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變局之五:最后的交易:文明與靈魂對話(1))
一、美國掌控游戲規則的黑匣子:來源、背景與物理機能
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形成以來,科學物理就已經代表了一定罐子物理環境下的人類活動。社會行為亦在這種規則下解釋其科學性,而社會治理就通過其約束框架內所給定的條件,遵守這個游戲規則運行,最終將整個世界關在了黑匣子中。
事實上,在這個黑匣子范圍內發生了經濟戰爭及國家博弈,至今為止,全球各國并無解決之側。不管是出于政治利益、經濟利益還是霸權主義,是福祉、災難,還是偉大的創造,世界經濟已經屢次被拉入危機中。
我們需要弄清的不僅是美國金融杠杠如何發生作用與作用形式,更要弄清楚美國金融權力所構建的黑匣子需要擁有怎樣的游戲規則,特別是這種游戲規則形成的思想來源。所有的事物背后都有文化思潮的痕跡。未來世界經濟的走向如何? 總之,決定該問題的是兩個疑問:美國到底需要什么?世界經濟發展的模式與規則應該如何變革?
美元、石油與資源的壟斷是美國居于霸權的三個核心。但是,如果比較三者關系,那么,美元居于杠桿地位,沒錯,它是美國制定游戲規則的制度框架的前提;而石油與資源則為美國控制與攫取的目標。工業化階段的石油與資源是工業化經濟發展的血液與基礎,當然沒錯的。但是,有一個疑問,在美國的三次產業占GDP構成比重依次為:0.7%、16.8%和82.5%。第三產業高居82.5%的比重,而第二產業不足20%。為何美國一再撬動金融與資本杠桿控制全球的石油與資源?
二、全球權利與陰謀在黑匣子中演繹:美國政府職能的演變,一個“永不褪色”的內容
1、美國的全球財富:杠桿職能的背景,
第一,美國政府權利結構與職能:緣何印鈔與壟斷
如果說能有一個問題可能存在于不少人心中不吐不暢的話,這個問題可能是:美國政府開動印鈔機的印發的鈔票具有真是購買力,如果僅僅從自1948年“哈瓦那”憲章以來印制的美元統計,應該可以買下全世界所有的資源與財富。為何美國經濟一直享有巨大的財政赤字巨大,據統計:2013年美國財政赤字6800億,為近5年中首次低于1萬億美元。在美國近二十年來的經濟增長情況看,多少情況下處于2-3%左右低速增長與不振的凋敝中,同時超過社會可接受的失業率一直成為美國政府的執政目標?
有的學者曾做過成本預算:美元成為美國的的一項主要出口產品,美國政府印刷l美元鈔票的成本僅為4美分。美國人在購買進口商品時,貨幣就離開了美國,而美元一旦流動到國外并停留在那里,則對美國的資源、商品和勞務不再有任何求償權。就這樣,在石油與美元的交易中,美國人可以從每1美元身上賺取96美分的好處。正如美國一位前外交官所言,“從此之
后,美國財政部就可以通過印刷鈔票來購買石油,這是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的特權”。
不僅如此美國通過輸出美元這一虛擬符號來換取石油這一真實資源的注入國民經濟,而世界其他國家則用資源商品與服務從美國換取美元符號。特別是歐佩克石油輸出過組織從美國換取大量美元符號后,會將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的方式變成美國的股票、國債等金融資產。2005年以后這些國家的主權基金逐漸投資于美國商業銀行與實業。不過,隨之美國以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為名,拒絕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積累的主權基金收購美國本土的實體資產。
當零成本的美元符號流回美國用于購買美國實體資產時,美國拒絕了!這是怎么樣的黑匣子規則,又是多大的杠桿?但是美元卻控制了全世界的石油及諸多資源性大宗商品的訂價與結算。但是,自由市場理念的美國,不允許你花在美國買下美國本土。
2、黑匣子下的權力與杠桿:弗里德曼理論失靈語風險杠桿形成及其危害
美國政府以美元的印鈔職能位居了世界經濟規則制定的頂端。美國所印制的鈔票與其他國家中央銀行不同,它代表了龐大的購買力,亦就是財富。它在大工業經濟階段由美國設計的黑匣子中發揮作用。而自人類工業階段自16-7世紀以來,三大自然科學發現的定律獲得了解釋與規范社會經濟活動的科學性,所以,經濟社會的游戲規則被一同寫入“工業認識論哲學原則”中來。
