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美國軍隊有專門的細菌武器實驗室,利用遺傳工程制造生物和細菌武器,使其成為將來替代常規武器的戰略武器。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道英國《阿拉伯人報》8月20日發表題為《科學家就新的生化恐怖威脅發出警告》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埃博拉病毒40年前被發現,目前在西非出現了新一輪爆發。埃博拉的傳播讓人們重新提起生物武器制造的問題。
有報告說,世界正在出現秘密研制致命性生物武器的活動。
科學家們警告,如今,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已不僅是戰爭和自然災害,還有其他一些威脅人類的潛在危險,其中首要的是一些遺傳研制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以及最近出現的中東呼吸系統冠狀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
俄羅斯《真理報》曾公開指責美國制造埃博拉病毒是為了制造新式生物武器,且華盛頓壟斷著抗埃博拉病毒疫苗。據悉,五角大樓科學家30年前就開始致力于研發埃博拉疫苗,疫苗所有權為美國壟斷,否則為何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兩名美國醫生注射五角大樓研制的針劑后很快痊愈?
美國軍隊有專門的細菌武器實驗室,利用遺傳工程制造生物和細菌武器,使其成為將來替代常規武器的戰略武器。
還有一些報告指出,病毒暴發的背后有商業利益的存在,因為每次一種新的病毒出現,制藥公司都會有數十億美元的獲利。
2003年在中國暴發非典期間就有SARS病毒陰謀論之說。陰謀論支持者們說,SARS暴發最嚴重的是中國本土、香港和華人居多的新加坡。SARS死亡率最高的是加拿大,有43人死亡。
附1:埃博拉病毒和美國淵源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最近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已導致826人死亡,比上次報告時的729人足足多了近百人。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最新數據似乎表明疫情正在失控,從7月28日至7月30日3天內就有超過50人因感染這種病毒而死亡,病毒的蔓延速度超過了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遏制疫情的速度。
不知道其中間宿主,沒有疫苗,沒有可治愈的藥物,極其恐怖的傳播方式和速度,埃博拉病毒像幽靈一樣飄在非洲,從1976年至2012年爆發了23次。
對于最致命的病毒,世界一片恐慌,恐慌的同時,也生物疫苗概念再度拉升。而對于疫苗,世界似乎只能寄望于美國,有報道稱疫苗已初步研制成功,將于9月展開疫苗人體試驗。
而今年1月,受美國國防部1.4億美元資金支持的一種埃博拉藥物進入臨床人體試驗。但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上周叫停了這一項目,要求生產該藥的公司提供更多有關保障志愿者安全的信息。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這一做法受到一些非議,反對者認為此次埃博拉疫情是該病毒被發現以來最嚴重的,管理部門應盡量綠燈放行。
埃博拉對科學家并不陌生,作為最致命的病毒,其自出現伊始就受到美國政府和軍方青睞,且一直致力于研究其作為潛在的生物戰武器。美國不少實驗室已從事研究針對埃博拉病毒的藥物和疫苗數十年,但發展受市場因素所礙。但對歐美一些大藥廠而言,“市場潛力”仍不足以令他們提起勁研發疫苗。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大爆發,美國表示疫苗即將推出,并得到管理部門的“綠燈放行”,或許并非偶然。
美國很早研究“埃博拉”作為生物武器
