,博科圣地主要攻擊警察局,因為尼日利亞人痛恨警察。警察會隨意搜查、抓人和動刑,以“保釋”的方式勒索錢財。石油財富在公共采購賄賂中流失。“任何合同都是兩份:真合同的條款只有一兩個人知道,假的‘正式’合同根本沒用”,尼日利亞國防部一名IT工程師表示。“一項工程的開支常常是實際開支的5到10倍”。這甚至影響到國防開支,限制了部隊的行動能力。
為得到一個報酬豐厚的公務員職位,申請者需要有文憑。但教育系統本身也相當腐敗,但花錢相當值得。許多尼日利亞人不認為學校是增長見識和獲得技能的地方,而是一個通向腐敗和虐待的地方。
不過,布魯金斯學會文章認為,這一教育系統的腐敗以及其提供不公平“優勢”的功能,都來自于英國的殖民主義。從1914年法屬尼日利亞北部與南部的殖民地(英屬殖民地)合并形成今天的尼日利亞至今,殖民者在掠奪財富之后,留下了缺乏治理的爛攤子。100多年來,尼日利亞更像一個地理空間,而不是民族國家。隨著人口及經濟規模的擴大,該國的國家能力卻在萎縮。在這種形勢下,伊斯蘭極端武裝分子根本不可能受到遏制。該文章稱,在西方報道“讓女孩們回家”時,還應該注意尼日利亞的另一個需求:“給我們建一個國家”。如果僅僅關注提供情報這種細枝末節,悲劇仍將繼續。
(本文綜合自微博,中新網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