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日前公布打擊“伊斯蘭國”戰略是對其中東政策180度大轉變。奧巴馬打破了上任伊始時作出的美國與伊斯蘭世界應有“新開端”的承諾,重拾戰爭衣缽,使伊拉克戰爭從小布什戰爭演變成奧巴馬戰爭。
奧巴馬新戰略是,試圖通過擴大美軍空襲范圍,構建廣泛“國際聯盟”,動員更多的地區和國際力量,直接參與對“伊斯蘭國”的作戰,訓練并武裝伊拉克部隊、庫爾德武裝以及敘利亞溫和反對派參加戰斗,達到消滅“伊斯蘭國”的目的,而美軍不會派遣部隊直接參與地面武裝作戰。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將是一場“美國從背后領導”的“低投入”戰爭。然而,從各反應來看,美國的新戰略困難重重,難以奏效。
首先,依靠伊拉克部隊和庫爾德武裝打敗“伊斯蘭國”是美國一廂情愿。決定戰爭最后勝負的不是靠空襲,而是取決于地面部隊的克敵制勝。從越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國在撤軍前無不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訓練和武裝當地軍事力量,以維護美國撤離之后政局的穩定,但實際效果并非如美國所愿。伊拉克部隊扶得起來嗎?只要看看伊拉克部隊在“伊斯蘭國”攻勢面前兵敗如山倒的慘狀,人們對此不得不三思。更重要的是,伊拉克部隊和庫爾德武裝是同床異夢。在對付“伊斯蘭國”問題,他們可以保持一致,但在國家未來走向上,兩者各有各的算盤,后者力圖通過打擊“伊斯蘭國”,來壯大發展自己的力量,謀求最終獨立建國。
其次,美國的盟國雖然表態積極,但行動十分慎重。美國號稱有10個北約成員國參加反對“伊斯蘭國”聯盟,構成聯盟核心成員。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國家表示將直接參與軍事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澳大利亞可謂最積極,率先派出600多名軍事人員和8架戰機進駐阿聯酋,但主要任務卻是“為避免人道主義危機惡化的國際努力貢獻力量”。法國和土耳其僅僅表示將參加情報收集工作。英國等其他盟國除了口頭支持外,未見任何實際行動。
再次,阿拉伯國家態度消極。日前國務卿克里馬不停蹄地走訪埃及、沙特等國,游說阿拉伯國家加入美國組建的聯盟。盡管沙特等十個阿拉伯國家發表聲明說,將團結一致,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威脅,但除了沙特表示將訓練敘利亞溫和反對派外,沒有一個國家提出任何參與美國行動的具體措施。阿拉伯國家之所以反應冷淡,主要原因有三條。一是教派沖突作祟。上述十國都是遜尼派,與“伊斯蘭國”屬同一教派,自然不愿削弱 “伊斯蘭國”同宗力量,以換取什葉派伊朗在伊拉克做大。二是自從“阿拉伯之春”以來,美國在中東翻手為云覆手雨,兩面三刀的做法,使得美國信譽大打折扣,同時也讓這些國家看清了美國外交政策的短視和實用主義。三是美國置成千上萬阿拉伯人死于不顧,以幾個西方人質被殺為由貿然發動戰爭,輕者是魯莽草率,重者是窮兵黷武,草菅人命。
最后,美國戰略證明巴沙爾有關敘利亞與恐怖主義斗爭所言不虛。事實上,美國和敘利亞當前面臨著共同的敵人——“伊斯蘭國”。為打擊這股極端武裝力量,美國一方面要越界轟炸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極端分子,但同時又要出巨資武裝敘反對派“自由軍”,推翻巴沙爾政權權。美國戰略突顯其立場混亂和矛盾,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6月之前,奧巴馬以種種借口拒絕重陷伊拉克泥潭。緣何奧巴馬態度發生根本性逆轉?顯然,來自共和黨對其外交政策“不作為”的抨擊以及即將舉行的中期選舉壓力,迫使奧巴馬改弦更張。美國政治決定了這場戰爭非打不可,這叫“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以個人意志而轉移。
然而,奧巴馬的伊拉克戰爭前景并不妙。美國的戰略嚴重脫離中東的實際,關鍵性要點實施不了,更談不上出奇制勝,一舉定乾坤。正如奧巴馬本人所說,這將是一場長期戰爭,在其任期之內不會結束,最終可能的結果將是消滅一個敵人又將培養另一個新的敵人。奧巴馬以批評小布什政府伊拉克戰爭上臺,最終將以重啟伊拉克戰爭結束他的任期。(作者是前駐外大使,現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環球網特約評論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