如果看過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電影《危機總動員》,就知道何為恐怖。一九八九年,埃博拉病毒曾因輸入實驗用的猴子而意外入侵美國維吉尼亞州,當時美國的疾病管制局和陸軍傳染病研究所,使出渾身解數才化解將這場危機。這場意外則是分別由當事人和一名記者寫成了《第四級病毒》以及《埃博拉浩劫》兩本書,《危機總動員》就是改編自這次事件。
如果感興趣,翻一翻美國人邁克爾•卡羅爾所著的《257實驗室》,就會知道,在紐約市區,一直存在著一家由美國政府和軍方控制的絕密生化實驗室,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在美國先后莫名其妙出現的萊姆關節炎、變異口蹄疫、西尼羅河病毒等怪異的疾病均是源于該實驗室。這本書的作者調閱了大量軍方絕密檔案和已解密的政府文件,調查研究費時7年。該書在美國曾引發轟動。
書中數處提及“伊波拉病毒”,也就是現在肆虐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以下摘選其部分:
“1954年,紐約附近的普拉姆島迎來了一批批神秘的客人,有美國著名的動物病毒學家,有最早把炭疽病毒開發成武器的科學家,有二戰后被美國招募的納粹細菌戰負責人……大批實驗動物被運到島上,原來的舊建筑物翻修一新,有了一個新的名字———257實驗室———美國農業部與軍方共同組建的生化武器實驗室。”
“威廉姆欣肖博士(WilliamHinshaw)是德特里克堡的動物疾病主管,負責研究破壞敵人食物供給的生化武器。雖然他已于1966年退休,但在20世紀70年代依然是普拉姆島的常客,并擔任島上的顧問。查理透露,威廉姆博士當年正在研究一種“非常熱門”的猴子病毒,很可能就是后來的伊波拉病毒(又譯“埃博拉病毒”)的雛形。”
“2002年8月,普拉姆島上的員工進行了罷工,到了第二年的6月,布什總統(GeorgeW.Bush)把普拉姆島移交給了國土安全部。這個故事就一天比一天有趣了。
1995年,羅杰主管正式從普拉姆島離任,但他一直在背后操縱一切。2000年6月,羅杰最終選擇了65歲的戴維希克斯索爾(DavidL.Huxsoll),讓他擔任普拉姆島的新主管。一位了解這一任命內情的科學家說:‘選擇他的原因,是因為他有生物戰方面的背景,羅杰一直對生物戰很感興趣。他特別喜歡神秘的東西。’戴維出生于印第安納州的一個農業小鎮,自小就對牲畜感興趣。和卡利斯一樣,他也畢業于普渡大學(PurdueUniversity)。戴維在軍隊呆了30年,一直在全球范圍內搜尋病毒的蹤跡。1983年,他被任命為德特里克堡研究所的指揮官。希克斯索爾博士說:‘那里最有價值的就是人才。我們不惜一切防止疾病的發生,并在出現狀況時控制局勢。’
作為那里的指揮官,希克斯索爾曾經歷了伊波拉病毒在弗吉尼亞州的爆發。當時,他采取了一項有爭議的舉措——派兵干涉本屬于疾控中心的事務。這是由于疾控中心缺乏有效手段。‘當時,我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可能產生的危險、安全問題等等,你必須立刻采取行動,而當時唯一理智的做法就是,盡量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盡管這個決定做得很艱難。’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他派出了受過專業訓練的士兵,由10年前帶著裂谷熱病毒去埃及的彼得斯率領,成功擊退了伊波拉病毒的襲擊。”
從上述描寫可知,在埃博拉病毒剛出現,美國政府和軍方就對其展開了研究,目的是用于生物戰。此外,埃博拉病毒曾在美國本土有過爆發,最終得以控制和平息。
美曾想用埃博拉制基因武器對付蘇聯
據對美國研發生化武器的德特里克堡的研究發現,美國曾在冷戰期間考慮將埃博拉病毒作為針對蘇聯的生物武器。埃博拉因其致命性強而考慮作為生物武器,但由于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殺死一部分人之后無法大規模傳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過結合天花病毒,制造出一種傳播范圍大、殺傷力強的病毒,作為恐怖襲擊武器。
有媒體報道,位于美國馬里蘭州的美軍醫學研究所是一個基因武器研究中心,這里的科學家已用基因工程技術將天花病毒與一種最新發現、致死性極高的“埃博拉”病毒結合在一起,生成了一種名為“天花-埃博拉病毒復合體”的基因武器。據稱,它既有天花的高度傳染性,又有“埃博拉”的嚴重內出血致命性,即使接種了疫苗也無濟于事,威力相當驚人。【基因武器:未來生物戰的恐怖殺手(上)】
