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5日報道,緬甸在推進改革開放后,全球各企業紛紛加大對緬甸的投資,催生了緬甸第一代百萬富翁,甚至是億萬富翁。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緬甸登盛政府于2011年上臺以來,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民族和解,短短幾年內,這個經歷了60年軍人政權統治的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仰光、曼德勒等多個國際口岸對外開放,外資紛紛進入,如今的緬甸也逐漸接受西式消費觀。
國際財富評估公司Wealth-X說,目前緬甸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約合18415萬人民幣)的富豪約有40人,但這組人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增長七倍,使緬甸成為世界富豪增速最快的國家。
福布斯雜志的報道稱,緬甸富豪之一、銀行企業家潘繼澤(Serge Pun)過去一年的凈資產就從1億美元(約合6億人民幣)增長到6億美元(約合36.8億人民幣)。
緬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的改革政策,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移動網絡等多方面,英美多國開始放松了對緬甸的投資限制,并終止或放寬制裁。
為吸引外資,緬甸對進口車輛實行減免稅政策,使該國原本充斥老舊車輛的公路上現在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法拉利、保時捷等豪華車。
緬甸商都仰光的房價也在不斷攀升。不少擁有舊時期房子的房主已將房子改建成有廊柱的豪宅,而這些有錢人家的20多歲孩子晚上經常泡夜店,喝著蘇格蘭威士忌。
除此之外,緬甸的消費品市場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商機,進口量大幅增長。
消費市場研究公司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緬甸人去年買酒只花了190萬美元(約合1166萬人民幣),但這個數字預計到了2018年將增長超過一倍。該公司說,緬甸是亞洲最后一個擁有顯著增長潛能的地方。
來自緬甸西部欽省的活躍分子扎豪指出,有錢人的攀比心理也尤為嚴重。
幾年前,當緬甸還是軍人政府統治期間,有錢人通常都不會在國內炫富,而是把錢存在海外銀行戶頭內。隨著國家的開放,這些隱藏起來的錢財也逐漸露眼。
扎豪說:“這些人所藏起來的黑錢現在全都跑出來了。”
住在仰光超過20年的法國建筑師羅伯特(67歲)透露,2014年4月,他為一名緬甸富豪、其妻子和兩個孩子安排了一趟歐洲旅行。但緬甸富豪對他安排的諸如盧浮宮等行程卻不感興趣。
羅伯特說:“在倫敦、羅馬和巴黎的一整個禮拜,他們一直都在買買買,從香奈兒到路易·威登,就是只買名牌貨。”
該名富豪還說,他最感激羅伯特的地方不是他安排的行程,而是他在一天內就幫他的妻子買到了一個愛馬仕鉑金包(Hermes Birkin)。通常,這款售價高達8萬美元(約合49萬人民幣)的包包需要等上至少三個星期,甚至是好幾年才能排得到。
巨大的變化帶來了種種新現象,但人們擔心新貴大量涌現是否會帶來貧富分化所產生的矛盾。
另一個問題是,富豪人數不斷增加,但他們寧愿把錢花在酒吧里,而不用于投資建設公共設施或慈善事業。
扎豪說:“我們不需要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我們只需要這些人,這些非常非常富有的人,不要如此揮霍。”(實習編輯:丁藝菲 審核:譚利婭)
附舊聞:
緬甸進一步推進自由化改革
2013-04-02 來源:環球時報等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據美聯社4月1日報道,作為民主化改革的一部分,緬甸政府宣布從今年4月起允許私營日報出版。目前,已經有16種報刊通過審批,并于4月1日開始發行。
另據東方早報此前報道,谷歌董事長施密特近日在緬甸表示,互聯網能夠使緬甸領導人在該國快速的轉型變革中無法后退。