所以,在一種權利職能被制度化安排以后,美元代表的是實實在在的財富,這就是一種游戲規則!正是因為如此,美元不管是因超發貶值,還是緊縮的升值,它與各國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性質截然不同。因為,在各國央銀行在繼續履行貨幣自然選擇基礎上“黃金本位定律”規則下發行貨幣時,各國央行的貨幣僅代表財富的計價與交易媒介。而美元則表示一種實實在在的購買力,同時,美元的印發可以購買各國交換資源。
第一,從美元的規模看風險:傳統貨幣意義的延伸與范圍的擴展
當前,美國商業銀行的美元資產到底有多大呢?而游離于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監控之外的美元規模有多大規模?。。
2012年統計,從美聯儲公開的表內數據看,美元資產與負債總額約為70萬億左右。有資料顯示,美聯儲最后一次公開美元M3總量約為1030000億美元。
那么,2014年這個規模達到多大呢?按照2014年10月19日的數據顯示如下表: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8/current/#fn1#tc_qz_original=622002641
由于金融創新,造成美國各類M1、M2、M3、M4成倍范圍的擴大。而貨幣的定義亦越來越廣,計量亦越來越復雜。以至于美聯儲亦不的不同時對比四個M指標加以評價。
據統計,目前美元有三分之二流通于美國境外,歐盟、金磚五國,日本及世界新興經濟體,不僅擁有世界以美元計價巨大的貿易規模,同時諸多國家擁有巨額的美元儲備。而美元在一些轉型經濟體,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以及一些落后國家,卻成為一種最受歡迎的稀缺資源,面臨緊缺。這種情況下,世界資本市場引發的金融風險。。。時刻形成。。。一種猶如面對決堤般的風險陰霾的籠罩中。
全球與區域一體化及與互聯網貿易金融等的大發展,使得現代交易手段再次被無限放大。雖然帶來了交易成本的減少,但是,資本國際間轉移的速度規模所帶來的災害、危機與風險,使得參與這種游戲規則的新興市場化的貿易國、資源國及轉型經濟體等等來說,禍兮福兮?但是,對于規則制定者,美國卻將黑匣子內的規則延伸到全球,游戲游刃其中了。
第二,資金權利:封閉在黑匣子里的運作——金字塔頂端的職能性權利
1)美國政府職能與閉鎖的黑匣子的運作:金字塔頂端的職能性權利
美元的杠桿作用不僅撬動了全球的資本市場,同時亦是撬動全球資源的杠桿。其能夠發揮這種作用,來自于風避于黑匣子里的職能與權利。而這個職能與權利卻處于金字塔的頂端。它的目的攪動了
美國金融霸權的背后有兩大資本集團,一個是共和黨,一個是民主黨。兩個黨派分別執掌美國政治與政府,分別擁有各自的產業背景并代表了不同產業資本權利。在美國共和黨背后的資本主要集中在于:軍工﹑石油﹑制造等“傳統商業”的支撐;而民主黨的背后主要集中于:金融、電信、傳媒等“新興商業”的支撐。近兩年,西方學者提出了“讓金融民主化”的主張,但是,使壟斷金融資本行使“民主”的權利,本質上是不可能的。
在美國,僅僅是數萬甚至是數千富有的人及代理人被賦予了運作與管理資本體系的職能,而且這個職能在美國建國初期的理念遵循以工商業為基礎的的獨立中介職能。美聯儲(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最初是根據1913年12月威爾遜總統簽署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聯邦儲備法》,建立的,成為美國金融業中央銀行。根據法案:美聯儲自成立之日起,努力維持其政策的獨立性,不受黨派政治的影響。
2)貨幣自然選擇規則破除與弗里德曼理論失靈:美國風險杠桿的形成及其危害
資本在東西方人性行為觀念中,代表著人性善惡本源中具有原始性的驅動要素。金融資本運行體系一旦失去制衡,打破了自然演進中自然選擇上的制衡,那么,社會經濟發展將偏離其發展的正確軌跡。而由美元資本杠桿啟動下,不可置疑的是,石油與各類資源亦會發生極度傾覆。這樣的經濟生態體系必然會在極度傾斜下走向毀滅。社會治理與發展觀念具有歷史演進的延續性與自然社會的內在關聯性。如果這個規則被打破,那么則會遁入一個閉鎖的黑匣子中發揮作用。
