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學生抗議傳統的大學經濟學課程難以應對全球經濟發(fā)生的問題,四大洲多所大學正全面修改經濟學課程。
學生團體自金融危機以來一直猛烈抨擊經濟部門,因其未能處理全球最緊迫的社會問題,包括不平等和全球氣候變暖。他們也批評學院教授講授的一系列經濟學課程主要聚焦新古典主義模型,難以解釋2008年金融危機。
學生的抗議贏得了一些名聲顯赫的經濟學家的支持,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以及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Andy Haldane。改革的支持者們認為,如果下一代政策制定者要避免重蹈2008年金融危機覆轍,就有必要采納更多應對辦法。
倫敦、巴黎、紐約、波士頓、布達佩斯、悉尼和班加羅爾的經濟院系將在本學年,通過測試由倫敦大學學院教授Wendy Carlin領導的CORE project的新教學大綱,以處理學生的投訴。由索羅斯贊助的新經濟思維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已經為該計劃斥資約30萬美元。
新經濟思維研究所主席Robert Johnson表示,本科課程并不反映資深經濟學家的研究,這是個問題。此外,我們在課本使用的案例通常是基于美國數據和機構的,這在其他地區(qū)無法引起共鳴,特別是新興國家。我們正著力解決這些問題。
一本交互式的在線教科書將更多重點放在經濟學歷史和數據上,現在已經可以在CORE的網站上免費看到。參與該電子書編撰的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Davide Melcangi表示,新課程將解決學生對當前課程過于抽象的擔憂。
“大部分本科課程主要關注經濟學家運用的工具,但并未解決大部分學生對經濟的疑問。CORE計劃的動機在于通過回答這些疑問,來教授學生經濟學家運用的工具。”
盡管一些學生認為電子書算是進步,但其他認為,CORE計劃對解決經濟問題的不同方法講授得內容過少。
巴黎第十三大學的博士生Louison Cahen-Fourot表示,問題在于,CORE計劃并非真的那么多元化。它是非常主流,且并未達到我們對經濟學多元化的要求,比如聽到更多聲音和方法論。
CORE計劃通過在線匯集學生、教員和其他經濟學家的評論來修改這本電子書。最終版本料在2016學年初上線。
Johnson表示,教學大綱內容的包容度和專業(yè)收容度間總是要有取舍。我尊重年輕人對此的反饋及他們的智慧,但同樣必須依靠教師提供合理的指導。
Carlin教授希望電子書的設計將允許講師專注于改善學生的溝通技巧。“課程專門空出了課堂面對面討論的時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時間提出政策和實踐經驗的問題。過去幾周,最先使用該電子書的兩所美國大學認為,電子書這一媒介非常吸引人。”
對主流經濟學課程不滿的學生組成了“國際學生創(chuàng)議經濟學多元化”的網絡,該網絡包含來自30個國家的60個組織。
參與CORE計劃第一階段的學校包括倫敦大學學院、巴黎政治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中歐大學、悉尼大學和印度Azim Premji大學。
相關閱讀:19國大學生造反 西方主流經濟學強弩之末
2014-05-30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19國大學生致信英國《衛(wèi)報》 呼吁改造經濟學教學
近日,19國大學生致信英國《衛(wèi)報》,批判當前西方高校主流經濟學的教育內容,認為西方主修經濟學主導高校經濟學教育,其狹隘的自由市場理論嚴重損害了世界應對金融危機等挑戰(zhàn)的能力,應對其教學進行全面檢討。有評論稱,在西方看似固若金湯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堡壘已經松動,日益封閉的西方主流經濟學正深陷一場信任“滑鐵盧”。
英國《衛(wèi)報》報道稱,這是首次出現全球性的針對主流經濟學教學的反對聲,來自英國、美國、巴西、俄羅斯等國的大學生組成41個抗議小組。他們抱怨經濟學科與現實世界脫節(jié),經濟學系的研究及教學關注的范圍太窄,應對課程進行拓展,將很多經濟學家未能預知的金融危機的分析納入課程。學生們還在宣言中提出,缺乏智力多樣性不僅束縛教育及科研,也限制了人類應對21世紀挑戰(zhàn)的能力。
宣言認為,大學經濟學系應聘請具有開闊視野的教師,并引入更多可供選擇的教材。宣言指出,現實世界應該被帶回課堂,多元理論和研究方法的辯論亦然。這將有助于學科的更新進步,并最終創(chuàng)造出空間,讓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得以產生。
各地學生舉行示威 政策制定者支持學生觀點
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劍橋、倫敦多地,大學生們還舉行示威。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學系的學生們還成立了“后危機時代經濟學會”,他們的觀點得到即將履新的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哈德恩的支持。哈德恩表示,西方主流經濟學者已經忘記他們研究的對象和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這次金融危機讓西方經濟學模型潛在的不足暴露無遺。這些由數學公式支撐起來的模型不能解釋重大的宏觀經濟事件,比如危機、衰退和蕭條,而這些對社會才是最重要的。”哈德恩表示,經濟學家們已經忘記了他們研究的對象和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后者可以為經濟如何運作提供更加宏大和準確的圖像。