埃博拉因其致命性被視為生化襲擊武器之一,美國等注重反恐國家早已留意并有相關研究。美國不少實驗室已從事研究針對埃博拉病毒的藥物和疫苗數十年,但發展受市場因素所礙。但對歐美一些大藥廠而言,“市場潛力”仍不足以令他們提起勁研發疫苗。美國軍方傳染病醫學研究所醫生希娜表示:“除了美國政府,我看不出任何人有參與研發疫苗的原因。這其中并沒有市場。目前至少有四種疫苗正在研發中,有疫苗已在猴子身上證實可以預防埃博拉病毒,但這些疫苗由于沒有市場,難以作進一步發展。大型藥廠不會投放資源開發相關疫苗。”
美國知道如何控制疫情中國也有埃博拉
據美媒報道,美國疾病控制與防治中心(CDC)主任弗里登(Tom Frieden)8月3日表示,埃博拉病毒的確在某些西非國家“失控”,但通過采取某些“經過驗證”的公共衛生措施,是可以控制的。他說,事實是可以制止埃博拉病毒的蔓延,美國知道如何控制該疫情。
弗里登說,CDC將加強應對措施,部署50名工作人員,控制疫情的爆發。只有人與受感染患者的體液接觸,或者處理埃博拉病毒死者的尸體,才會感染埃博拉病毒。且只有顯示出癥狀的人才能將病毒傳染給別人,那些雖然感染了病毒但沒有患病的人,不會將病毒傳染給他人。埃博拉的可怕在于高致命率。但人類可以制止其傳播。
報道稱,美國宣布派出最少50名衛生專家前往西非,協助對抗史上最嚴重的埃博拉疫情。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和華中農大曾經聯手在中國的蝙蝠血清內檢測出了雷斯頓埃博拉病毒抗體,這說明這種病毒可能傳播到中國有一段時間了,所幸目前這一型目前對人類并無太大危害。
人作為埃博拉的終末宿主是疾病大規模傳播的主要途徑,我國的各口岸也都已經提高了戒備等級,不只是針對來自西非的埃博拉病毒,還包括前段時間西亞和中東出現的中東呼吸綜合征及脊髓灰質炎。
小資料:生物戰歷史
在歷史上,利用細菌消滅敵人的戰略自古已有。早在十四世紀時,韃靼人就曾利用彈射機將感染病菌的尸體射進敵城中,或是敵方水源,造成污染及疾病。因此黑死病 (鼠疫) 就這樣子從中亞傳染到西方,進而導致了整個歐洲黑死病的大流行,整個歐洲文明也受到了重創。一七六三年,英軍在美洲大陸大戰印第安人和法軍時,英軍便將帶有天花病毒的手巾和毛毯給予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患上天花,引起小規模疫癥,這是其中一種英軍要印第安人投降的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在中國各地發動細菌戰,根據中國中央檔案資料統計,日軍在中國的細菌戰,至少造成七萬人死亡。日軍細菌戰部隊人數、規模、細菌戰持續時間,以及造成的傷亡人數,均為人類歷史之最。其中的日本七三一部隊在中國東北三省研究生化武器,用細菌污染飲用水、制造毒氣噴霧、用鼠疫彈作為攻擊手段,再用活人試驗生化武器,對中國人民犯下了喪盡天良的罪行。這種種違反人道的行為,也再次說明了人類不曾放棄過生化武器的研究。
一名曾經參與過生化武器的美國陸軍將領指出:"化學作用劑只涵蓋數十平方公里,但是生物作用劑可以席卷數十萬公里。"這樣的說法也說明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后,為何各國都趨向生物武器的研究。第二次大戰后,日本七三一部隊在中國慘無人道的所作所為,并沒有受到聯合國的譴責。一般認為,美國這種做法是欲向日本換取研制生物武器的技術。
至于美國方面,生物武器研究則起于一九四二年,在二戰后發展更為迅速。【摘自《生物武器簡論》http://www.doc88.com/p-087655140284.html】
原文鏈接:http://www.hxw.org.cn/html/article/info1393.html
附2:美政府實驗室再曝安全漏洞 發現更多遺漏病毒
中新網7月18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于當地時間16日表示,本月初發現存有天花病毒的實驗室內,不僅有遺忘60年的天花病毒,還有同樣被遺忘了幾十年的骨痛熱癥病毒等多種生物制劑。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當天發表聲明說,從聯邦調查機構最新獲得的信息表明,該機構位于首都華盛頓附近的一個實驗室7月1日準備搬家時,在其冷藏室里共發現12個箱子,里面裝有327瓶被仔細包裝好的藥瓶,上面貼著多種生物制劑的名字,比如骨痛熱癥、流感、Q熱(Q fever)和立克次體(rickettsia)等。
