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緊縮政策使得歐洲部分民眾怨聲載道,上街表達不滿只是緊縮政策的負面效應之一
2015年新年伊始,英國首相卡梅倫希望“提前英國退歐公投”的表態,加重了外界對于2015年將是歐洲不安之年的預期。
經濟復蘇乏力、反移民情緒高漲以及烏克蘭局勢等問題將持續發酵,并引發歐元區核心國家政治光譜變化,這一始于5年前的動蕩,其危害恐將持續至2017年大選年,方能見分曉。
卡梅倫大打退歐博弈牌
在歐洲,有一種觀點認為,各國在歐債危機中所實施的緊縮政策,帶來的危害抵消了應有的成果。歐債危機后,歐盟內實施“德式緊縮政策”。這不僅代表了“金主”德國的強勢,也體現了歐盟委員會對于經濟危機根源的看法。
然而在擠破經濟泡沫的同時,整個歐元區的社會成本日漸沉重:在以德國為代表的北部國家中,一系列紓困計劃和援助項目令民眾不滿,認為不應為他國的經濟錯誤埋單;在西南歐國家中,緊縮政策并未讓寅吃卯糧的民眾幡然悔悟,反而造成極左翼勢力上臺。這股泛歐洲化的民怨沸騰一并帶動歐洲懷疑論者再次崛起,促使極左翼與極右翼勢力迅速在歐洲政治舞臺上洗牌,其危害將在2017年集中顯現:在2017年,法國將舉行總統大選,德國將舉行普選,英國則將就歐盟是否退歐舉行公投。
目前,英國的政治形勢正在加速惡化。新年伊始,英國議會選舉的選戰正式打響。為應對反歐的英國獨立黨,并防止其分票的可能,首相卡梅倫在1月4日接受BBC采訪時的姿態又向前邁了一步,表示如果英國提前推出歐盟公投,那么他會很高興,這一公投應是“越快越好”。
在歐盟問題上,卡梅倫正在玩一個經典的“雙重賽局”游戲,一方面挾國內輿論令歐盟做出新一輪妥協,另一方面利用歐盟的強硬回復來測試民意。然而風險是令歐委會以及歐盟各領導人喪失對英國以及卡梅倫本人的信心:英國將再次被排擠出歐洲政治的核心圈,雖然這在二戰后歐盟成立的過程中,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1月7日,卡梅倫將在倫敦同來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討論其將在歐盟提出的改革計劃,其中包括限制歐盟在英移民獲得福利支出的途徑等。不過,默克爾對于這種違反歐盟條約的計劃持堅決的反對態度。
英國政治動蕩令英國商界感到憂慮。最新的民調顯示,在2015年,令英國企業擔憂的是國內政治亂象升級以及地緣政治沖突,其中,德勤對于英國各大型企業CFO的季度調查顯示,多黨聯合執政的前景最令企業擔憂。德勤首席經濟學家斯圖爾特(Ian Stewart)表示:“新黨實力上升,老黨派實力下降,令人對于政治不穩定性所產生的風險,和潛在的更極端的政策改革感到憂心忡忡。”
5月7日,英國將進行議會選舉,6月將舉行歐盟峰會。如卡梅倫還是英國首相的話,他將對于英國到底要不要留在歐盟做出明確回答。
緊縮政策負面效果凸顯
在5日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歐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所有國家都要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實現歐元區復蘇,他夸獎了德國早期實施的2010議程。德拉吉表示,改革后的德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明顯更加穩定,經濟發展強勁,回想以前,德國南部曾是農田,當下卻是新技術的核心區域。
諷刺的是,當年為推行2010議程,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犧牲了他的政治前途,被不滿的德國選民“趕”下臺。
雖然德國的改革尚未成功,緊縮政策的負面效果卻已在歐洲凸顯,極左翼與極右翼政黨都匯集在“反歐盟”的主題下,在法國、意大利、英國、荷蘭、希臘、奧地利、丹麥、西班牙以及芬蘭都迅速取得了勝利,而德拉吉所代表的歐洲精英階層的聲音正在被沮喪的大眾所淹沒。要看到的是,雖然法國民眾尚未做好迎接極右翼政黨執政的準備,然而以目前的民調來看,在法國大選第二輪,國民陣線(FN)領導人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的選擇將決定2017年誰將入主愛麗舍宮。
經濟增長穩定的德國面臨另一個難題:每年夏天蜂擁而至的難民和移民。近些年來,德國在接收難民和申請避難者的數量方面為歐洲之最。根據德國政府預計,德國在2014年預計接收了20萬難民和避難者,在2013年,這一數字約為12萬。
源源不斷涌來的難民為德國帶來的是財政負擔:在向其提供免費衣食住以及醫療保險之外,難民還可以每月領到100歐元左右的生活費,以巴伐利亞州為例,其將在未來兩年在此方面花10億歐元,這難免令不少拿著微薄養老金的德國民眾憤怒。在此情形下,德國出現了一些新的極右翼力量,攪動德國政壇,并將挾持2017年的德國大選。
盡管歐元區麻煩不斷,對于中東歐國家甚至邊緣國家,歐元的吸引力還是巨大的。1月1日,立陶宛正式加盟歐元區,其經濟規模雖小,GDP規模在349.5億歐元左右,僅僅是波蘭的1/10,然而其發展速度迅速,自2000年來經濟增長翻了一番。在歐盟常年進行的“向心力”問題調查方面,盡管歐債危機重重,可以看到諸如波蘭等中東歐和邊緣國家對于歐元區國家的“身份認同”要大大高于歐盟核心國,這大概就是對于“歐元區圍城”心態最精準的數據描述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