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空襲“伊斯蘭國”之際,五角大樓發出警告:隨著戰略挑戰的增加,美國已經難以繼續維持整個世界的安全。在此背景下,人們不得不追問,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這個喜歡做世界警察的“山姆大叔”,怎么會感到無力維持世界安全了呢?冷戰結束至今,美國毫無疑問是世界范圍內運用武力最多的大國,其中有6次武力運用的規模、強度比較大。
NO.1 海灣戰爭
進據中東
重塑世界戰略格局
世界格局的每一次調整,都會在一定時間內出現局部的權力真空,爾后被相應的力量所填補。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瓦解,國際政治秩序出現波動,造成部分地區的力量真空和戰略失衡。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企圖利用蘇聯解體的戰略機遇,按照美國的意愿構建新的國際秩序。增強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就是美國計劃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中東的地區性強國伊拉克也躍躍欲試,企圖借世界格局轉換之機謀求更大的戰略影響。地區性強國與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略企圖,無疑產生了直接的矛盾。為了達成戰略企圖,伊拉克決定先發制人。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出動14個師10萬余人,在空軍和海軍的配合下,突然入侵科威特。這一事件迅速引發了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事發當天,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軍、恢復科威特政府的決議。隨后,又通過多項對伊拉克制裁、禁運的決議,并授權安理會成員國與科威特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維護和執行安理會決議。美國的反應尤為強烈,美國認為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是對美國領導地位的嚴重挑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為,影響到美國的重大經濟利益和戰略布局。美國決定對伊拉克進行武力懲罰。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起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海灣戰爭。此戰,美軍打的是空地一體戰,前后打了42天,其中38天戰略空襲,4天地面行動收尾。美國的主要目的是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拓展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影響,按照美國的意愿塑造冷戰后的世界格局。通過海灣戰爭,美國迅速達成戰略目的,在高效的軍事行動中,一雪對“越戰綜合征”的顧慮。從此開始,美國更加敢于運用武力處理國際事務。從更大的視野看,作為世界格局調整期間發生的第一場高技術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除了反映美國的戰略意圖以外,還產生了兩個重要影響:一是使其他大國看到與美國的實力差距,加速了兩極格局的解體,推動世界局勢向一超獨霸的方向發展;二是反映出軍事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的方向,極大地推動武器裝備、作戰樣式、戰爭形態的創新。
NO.2 科索沃戰爭
出兵巴爾干
強勢拓展戰略影響
冷戰后的一個時期內,由于兩極對抗均勢被打破,多極化的趨勢尚不清晰,國際政治力量處于失衡狀態,地區動蕩和軍事危機時有發生。實質上,美國處于世界霸主地位。為了防止其他大國重新崛起,尤其是為了防范俄羅斯東山再起,美國和北約積極推行東擴政策,加強在巴爾干地區的軍事存在,不斷擠壓俄羅斯在歐洲的戰略空間。在此背景下,美國的全面擴張戰略,與堅持獨立自主、維護國家統一的巴爾干地區國家——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沖突。20世紀90年代,南聯盟內部科索沃自治省的阿爾巴尼亞民族與塞爾維亞民族之間的矛盾激化。1996年后,在外部勢力的支持下,阿族分裂武裝“科索沃解放軍”與南聯盟政府之間的流血沖突日趨頻繁,由此形成科索沃危機。美國決定利用科索沃危機,將南聯盟總統、“歐洲最后一個布爾什維克”——米洛舍維奇趕下臺,瓦解與俄羅斯關系密切的南聯盟政權,除去北約東擴的障礙。