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華東師范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上?!?00062)
【內容提要】蘇聯解體后,美國乘中亞的“權力真空”之際,開始染指中亞地區。阿富汗戰爭后中亞地區的國際戰略地位突現,美國實現在中亞地區駐軍的目標,美俄戰略利益格局發生變化;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使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加大;北約東擴,中亞地區國家成為北約和平伙伴,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更大。盡管中亞地區存在大國的競爭,出現各種國際力量與組織并存的局面,但是在反恐問題上,各國只有合作與協商,才能取得共贏,才能促進中亞的和平與發展。
【關 鍵 詞】中亞地區/北約東擴/大國反恐合作
一、伊拉克戰爭后國際戰略態勢的新特點
2003年5月1日,美國在伊拉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美國軍隊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占領了伊拉克,控制了中東地區的戰略要地。伊拉克戰爭以后國際戰略態勢出現了一些 新特點。中東成為美國國際反恐行動的又一重點。美國與以色列聯合,形成了中東地區 局勢發展的主導力量。
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主導的北約加大了東擴步驟。北約戰略重心進一步向中東 歐、高加索推進,并且開始與中亞地區國家接觸。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地緣戰略空間一 步又一步地被壓縮,俄羅斯與北約的戰略利益矛盾加深。
“9.11”事件以后,國際反恐與維護國家安全利益成了美國國家利益的第一目標。美 國反恐的重心在亞洲,主要地區是中亞(阿富汗)、中東(伊拉克)及東亞地區(菲律賓、 印尼)。
盡管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大西洋聯盟分歧加深,在中亞地緣政治關系上,大國之間 也存在矛盾,但是在國際反恐問題上,美、俄、歐、中、日等大國立場一致,發達國家 與發展中國家也合作協調,形成了國際反恐力量聯盟,它和國際恐怖勢力聯盟形成了對 峙態勢,盡管是不對稱的力量對峙。
伊拉克戰爭以后,中東地區問題的核心是巴以沖突與伊拉克戰后的重建。在巴以沖突 中,以色列占主動,美國堅持恐怖主義的雙重標準,偏袒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以強凌弱的 行為,似乎不想或不愿花更多的力量去改變中東以暴制暴的混亂狀況;在伊拉克戰后重 建問題上,美國困難重重。美國力圖更多訴諸國際社會的援手,以減輕伊拉克戰后重建 對其經濟、軍事的重壓。2003年10月16日安理會一致通過關于伊拉克戰后重建的1511決 議,但是法、德、俄、中不派軍隊維和,同時要求年底伊臨管會組織大選,美國占領軍 還權于民選政府與伊拉克人民,德法兩國不愿單獨為戰后重建出一分錢,美國與法、德 兩國之間分歧仍未消除。
伊拉克戰爭以后,中亞地區的局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于美國將大部分軍事力量轉 移到伊拉克,阿富汗的拉登基地組織與塔利班武裝、中亞地區國家的三股勢力獲得了喘 息的機會,力量似乎有所恢復,有卷土重來的趨勢。近期在阿富汗的維和部隊遭襲事件 不斷發生,包括德國維和人員遭襲犧牲,美國在阿富汗將不得不準備與基地組織及塔利 班武裝打一場持久戰。值得一提的是,阿富汗戰爭之前,塔利班武裝有4萬多軍隊,馬 扎里沙利夫一戰,塔利班被殲1萬多以后,塔利班武裝便撤離了喀布爾與坎大哈兩城, 保留了2萬多人的武裝力量,向北部山區轉移。伊拉克戰爭以后,阿富汗局勢出現的動 蕩,其根子就在于此。
有西方學者評論,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在國際反恐問題上犯了一個戰略錯誤。在國際 恐怖勢力的總根源拉登基地組織與塔利班武裝未被殲滅之前,又開辟了一個新戰場,并 投入絕大部分兵力,分散了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目標與力量,增加了反恐的阻力, 延緩了取得反恐勝利的時間。
美國為了同時在中東地區與中亞地區兩個戰場作戰,甚感兵力與財力不足,頗顯力不 從心。分歧加深的北約又難以隨意調遣,于是美國在繼續推進北約東擴的同時,在亞洲 進行反恐的新戰略部署,另起爐灶,拼湊美、以、印為核心的“亞洲版北約”。