持續(xù)的經濟學改革國際運動
2000年6月,法國一群學經濟學的學生在因特網上發(fā)表了一封對他們教授的請愿書。請愿書認為,經濟學教學是有缺陷的:數學本身已成為一種追求的目標;新古典經濟學的支配地位是壓倒性的和不公正的;教條的教學方式,不允許批判性的和反思性的思考。
2000年7月底,法國的一些教授發(fā)動請愿,明確地支持對主流經濟學改革的要求。
2000年9月,《post- autistic經濟學通訊》(經濟學改革國際運動的電子刊物)的電子出版物在英國開始發(fā)行。
2001年7月,劍橋大學的27名博士生發(fā)表了“開放經濟學”的請愿書。
2001年8月,在美國堪薩斯城密蘇里大學,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的75名學生、研究人員和教授對經濟學狀態(tài)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談論,發(fā)表了“堪薩斯城建議”。
2003年3月,哈佛大學七百多名本科生和畢業(yè)生簽署了一封對哈佛大學經濟學系的請愿書,并發(fā)表了《哈佛大學人道的和負責的經濟學學生組織宣言》。
2004年出版了由許多著名學者撰寫的論文集《經濟學出了什么錯?》
2009年5月在網絡上發(fā)起了一個題為“有毒的教科書”的Facebook,支持和協調世界各地的大學中抗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學生活動。
2010年9月,《真實世界的經濟學評論》(原名《post- autistic經濟學通訊》)訂閱者增長為包括來自150個國家的11, 156名讀者。
對主流經濟學的改革共識
第一,經濟學的教學和科研要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工具為中心、以教條為中心。
要擺脫虛構的世界,反對濫用數學。要徹底顛倒這種工具和經濟現實之間的關系,以問題為中心,即不顧教條的束縛,根據所需分析的經濟現實問題來選擇或發(fā)展工具,工具運用本身不是目的,與分析的問題相關的工具才有存在價值。這種問題中心論,就是要求經濟學的教育與科研要以當前重大的、緊要的經濟問題(如收入分配、貧困、失業(yè)、社會排斥、生態(tài)危機、能源危機、國際金融體系等)為導向,以現實相關性為中心,使理論實質重于技巧、內容重于形式,真實壓倒虛構,從而恢復和加強經濟學的經驗基礎,將經濟學帶回現實。
第二,在經濟學內部鼓勵多元主義智力格局的形成,倡導批判性思維,實現各種范式、方法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反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壟斷地位。
分析、理解充滿復雜性、不確定性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方法。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知識是可錯的和不完備的,經濟學的各種流派(包括新古典經濟學)都不可能對現實問題提供完備的和最終的答案,但這些流派為認識經濟現實提供了不同的窗口,它們都是理解現實的可供選擇的手段。使多元主義成為經濟學家基礎文化的一部分,從而實現各種范式、方法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
要求培育爭論和批判性思維,無論是主流還是異端的理論和方法都不能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正確,都應該在同等程度上接受批判性的爭論,從而明確其優(yōu)勢和劣勢。
第三,經濟學應該樹立新的科學觀,反對科學主義,反對把數學形式主義當作科學的象征。
一個學科的科學地位并不取決于學科內部意見的一致性。富布魯克指出,真正的科學是多元主義的,物理學中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兩種研究物理實在的思想途徑以彼此的不一致而著稱,但物理學家并沒有排斥其中任何一個,而認為它們是互補的。爭論的持久性而非意見的一致性是科學的固有特征,而且這種持久性還是科學的動力。其次,真正的科學方法應該首先保持模型與現實之間恰當的抽象關系,而與使用數學沒有必然關系。
第四,建立內容更加廣泛的經濟學。
改革運動指出,西方主流經濟學是一種內容狹窄的經濟學,它把經濟學定義為理性選擇的科學,將行為者定義為理性最大化的自利個人,排他性地使用數學形式化方法……。而不符合主流經濟學定義或標準的工作都被視為不合格的經濟學,甚至根本就不被承認是經濟學。為此,必須建立一種內容更加廣泛的經濟學,這種經濟學應該重新被定義為研究現實經濟體系運行的學科。新經濟學應該容納更寬泛的人類行為定義、歷史視角、新型的知識理論、多元的方法;要正視經濟學所具有的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取向。在研究范圍上,新經濟學還要將主流經濟學漠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化體系、倫理價值、階級矛盾、破壞力量等等方面納入經濟學的研究視野。