當地時間1999年3月24日晚,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開始實施代號為“聯盟力量”的空中打擊行動,科索沃戰爭爆發。此戰,美軍打的是非接觸作戰、戰略癱瘓戰,戰爭全程都是戰略空襲,打了78天。這是杜黑提出《制空權》以來,第一場完全依靠空中力量取得勝利的局部戰爭,空中打擊成為戰爭中的重中之重,空中力量由戰爭中的“配角”上升到戰爭的“主角”。在這次戰爭中,美國的主要目的是武力干預南聯盟事務,強化美國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增強美國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影響能力。經過78天的戰略空襲,美國依仗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協調政治外交攻勢,實現了既定的戰略目的,這也促使美國更放肆地繼續使用武力介入國際事務。
NO.3 阿富汗戰爭
打擊塔利班
開啟反恐戰爭
阿富汗戰略位置重要,近代以來,多個帝國都曾染指阿富汗,想征服阿富汗,與阿富汗進行過武力較量,結果都是鎩羽而歸,因此阿富汗也被稱為“帝國墳墓”。由于阿富汗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美國一直想控制阿富汗,進而增強對中亞、南亞、中東等地區的影響能力。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樓遭到恐怖襲擊,3000多人失去生命。恐怖襲擊發生后,世界各國對美國遭遇襲擊給予高度同情,美國國內也產生了濃重的悲情氣氛與報復情緒。這一重大事件,為美國出兵阿富汗提供了合適的時機。
“9·11”事件發生后,美國馬上認定拉丹為事件的策劃者,對拉登藏身的阿富汗,不斷施加政治、外交和軍事壓迫。然而,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在美國軍事壓力之下,仍然十分頑強,拒絕交出本·拉丹。2001年10月7日,美國政府以抓捕“基地”組織頭目本·拉丹為由,以打擊為本·拉丹提供保護的塔利班政權為名,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此戰,美軍打的是精確作戰和特種作戰。戰爭中,美軍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以空中火力打擊和特種作戰為主,積極利用反塔聯盟實施“代理人作戰”,在較短的時間內推翻了塔利班政權,摧毀了“基地”組織。但是,美軍主要作戰行動結束后,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殘余勢力利用民情、社情、熟悉地形和戰法靈活等優勢,不斷殺傷和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使阿富汗戰爭成為一場漫長的戰爭,阿富汗也成了美軍又一個傷心之地。奧巴馬上臺后,力主快速結束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美軍撤離阿富汗的速度顯著增快,然而,外國軍隊撤離后留下的力量真空,也成了導致如今阿富汗亂局的原因之一。
NO.4 伊拉克戰爭
重蹈覆轍
再次陷入戰爭泥潭
哲學家講,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但是,美國卻多次在海灣發動戰爭,多次踏進了伊拉克這條“河流”。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后的8年中,美國就曾多次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尤其是1998年“沙漠之狐”軍事打擊的規模和強度都比較大。小布什總統上臺后,決心在前兩任總統的基礎上,乘反恐戰爭之威,推翻薩達姆政權,重構中東地區的戰略版圖。當地時間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傷武器”為借口,對伊拉克發動了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此戰,美軍打的是快速決定性作戰和網絡中心戰。主要作戰行動從2003年3月20日開始,至5月1日宣告結束,前后共用42天。主要包括三個行動。一是“斬首行動”,旨在通過空襲和定點打擊,摧毀薩達姆所在的建筑物,消滅薩達姆及其高層領導人員。經過激烈的空中打擊,“斬首行動”未能達到消滅薩達姆的目的。二是“震懾行動”,旨在通過空襲,摧毀政府機構和要員住地,摧毀指揮中心、通信樞紐、機場、港口、國家電臺,殲滅共和國衛隊等重要目標,削弱伊拉克的戰斗能力和抵抗意志。三是“地面行動”,在大規模空襲的同時,投入地面部隊,采取多點攻擊、“蛙跳”打擊、南北夾擊的方式,直逼巴格達,旨在快速瓦解伊拉克的作戰力量,加快戰爭進程。主要作戰行動結束后,美軍轉入穩定行動階段。