二、北約東擴與戰略東移
美國與中東地區及中亞地區的關系,與北約東擴不無關系。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 國,其主導世界的全球戰略在“9.11”事件發生前后沒有根本變化。“9.11”事件后國 際恐怖勢力成了美國實現其主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的主要障礙。美國主導的全球反恐戰爭 ,既有消除現時美國安全威脅的考慮,更有實現其矢志不渝的主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的目 的。北約從其成立之日起,就是美國實現其主導世界全球戰略的軍事工具。“9.11”事 件后,北約的軍事行動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反恐的性質,在美國“先發制人”戰略的指導 下,北約重心東移,成為美國進行國際反恐戰爭的利器。
1999年4月23日北約在科索沃戰爭期間,召開了華盛頓會議,啟動第一波東擴計劃,接 納波、匈、捷為北約新成員。同時提出了21世紀戰略新概念,即北約持續東擴,超越北 約防區,實現“全歐化”;以主動出擊原則,替代傳統的被動的集體防御原則。北約在 《華盛頓宣言》中明示:北約將“對所有的歐洲民主國家敞開大門”,不管其“地理位 置如何”。(注:邱劍鋒:“北約東擴對中國的影響”,載《組織人事報》2002年3月28 日。)
2001年5月布什在給9個北約候選國首腦會議的信中再次重申:北約必須向歐洲所有民 主國家開放,“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不會由于歷史與地理上的原因而被排除在北約之外 ”。
2002年11月北約布拉格會議,確認第二波東擴的名單與時間,東、中歐7國將在2004年 入盟。
與此同時,北約與中東歐其他國家及高加索地區國家簽約,建立北約和平伙伴關系?!∫晾藨馉幒螅绹c其主要北約成員不但發動了中亞地區與中東地區的反恐戰爭,而 且戰后長期在此地區駐軍,這一事實說明,北約正在以新的形式東擴,并且以“歐亞化 ”目標取代“全球化”目標,以利于美國主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目標的實現。
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中亞地區出現“權力真空”,美國開始 對該地區滲透。1994年北約與中亞地區4國(哈、塔、吉、烏)建立了和平伙伴關系計劃 ,北約與東亞的軍事合作關系得到加強。
1996年美國駐北約大使與北約軍事指揮官訪問中亞國家。
2001年阿富汗戰爭開打前夕,美國以圍剿塔利班武裝及“基地”組織為由,取得了烏 茲別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的軍事基地,美軍進駐兩國軍事基地。北約歐洲盟軍司令詹 姆斯·瓊斯將阿富汗戰爭與圍剿塔利班的軍事行動,看作為“冷戰結束后北約軍事行動 范圍內的一次重要擴張”。他指出,戰后50年北約的重心一直在西歐,“現在的行動中 心正在東移——在可預見的未來,北約所關注的地緣政治中心將是中東及其周圍地區” ,包括非洲大陸。北約重心東移是其軍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注:《青年報》2003 年10月1日轉引《中國青年報》上的文章。)
2003年7月,伊拉克戰爭以后,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出訪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羅 伯遜對吉總統阿卡耶夫說,面對新挑戰與新威脅,“北約的責任區域已經遠遠超出了歐 洲范圍”,與中亞國家在“和平伙伴關系”框架內加強合作“是現實的需要”。北約愿 在維和、反恐、減災與科技發展等方面提供援助。當然,中亞國家也希望與北約建立“ 和平伙伴關系”,以便獲取北約的經援與軍援、推動本國的軍事技術現代化。目前北約 為吉爾吉斯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兩國培訓軍事指揮員的計劃已經啟動。
