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成員國領導人第26次會議5日在英國威爾士紐波特閉幕。在為期兩天的會議里,北約28個成員國領導人就烏克蘭、阿富汗、提高軍費、對俄關系以及軍力建設等焦點議題密集磋商。
面對急劇變化的國際安全局勢,北約成員國有意借此次峰會鼓舞士氣“重整河山”,但長期戰略擴張形成的沉重負擔和地緣政治阻力,注定了北約只能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前緩步前行,影響力下降已難以避免。
重視“修煉內功”
從本次峰會上北約宣布一系列集體行動計劃來看,日趨復雜的國際安全環境正迫使北約重新重視修煉安全防衛“內功”。
北約峰會5日宣布達成“戰備行動計劃”,打造一支快速反應部隊的先頭部隊,顯著提升北約應對危機的快速反應能力。這部分軍事力量由北約成員國的軍隊輪流組成,規模大概為數千人,可以在幾天之內部署到位,其行動得到北約空中、海上和特種部隊的支持,意圖在廣泛的地域范圍內實施強有力的打擊。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在峰會期間表示,北約的歐洲部分面臨著急劇變化的安全環境——東部面臨烏克蘭危機,東南部遭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崛起,南部也存在大量暴力、動蕩和不安全因素。他強調,北約成員國應采取措施反擊面臨的威脅,加強北約的防衛能力。
北約領導人在峰會期間達成共識,宣布未來10年各成員國將實現本國軍費開支達到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目前北約成員國中只有美國、英國、希臘和愛沙尼亞這4個國家達到這一比例。拉斯穆森說,這是北約成員國首次就實現軍費開支增加計劃設定時間表。
觀察人士指出,冷戰結束以后,軍費和軍力建設成為困擾北約發展的長期性問題。美國以外的北約成員國普遍出現軍費大幅下降的趨勢,軍費分攤不均成為北約成員國內部矛盾的來源之一。北約國家重新修煉安保“內功”,一方面反映出北約希望在外部環境變化的背景下重新拿回主動權,另一方面也考驗北約諸國能否“齊心協力”的誠意。
聚焦烏克蘭危機
此次峰會的焦點議題之一是烏克蘭危機。拉斯穆森4日公開指責俄羅斯“攻擊”烏克蘭,但持續兩天的會議除了繼續重申制裁俄羅斯的老調之外,并未產生足以改變對俄關系的實際行動。
有分析人士指出,北約雖然口頭上更加強硬,但在處理對俄關系方面有所顧忌,不愿徹底為烏克蘭激怒俄羅斯。
峰會期間,北約成員國領導人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就烏當前局勢舉行會談,北約僅承諾在“北約-烏克蘭特殊伙伴關系”框架內支持烏克蘭應對危機,為烏克蘭提供指揮通訊和后勤保障等邊緣性支持,而對烏克蘭翹首以盼的武器等軍援并未首肯。
拉斯穆森說,個別盟國可以與烏克蘭開展雙邊合作,但北約不會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他強調,政治途徑仍然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最佳方式,不希望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危機。
近日,烏克蘭政府宣布放棄不結盟立場,謀求加入北約,但此次峰會上,北約并未給予積極回應。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烏克蘭特殊的地緣戰略位置,將烏克蘭吸收進北約將會徹底激怒俄羅斯,北約不會貿然采取這一行動。
國際影響力下降
總體來看,此次北約峰會達成了一些成果,但并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北約仍在力圖消除對所謂“現實安全”的焦慮。
有分析人士指出,北約陷入了與當代安全環境脫節的現實困境。英知名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專家羅賓·尼布利特認為,盡管北約的隊伍一直在不停壯大,但是日益下降的國際影響力卻是顯而易見的。
尼布利特說,北約之前對新加入成員的承諾遲遲不見兌現,在介入阿富汗的行動中顯示出了穩定國際局勢的無能。現在這些北約成員國又因烏克蘭局勢而面臨“后院著火”的危險。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亞歷山大·尼科爾分析稱,此次北約峰會是北約成員國在了結阿富汗尷尬局面之際尋找以后出路的會議。
尼科爾說,北約成員國該討論的話題此前早已探討過。峰會發布的聯合聲明其實就是28個成員國的官僚產物,無法報以過多期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