美國希望迅速掃清伊軍殘余勢力,盡快穩定社會秩序,建立親美政權,進而牢牢控制中東地區局勢。然而,形勢的發展超出美國想象,伊拉克恐怖活動不斷,局勢動蕩不安,美軍傷亡嚴重,重建步履艱難,美國開始深陷越戰式的戰爭泥潭。對于美國發起的伊拉克戰爭,世界各國褒貶不一。一方面,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戰略棋局的重要一環。通過伊拉克戰爭,美國在一定時期內達成了主導中東、進據亞歐大陸腹地、瞰制其他大國的戰略目的。隨著伊拉克戰爭主要作戰行動的結束,美國的戰略影響達到頂峰。另一方面,伊拉克戰爭將美國拖入了預想不到的戰爭泥潭,消耗了巨大的戰略資源。另外,伊拉克戰爭也是第一場初具信息化戰爭形態的戰爭,有力地推動了作戰樣式、指揮體制、戰爭形態的快速發展,促進世界新軍事革命進入新的階段。
NO.5 利比亞戰爭
推翻卡扎菲
新軍事干預方式出爐
利比亞是北非地區性大國,鄰近地中海、非洲和歐洲大陸,既是歐洲的后院,也是世界大國競爭的地理樞紐之一。長期以來,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奉行對抗西方的政治路線,成為西方大國,特別是美、法、英等國的敵視對象,曾經進入過美國列出的“無賴國家”名單。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以后,卡扎菲受到震懾和威脅,開始向西方“服軟”。美國和歐洲各國乘機擴大在利比亞的戰略影響,但是,美、法、英等國并沒有從心底里接受卡扎菲。2010年底,中東北非亂局突現,突尼斯、埃及、巴林、阿爾及利亞、也門、沙特阿拉伯、敘利亞等國不同程度地陷入動蕩,利比亞也難以幸免。一些勢力尋求推翻卡扎菲政權,形成了反對派與卡扎菲政府激烈對抗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美、法、英等國促使聯合國于2011年3月17日通過決議,允許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以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聯合國決議通過以后,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迅速組成多國聯軍,肆意曲解聯合國決議的內涵,于3月19日對卡扎菲政府展開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空中打擊行動。由此,利比亞不同派別間的內戰轉變為利比亞政府軍與美法英聯軍的國際戰爭。3月31日,北約全面接管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指揮權后,持續對利比亞政府軍控制的地區進行空襲,直到10月31日行動結束,前后延續8個多月。此戰,美軍打的是空中精確打擊和定點清除作戰,是美國聯合其他國家實施新軍事干預方式的一次重要實踐。通過長時間的空中打擊,美、法、英等國推翻了卡扎菲政權,達成了基本的戰略目的,但同時也留下了一個權力分散瓦解,持續動蕩的利比亞。
NO.6 打擊“伊斯蘭國”
霸權勢頹
濫用武力難償所愿
除了上述五次武力運用外,美國今年8月份開始對“伊斯蘭國”進行的軍事打擊,也是一次重要的武力運用。在這次軍事行動中,美國宣稱的目的是打擊“伊斯蘭國”的恐怖勢力,其實質影響和外溢效應尚在發展之中。此次軍事打擊行動,與13年前小布什領導的對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軍事打擊相比,既有相似點,也存在明顯的不同。表面上看,兩次軍事行動都得到了多數國家的支持,都在打擊恐怖勢力。實際上,2001年各大國對美國的支持,既是從道義上對美國遭受恐怖襲擊的真正支持,也是實力差距下的無奈之舉。而當前,更像是對美國動用武力的慫恿,對美國軍事力量投入恐怖紛爭的誘導。在美國牽頭的打擊聯盟內部,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先重點,法國和英國只局限于在伊拉克作戰,阿拉伯國家則在敘利亞的天空中進行打擊。就地面局勢,伊拉克軍隊成功地從“伊斯蘭國”那里奪取地盤,但是,空中軍事打擊卻越來越少。有俄羅斯學者認為,支持美國打擊“伊斯蘭國”,能夠進一步降低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軍事反應,從而加大俄羅斯對烏克蘭危機走向的控制力度。從這個意義上講,13年前打擊塔利班政權,是美國重新塑造世界格局的重要一步。而當前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雖然包含著深層的戰略謀劃,但更像是維護霸權、響應民意、維護地區利益的象征性舉動,很像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作者單位:國防大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