為了對付中東危機與清剿中亞基地組織與塔利班武裝,美國除了發揮北約與北約和平 伙伴的作用之外,還精心籌劃“亞洲版北約”,即美、印、以三國軍事合作。美、印、 以都是核國家,美國與以色列在軍事政治上緊密合作,主要對付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激進 組織;美國與印度的合作,主要對付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中亞地區的三股勢力。除了反 恐目的之外,美國顯然還有更深的地緣戰略利益考慮,美國與印度在軍事上聯手,客觀 上具有削弱中國在亞洲影響的戰略意向。(注:斯蒂芬·布萊克:“‘亞洲版北約’的 內在危險”,載《參考消息》2003年10月1日。)
三、中亞地區戰略地位的提升與大國關系
“9.11”事件后,由于美國咬定拉登策劃了“9.11”事件,美國將拉登基地組織與阿 富汗的塔利班武裝作為國際反恐戰爭的主要打擊目標。由于中國西部的“東突”勢力、 俄羅斯的車臣分裂勢力,甚至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的恐怖勢力都與拉登基地組織有 聯系,因此中亞地區成為亞洲國際恐怖勢力活動的中心,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戰爭的前 沿。阿富汗戰爭以后,中亞地區的國際反恐戰略地位迅速提升。
伊拉克戰爭以后,美國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控制力度加大。各國對中東石油供應的擔憂 也隨之加大,紛紛尋找他處替代油氣資源。中亞、俄羅斯、非洲、里海的石油資源的重 要性增加。其中,中亞的油氣資源地位上升,中亞地區成了國際油氣資源爭奪的熱點?!≈衼喪统蔀橹袊c其他大國競爭的新目標。對于中國而言,尤其當俄羅斯延緩安加爾 斯克——大慶石油線路后,中亞的油氣資源的意義更為重要。目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 油氣合作進展迅速。
此外,中亞也是一個未充分開發的市場,其國際貿易地位日益上升。中國的西部大開 發戰略與中亞的經濟合作關系緊密。中國經濟與中亞地區國家的經濟互補性較強。近年 來,中國與該地區國家的雙邊貿易發展勢頭看好。2002年中國新疆自治區進出口貿易總 額的60%是與中亞與俄羅斯的貿易。2001年四川省對中亞的出口近480億美元,2002年已 達5754億美元,增長了12倍。
阿富汗戰爭前,美國在中亞地區不是主角,俄羅斯是中亞地區國家主要的戰略盟友。
阿富汗戰爭后,美國軍事力量大肆滲透,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中亞 地區一向是前蘇聯的傳統疆域、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因此俄羅斯對美國的軍事存在 憂心忡忡。美、俄兩國盡管在反恐上有合作,但是在戰略利益上的沖突加劇。
2001年底,美軍在阿富汗戰爭后,進駐吉爾吉斯坦的甘奇基地及瑪納斯基地,現仍?!∮?500名軍人。此外美軍也進駐了烏茲別克斯坦的軍事基地。(注:見[俄]《晨報》200 3年9月23日上格爾曼·普羅寧文章。)
與此同時,為了平衡美國的影響,俄羅斯在2002年12月與吉爾吉斯斯坦簽署了軍事安 全合作協定。2003年9月22日兩國國防部長簽署俄軍進駐吉的坎特軍事基地的協議書。 俄已有700名軍事人員進駐該基地,俄至少需要投入數億美元加以建設。(注:《參考消 息》2003年10月6日上維克托·里托夫金文章。)此外,在塔吉克斯坦,俄羅斯繼續保留 著201摩托化師。
1996年4月26日上海五國成立,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03年9月19日上 海合作組織憲章生效。除烏茲別克之外的五國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中國、俄羅斯在該 組織中的作用地位突出。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不斷完善,對中亞地區的各國邊境安全、 聯合反恐、經濟貿易聯系,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在中亞地區,美、俄、中三國之間在合作反恐的同時,新的地緣戰略關系正在重組?!〈送?,北約、北約和平伙伴、上海合作組織等多種地區組織與力量,交叉并存,互助合 作,既有合作,也有競爭與矛盾。
面對中亞地區復雜的局勢,要取得中亞及其周邊國家的共同和平與發展,合作協商是 各大國與地區國家共贏的唯一有效途徑,各國也只有合作協商發展經濟,齊心協力打擊 國際恐怖勢力,才可能贏得中亞地區以及亞洲的和平與發展。否則,就可能使中亞的三 股勢力迅速蔓延,美國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亞洲其他國家的安全也會受到嚴重威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