據報道,施密特上周訪問緬甸,并與緬甸總統吳登盛舉行會談。上周五,施密特在仰光對青年企業家和學生發表的講話中表示,互聯網能夠使緬甸領導人在該國快速的轉型變革中“無法走回頭路”。
他在講話中說道,“你們的政府已經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政治決定。接納外國思想,開放互聯網、國內通信以及你們的報紙”,他表示,“現在將發生不同尋常的事情,互聯網將使回頭路成為不可能。”他表示:“解決言論不足的方法是更多的演講、更多的溝通和發出更多的聲音,如果你是一位政治領袖,你就可以對民眾的所思所想了解很多。”
他還透露,谷歌將與緬甸的私營部門合作,幫助該國發展電信行業。他稱,隨著緬甸開放外國投資,這將是這個曾被孤立的國家里“最賺錢的業務”。
在緬甸前政權統治時期,通信行業被認為是特別敏感的部門,規定該行業必須由政府經營。SIM卡的價格被人為地定在150-350美元,而鄰國泰國只要4美元,使得多數人無法用上有數據傳輸功能的手機。據了解,擁有6000萬人口的緬甸,手機普及率僅為5%~10%。緬甸政府已承諾,下月將SIM卡價格降至幾美元,并允許外國公司競標兩張全國性的電信牌照。
緬甸總統簽署《外國投資法》
緬甸官方各大媒體報道,2012年11月2日,緬甸聯邦共和國《外國投資法》經緬甸聯邦議會通過,緬甸總統吳登盛簽署實施。《外國投資法》共分20章56款139條。該法對原草案進行了多處修改,取消了外國投資方與緬甸合作伙伴合資項目中所占比例的限制,取消了外國投資啟動資金必須不低于35%的規定。根據新法,緬甸允許外資投資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礦業、制造業、飯店和旅游業、房地產、交通運輸、通信、建筑和其他服務業。農業、畜牧水產業雖然列入限制投資領域,但允許外資與緬甸企業按法律規定組建合資企業。新法還包括外資與緬甸企業組成的合資企業可享受5年免稅待遇等優惠政策。緬甸頒布此法旨在吸引外國投資,幫助振興緬甸經濟。
谷歌董事長施米特下周訪問緬甸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3月15日晚間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繼今年1月訪問朝鮮之后,谷歌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米特(Eric Schmidt)計劃于下周對緬甸進行訪問,成為首位高調訪問這一曾被西方制裁的國家的科技公司高管。
谷歌公司(GOOG)周五發表聲明稱:“埃里克將訪問幾個亞洲國家,以聯絡與當地合作伙伴以及谷歌員工的關系,他們的工作正在改善這一地區數以百萬計人的生活,幫助他們在未來幾年內首次訪問網絡和接觸世界信息。”該公司表示,施米特的這次亞洲之行也將包括印度。
對緬甸的訪問將是施米特今年第二次訪問一個與世隔絕的國家。緬甸計算機協會秘書長Zaw Min Oo表示,施米特在訪緬期間首先將于3月22日在仰光的信息與通信技術園發表演說,然后再前往行政首都內比都會見政府官員。
Zaw Min Oo對路透社表示,施米特演說的聽眾大約有400人,包括企業家、計算機協會執行委員會成員,以及青年領袖。
自2011年民選政府上臺以來,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已將緬甸從一個被國際社會邊緣化的國家變成了投資者的寵兒。此前,百事(PEP)、可口可樂(KO)、福特汽車(F)、通用電氣(GE)、卡特彼勒(CAT)與丹麥啤酒巨頭嘉士伯等多家跨國巨頭都已宣布進軍緬甸。
在很多外國公司眼中,緬甸是亞洲最后一塊值得大力投資的處女地,包括電信業在內的多個市場正等待開發:在這個6000萬人口的國家,手機普及率據估計僅為5-10%,低過朝鮮,政府已將電信部門的改革列為優先事項,后者長期以來被裙帶企業所統治。
該國計劃中的電信基礎設施現代化以及預期中的手機使用量的飆升將為類似谷歌這樣的高科技公司的進入鋪平道路,后者可能通過在這里出售便宜的安卓(Android)平臺智能手機賺取大量利潤。
上個月,一個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率領的科技代表團剛剛訪問了緬甸,其中包括思科(CSCO)、谷歌、惠普(HPQ)、英特爾(INTC)和微軟(MSFT)等科技巨頭的高管。
本月早些時候,思科公司宣布計劃在緬甸建設兩個網絡培訓中心,作為商業活動的前奏。(羽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