它代表宇宙萬物依存下的制衡規則,而社會秩序則在均衡與協調中獲得了穩定健康的運行機制與框架。金融體系存在的基礎建立于自然演進中的“黃金本位”下的數量下的供求平衡與結構制衡的選擇。不管是社會存在還是自然存在都是在歷史自然選擇的演進過程中形成均衡與制約。
按照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理論原則,從其治國理念上遵循自然選擇基礎的黃金職能相對應的“金本位”規則。它通過貨幣供給函數的穩定性與貨幣需求函數的外生性,但是這個外生性完全是可以做到可控性條件的函數。為基礎,建立了名義收入貨幣理論。通過選取收入價格利率等一些具有相對確定性的函數指標,形成貨幣供給與需求彼此決定與互相作用的結果。。。所以,在這種不存在“金融創新”與“創新杠桿”的傳統經濟框架下,貨幣供求政策工具可以較為穩定的調節經濟規模,使得社會供需增幅穩定在合理范圍內。
大概始于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通過貨幣增長與濫發貨幣不僅使美國依據現在貨幣數量理論調節的方式失靈,亦使得金融創新工具脫離了美聯儲的監控與調節。而金融創新手段自此逐漸替代了利率調節功能上的貨幣中介手段。它預示著基于自然選擇并遵循“金本位”前提的貨幣政策理論的功效開始終結,到達了其使命的終點。
由于超越性的權利的存在,使經濟活動發展趨勢失去了制衡。建立在內在制衡條件下的經濟活動,一旦賦予了建立了合法權力與職能機構,金融洪流便破堤而出,一瀉千里。正如人性的欲望失去節制,在欲望登上金字塔頂端后,欲望的破壞達到頂點。
美國金融業這種責權制衡機制的失去,最初起于1973年石油危機后的美國。當時,面對經濟的滯脹與衰落,社會經濟產業失去了資本流動性的支持。在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所控制的大資本在悖離美國貨幣金融體系的基本精神與獨立性原則下,獲得鉆法律空子的機會,創建了眾多的金融創新工具,以獲得資金大量聚集調配的方式。比如,大量新生的金融創新工具將交易賬戶與儲蓄賬戶,乃至資本賬戶整合在一起,既可以得到利息收入,又可以獲得支付、交易乃至投資的便利。事實上,金融創新工具首先改變的是人們持幣的動機,均衡交易方式的改變,使得投機資本積聚并未財團所調用。
正是因為在美國政府縱容下金融創新方式獲得了發展普及,使得,資本再一次集中于銀行、投資公司、保險、信托及基金與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 大型機構,并形成美國干擾中央銀行本質職能與金融財政調控政策的一個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持幣動機與交易及投資方式。
如,“一般而言,狹義貨幣需求M1的利率彈性較大,但由于許多新興的金融資產如NOW賬戶,SWEEP賬戶、MMMF賬戶等,對于傳統型作為交易中介的資產具有很高的替代性。所以這些資產的替代彈性很高。對于廣義貨幣而言其利率彈性,必然會降低。”(徐春銘,美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亞太經濟》,2000年3期),)
3)黑匣子規則下的杠桿效應:沒有理論可以解決,貨幣金融體系需要改革
隨著全球開放性經濟一體化步伐飛速加快,貨幣政策手段,如,利率、匯率、準備金等等,與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反應彈性大大降低或被抵消。這亦使得世界后工業化市場國家必須認識到,這些政策工具不再有效,再難以發揮配置生產要素及各類資源的作用。
由于金融創新所帶來的貨幣流通速度與規模亦發生巨大變化,它消弱了傳統貨幣體系中的貨幣供需平衡穩定杠桿,使得現代貨幣數量論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創新所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也使貨幣需求供給函數面臨國內外美元巨額高速流通下巨大的不確定與不穩定因素。
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不僅放任這種資本權利的形成,同時,整合了國家政治權力,提供資本海外掠奪的機會,為黑匣子的效應在全球興風作浪提供了準備。