聲明稱,盡管調查尚未完成,但這些樣本最有可能于1946年至1964年之間被存儲在這里,那時相關工作標準和存儲標準與今天有很大不同。
聲明強調:“在這些樣本中,所有標為傳染病原的都存放在熱封玻璃瓶中,它們被妥善包裝,完好無損,無任何泄漏。沒有證據顯示有人被這些制劑感染。”
在這327瓶樣本中,有6瓶天花病毒和10瓶“未有清楚標簽”的生物制劑已被安全轉移到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位于亞特蘭大總部的一個高防護實驗室。還有32瓶樣本已被銷毀,剩余279瓶樣本已轉移到國土安全部的一個機構存放。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主任弗里登當天在國會聽證會上承認,聯邦政府實驗室存在系統性安全問題,包括違規處理炭疽熱和流感病毒,以及將活躍及具有潛在危險性的病毒樣品運送到其他實驗室。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說,“漏掉”這些生物制劑樣本“顯然不可接受”,該機構已經開始徹查所有的冷藏室,并正評估相關政策與規定,以確保將來不會有類似事件發生。
附3:美國實驗室培育病毒 危險禽流感病毒外流
人民網舊金山7月11日電 美國疾病控制與防治中心7月11日披露,在該機構調查科研人員是否感染活性炭疽病細菌時,發現美國一個培育危險禽流感病毒的高防護實驗室存在更大的安全隱患。
美國疾病控制與防治中心稱,在6月份的一次內部檢查中,發現該中心在亞特蘭大的一個實驗室沒有遵守既有的安全措施,再加上個別科學家操作不當,潛在地致使實驗室80多人感染活性炭疽病。據報道,一家高防護實驗室研究人員將一些細菌樣本送至另外一個安全性較低的實驗室時,由于科研人員認為樣本為滅活細菌,因此并沒有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
然而,在對該事故調查的過程中,疾控中心卻發現了另一安全事故。該中心一家高防護實驗室3月份將含有危險禽流感病毒的樣本送至了美國農業部的相關部門。雖然目前中心沒有收到感染兩類病毒的報告,但是,處置不當的禽流感病毒所造成的危害要遠超于炭疽病細菌。
根據路透社報道,最近的兩起事故引起了美國國會的注意,同時也進一步引起了對該機構監管危險研究項目能力的質疑。美國疾控中心稱,最新的發現為現有安全措施和帶有致命病原體的實驗項目敲響了警鐘。
美國國家生物安全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邁克爾?奧斯特霍爾姆(Michael Osterholm)說,目前生物安全主要關注如何讓壞人遠離實驗室,而目前需要關注的是如何防止好人忘記妥善處理實驗室病毒。
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托馬斯?弗里登(Thomas Frieden)認為禽流感事件“最令人焦慮”,原因之一是該事件發生在6周之前,而且沒有及時發現并上報。
美國疾控中心稱目前已經停止從高防護實驗室轉移任何生物材料,包括傳染性病原體和標本。該中心的流感實驗室也已經關閉,直到適當的程序落實到位才重新開放。
美國一些科學家對美國疾控中心披露的事件表示擔憂,因為同一實驗室此前已經發生過類似事故。該實驗室的研究員曾在2006年將一份他們認為是滅活的炭疽病細菌轉交給其它機構。
此外,7月初,工作人員清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位于華盛頓附近貝塞斯達市的一個實驗室時,他們在實驗室儲藏室的一個未使用區域內發現了存有天花病毒的玻璃瓶,經過調查,有可能是1954年遺忘在那里的天花病毒樣本。
參考: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人的細菌戰:日本戰犯做專家
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14/07/324068.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