對經濟學教育體系的改革共識
第一,在教學中保證智力渠道的多元化。
采用多元化的教材,培植多元化的師資,將各種理論一起講授,并表明它只是若干種方法中的一種。他們呼吁,除了正統的(新古典)理論外,大學還應該講授替代性的經濟理論,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制度和演化經濟學等。
第二,在爭論中講授經濟學。
要賦予每種理論平等的競爭機會,圍繞著重要的經濟問題,對各種經濟理論(甚至是相互沖突的理論)展開爭論,顯示它們彼此沖突的觀點,在比較中實現對理論批判性的學習、理解和選擇。為達此目的,教學中應該盡可能使用原始文獻,如使用斯密、馬克思、瓦爾拉、凱恩斯和熊彼特的原著作為教材。
第三,爭論式教學需要充分了解理論本身之外的知識
這些知識包括爭論的情境、經驗數據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經濟政策的結果,還包括這些理論、理論中所包含的關鍵概念的產生、演變的社會歷史及理論歷史情境。特別是理論課程的爭論式教學應該采用歷史的方法,遵循理論發(fā)展的歷史路線并分析其成敗的原因,考慮到這一點,微觀和宏觀課程應被合并。
第四,明確經濟學教學是在教授經濟學而非數學,
廢除對學生的數學形式主義淘汰標準,在經濟理論教學中也要盡可能少地使用數學(或者根本不使用),因為過多使用數學往往使學生空耗精力,難以了解基本假設的作用,甚至削弱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第五,盡可能減少預設好“正確”答案的練習,例如多項選擇和簡答題,
運用論文寫作、課堂討論等開放式解決問題的練習及考核形式來配合爭論式的教學。
第六,改革新古典經濟學的課程體系
以問題為中心、以爭論為中心重新設置課程體系。科學哲學(或方法論)、思想史(包括經濟思想史和相關學科的思想史)、社會經濟史、數學和數量分析課程應作為經濟學的核心課程。
經濟學改革國際運動的不足
“經濟學改革國際運動”的學生們和學者們只是集中在經濟學的科學基礎方面,他們基本上不關心經濟學背后的經濟利益問題,特別是這個運動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很自然地,它并沒有更多地考慮到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學發(fā)展上的特殊要求;也沒有考慮到美帝國主義戰(zhàn)略家把經濟學作為戰(zhàn)略工具對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發(fā)起的“經濟學戰(zhàn)爭”問題。
中國經濟學界嚴重的學術殖民現象
據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賈根良介紹,中國經濟學界出現了嚴重的學術殖民地現象,惟美國經濟學馬首是瞻。特征之一就是把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數學形式主義的經濟學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作為學術水平最高的評價標準,并以西方這種誤入歧途的經濟學數學化的學術規(guī)范作為國內大學在職稱評定、學術獎勵、期刊論文評審和學科評審的標準,而經濟學研究的思想性和對中國所面臨重大挑戰(zhàn)的回答則被排擠到了邊緣,賈根良把這種現象稱作“模型誤國”。直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后,這種惟美國經濟學馬首是瞻的潮流才開始被一些人所懷疑。
其次,由于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史學科在中國大學中日益被邊緣化,美帝國主義戰(zhàn)略家已經成功地在中國把西方主流經濟學轉變成了一種精神鴉片,對中國經濟學學生和教師進行洗腦,使相當多的經濟學學生和經濟學家對美帝國主義通過各種經濟手段掠奪中國而麻木不仁,以至于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后,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甚至喊出了“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的荒謬口號,誤導我國經濟政策的制定,不僅幫助美國安然度過了嚴重的危機,而且把美國經濟危機的大部分惡果由中國承擔起來了。
中國經濟學界需要撥亂反正
“經濟學改革國際運動”的爆發(fā)標志著西方主流經濟學陷入了嚴重的危機,它向我們昭示,中國經濟學發(fā)展需要走出一條與西方國家不同的道路。中國在西方主流經濟學這種舊的經濟學范式的發(fā)展上落后于美國并不是災難,而是機遇。
中國經濟學界需要撥亂反正,糾正對經濟學自由放任的錯誤政策,改革中國大學經濟學教學課程體系,壓縮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教學,除了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外,還應該增加西方異端(非正統)經濟學的教學。這樣才能粉碎美帝國主義戰(zhàn)略家把經濟學作為政治工具支配中國人的思想并由此對中國實行新型殖民統治的陰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