第三,評價:美國構建了可控規則的黑匣子。
事實上,雖然金融創新從最初的目的上從滿足了閑置資金投機,促進了大資本積聚方式的利用,并使得投機替代在更多環節的交易。隨著交易行為占比開始縮小,而投機在貨幣需求中的占比卻爆發性擴大。金融的巨幅波動與動蕩開始產生,這時美國的利率波動年內可達100%,為利用與匯聚全世界范圍的投機資本提供了條件。投機活動及其危害在全世界不再可抑制。
隨著美國金融監管理念的變革與信息革命的大發展,大量創新工具如火山噴薄而出,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數量學派的調控原則、調控框架及調控機制被打破,而貨幣作為供求關系的中介目標的有效性被摧毀。
自“布體系”崩潰以來,美國印制了多大規模的鈔票,沒有機構統計。它不僅包括貿易帳戶中巨額的世界貿易支付貨幣,同時包括,世界資本市場的一級資本,二級資本,以及大量的游資,與世界主要國家外匯儲備,以及各種信用下的派生貨幣美元。不同于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印鈔權利,它代表商品、要素及資源的購買力,簡單說是真實的財富。不必懷疑它足夠買下整個世界。
一直以來,令各國擔心的是,美國在其打造游戲規則下,不僅發揮美元的杠桿效應,同時在七十年代與OPEC國家簽署美元計價結算協議,從而影響了石油等戰略資源的交易,使得美國打造了一個可控規則下黑匣子。
3、文化的認識被引入貨幣金融體系治理中:羅伯特希勒《金融與好的社會》
當前,美元的泛濫造成的全世界問題。在經濟的均衡制衡的發展手段上,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目前它是個無解的過程,。
羅伯特 希勒在2012年的新著《金融與好的社會》中就曾寫到人們對于金融危機的反思:“金融到底能在社會良性發展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不論作為一門學科、一種職業,還是一種創新的經濟資源,金融如何幫助人們達成平等社會的終極目標?金融如何能為保障自由、促進繁榮、促成平等以及取得經濟保障貢獻一份力量?我們如何才能使得金融民主化,從而使得金融能更好地為所有人服務?”而在更早的時候,克魯格曼就曾經論述過,理論無論是功是過,其對于政府決策的影響都將是巨大的:“一旦一個政府在一個領域里接受了一套從根本上錯誤的理論,格雷欣法則就會生效,甚至在一些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里,這些壞理論也會驅逐好理論。
但是,隨著美國的貨幣政策的濫用,這一問題開始不能再貨幣學派理論應用中獲得合理解決的問題。因為它已經掉進了一個脫離于自然選擇規則之外的黑匣子中。
三、面對刮骨刀,避免自敞胸膛:開放風險下,中國金融體系的建設
而在越來越開放的市場,各國面對美國新的金融資本掠奪游戲,美元的中介作用不再存在,金融杠桿伸入開放的全球市場。它使得各國貨幣財政政策簡單的組合拳并不能使得一個開放的國家經濟體系中生效,難以有效的作用于其實體經濟市場。而一個完全不可以復制的貨幣資本體系居于金字塔之上將各國貨幣金融體系卷入其中。
對于世界新興市場化各國來說,復制與美國一致的資本市場體系,無疑在美國戰略條件下實正中下懷,提供了美元資本投資投機獲利及干預的被動條件,所以新興工業化市場國家資本市場的挑戰是巨大的。它需要建立基于國家戰略目標,更為符合國情、科學系統的而制度化的資本市場體系。
我國一直努力向西方市場靠近,通過挖掘各種人才,學習并照搬西方市場的諸多規則。從學習與了解美歐的金融創新體系及資本市場發展與操作角度看是沒有錯的。但是,消化、吸收,預防的程序下,在我國經濟金融體系的戰略性頂層設計體系上,加以改造與設計則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國情,研究與借鑒風險規避機制,建立符合國情,更高程度的系統而縝密的制度化運行體系及手段,那么,無疑是面對一把刮骨刀,自敞胸膛!
(請于個人主頁列表繼續:世界大變局之五:最后的交易:文明與靈魂對話(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