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治冷淡癥”拷問西方選舉制度
西方民眾對選舉政治的熱情日益降溫。圖為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行色匆匆的人們從歐盟委員會大樓上懸掛的新任歐委會成員宣傳海報前走過。
一人一票的普選制度是西方憲政民主的主要形式,然而隨著西方國家選舉投票率不斷下降,西方選舉制度受到“政治冷淡癥”拷問。特別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西方一些國家的選民疲于賺錢糊口,對選舉政治的熱情日益降溫。在歐洲,民眾甚至對歐盟領導層“大換血”漠不關心。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僅為42.5%,創下1979年以來的新低。在經濟同樣遭遇寒流的日本,選民對政治家的不信任正在加劇。一項調查顯示,84%的民眾對政治家“不太信任”或“完全不信任”。
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選民用拒絕投票表達自己的不滿與失望
近日,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和卡拉布里亞大區舉行了地方選舉。在這次選舉中,最引人注意的并非執政黨民主黨再度以超過40%的得票率雙線告捷,而是這兩個大區低得可憐的投票率。就連民主黨總書記、意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也不得不尷尬地承認投票率過低這一事實。據統計,卡拉布里亞大區投票率僅為44.1%,較2010年投票率下降超過15個百分點,而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投票率更是只有37.7%,與2010年相比降幅接近50%。
在2013年2月進行的意大利議會選舉中,就有近1/4的選民放棄投票,在當時已引發輿論的廣泛討論。而2013年11月巴斯利卡塔大區地方選舉投票率僅為47.6%,皮耶蒙特大區地方選舉投票率66.44%。大量選民主動放棄投票資格,成為近年來意大利各種選舉中的常態。
在今年歐盟領導層“大換血”的選舉中,歐洲民眾的投票熱情并不高。歐洲議會是歐盟的立法、監督機構,自1979年采取直接選舉以來,作為衡量歐盟機構支持率和合法性的重要指標,投票率由62%一路下滑,2009年下跌至43%。今年的投票率僅為42.5%,創下1979年以來的投票率新低。
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法國2012年的議會選舉中,選民投票率下降至55.40%;芬蘭在2006年的總統選舉中,投票率為74.05%,到了2012年,這一數值下降到了68.86%;2009年,冰島的議會選舉投票率為85.12%,2013年投票率下降了3.68個百分比。就連實施強制性投票措施的希臘,其投票率也在走低,在2009年的議會選舉中,投票率為70.92%,而到2012年下降至62.47%。
在日本,十幾名日本各大學的政治學教授今年8月向日本學術會議提交了一份名為《各種選舉投票率低下對策》的調查報告。報告分析了從1946年至2012年日本眾議院25次選舉的投票率,指出投票率整體呈下降趨勢。1946年戰后第一次眾議院選舉投票率為72.08%,此后歷次選舉的投票率一直徘徊在70%。1993年日本改革選舉制度,實行小選舉區和比例代表并行制度后,投票率下降到60%左右。至2012年投票率僅為59.32%,創戰后最低。
伴隨著對政治的失望和對經濟的擔憂,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選民用拒絕參加投票表達自己的不滿與失望,一些西方國家的普選正在成為少數人的選舉。
某個政黨、政治家“贏得選舉”其實只是贏得少數選民支持
投票率低,反映了選民的投票熱情正在下降,民眾對一人一票的選舉政治不再寄予希望。
在意大利,無論是以民主黨為首的中左翼聯盟政府,還是以意大利力量黨領導的中右翼聯盟政府,都未能再次帶領意大利經濟實現上世紀60年代的“奇跡”,而是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都處于增長停滯的狀態。經濟停滯不前,但政府腐敗和丑聞從未間斷,這讓選民的希望和信心不斷遭受打擊,直至所有希望徹底破滅。
在日本,青年人投票意愿低的現象日益嚴重。2012年,20歲年齡段選民的投票率僅為37.89%,比平均投票率低了20個百分點。盡管有專家呼吁應嘗試網絡投票、增設投票點、在學校和國民教育中增加有關選舉義務的內容,但仍未激發起青年人參與投票的熱情。《西日本新聞》一位資深編輯告訴本報記者,這幾年日本政權更迭頻繁,社會矛盾突出,百姓對政府的執政能力非常失望,導致前去投票的人數減少。
日本《各種選舉投票率低下對策》調查報告指出,造成投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選民對政治制度和政黨缺乏信任。其中,77.6%的受訪民眾對官員“不太信任”和“完全不信任”,84%的受訪民眾對政治家“不太信任”和“完全不信任”。那些合乎程序篩選出來的候選人并非是選民信賴的對象。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持續低迷的經濟境況使得民眾對歐盟機構及其領導人的工作效率以及執政能力產生諸多不滿。揮之不去的低通脹率以及高企的失業率都使民眾對歐盟的信心消磨殆盡。越來越多的民眾對歐盟是否能夠帶領歐洲走出經濟衰退產生懷疑,對選舉更加淡漠。
在投票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日本以及其他西方國家,所謂某個政黨、政治家“贏得選舉”其實只是贏得少數選民的支持,大多數選民的意愿就因為未投票被“合情合理”地忽略了。
>> 點評 <<
楊軍(武漢大學教授):不投票選民日益增加,顯示出“政治冷淡癥”在西方社會的蔓延。其實“政治冷淡癥”并非新疾,而是頑癥。英國的選民投票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80%下降到本世紀初不到60%;在美國,過去26屆美國總統選舉的選民投票率平均為48%;2008年加拿大聯邦選舉,選民投票率為59%。自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導致這一病癥雪上加霜,以致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投票率再創新低。
“政治冷淡癥”的根源在于西方選舉制度。這一制度雖然在法律上賦予每個公民表達自己意愿的權利,但其具體運行規則,卻使選舉競爭日益市場化、商業化,成為“富人的游戲”。政治家為贏得選票,大夸海口,許下提高福利、減少稅收等諾言,執政后不是著眼于長遠、致力于經濟社會發展,而是熱衷于舉債保持社會的高福利。政治家們熱衷于打口水戰,維護本黨的利益,卻沒有長遠謀劃和戰略考慮,無法回應公眾的要求。可以說,現行的西方選舉制度天生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設計的,那么多數的普通選民就只能選擇做“沉默的羔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