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8月13日發表了題為《美國能否保持軍事技術優勢?》的文章,作者為美國新安全研究中心技術和國家安全項目主管本·菲茨杰拉德。文章稱,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鮑勃·沃克最近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時說,美國需要制定第三個抵消戰略,以維持其技術優勢。
舊戰略優勢殆盡
文章稱,沃克的觀點建立在先前兩個著名的此類戰略基礎上。沃克所謂的抵消戰略是指,讓一支力量戰勝或削弱另一支力量的優勢。回顧歷史,沃克指出,美國在冷戰初期(尤其是在艾森豪威爾任內)曾利用其核優勢來“抵消”蘇聯軍隊在數量上的優勢。這第一個抵消戰略是成功的,直到蘇聯擁有了可靠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尤其是在它實現了與美國的核均勢以及“相互確保摧毀”時。這讓美國陷入兩難境地,因為人們不再相信,如果蘇聯入侵西歐,美國會不顧被摧毀的風險首先使用核武器。
于是,美國隨后制定了第二個常規“抵消”戰略,目的是針對占據數量優勢的蘇聯打造一種更強大的常規威懾力量。自此,這種戰略被稱為“抵消戰略”。
20世紀70年代末制定出的“抵消戰略”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國防部通過為具體的以信息為基礎的“力量倍增器”(如全球定位服務、情報、監視和偵察平臺,以及一系列能夠提高美國現有武器平臺效力的信息和網絡技術)投入巨額研發預算,來獲得技術優勢地位。
第二,由美國出資打造并控制的這一技術優勢受到一系列出口和貿易限制的保護,包括《武器出口控制法》《國際軍火交易條例》和“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
文章稱,“抵消戰略”在冷戰期間推動美國走向了技術支配地位,但如今這一優勢正在削弱。國防部副部長在最近的演講中正是要應對這一點,他尋找一項新戰略的做法是正確的。
戰略環境更復雜
文章稱,現在的情況與過去不同了,美國不能忘記這一點。美國面臨的不再是一項明確的現實威脅,而是一個有更多威脅需要應對的不確定性更大的戰略環境。更廣泛地說,不再有單獨一項大戰略能指導國防部的技術戰略、研發或國防工業。最后,創新不再是國防部的專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發預算的重心以及技術創新的來源已經轉移到全球私有部門,這意味著國防部無法繼續獨享新技術或輕松控制新技術的擴散。
與此同時,美國所擁有的越來越同質化的平臺、可預見的能力組合,以及為人熟知的主張和原則,使我們越來越多樣的對手有機會利用它們自己的抵消戰略來對付我們。因此,國防部與其工業伙伴必須制定出一種讓美國擁有軍事技術優勢的新戰略方法。
一項成功的技術優勢戰略必須對一個不確定的多極戰略環境作出反應,這一環境包括核國家和單獨行動的恐怖分子等一系列威脅。該戰略必須得益于全球化,促進有效的國際協作,同時利用并依靠國內優勢來為更廣泛的美國經濟創造積極影響。在打造獨一無二的優勢的同時,該戰略還需要利用廣泛可用的商用技術。
文章稱,國防部應該利用美國的優勢來解決其戰略技術需要。例如,如果一項戰略能以更快速度創造出種類更多、成本更低的系統,這將使得美國的競爭對手對美國更加摸不準。利用全球私有部門的創新而非狹義的“工業基地”有助于我們控制成本,并保留獲得有競爭力的技術的機會,不管這些技術是迅速研發出來的作戰車輛,還是協作研發出來的導彈。
文章還稱,全球經濟的現實使得任何一個國家未來都不可能擁有美國在過去40年中享有的那種軍事優勢。但國防部仍然能夠為美國和盟軍提供保護關鍵利益所需的技術能力:美國仍能獲得無可匹敵的智力、組織和金融資本。有力的領導將是成功實施未來技術戰略的前提,這一點國防部副部長可以提供。但他還需要一定的機構、國會和工業合作,這種合作如今顯然很欠缺。
美軍強化海上突擊作戰能力備戰太平洋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8月14日發表題為《為太平洋戰爭做好準備》的報道稱,過去,美軍從海上發動襲擊和采取其他特別行動幾乎全部由海軍海豹突擊隊包攬。但是現在,海軍陸戰隊特種作戰司令部(MARSOC)和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包括三角洲特種作戰部隊)也在進行從海上發起行動的訓練。海豹突擊隊也許將繼續壟斷攜帶水下呼吸器的作戰行動,因為他們在這一專門領域經過了很多訓練。但是鑒于美國已經把注意力轉向太平洋,今后從海上發動行動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美國更多的突擊部隊需要接受這樣的訓練。
據報道,為了支持海上突擊行動增加的需要,海軍正建造專門的突擊支援艦艇,并安排更多海面作戰艦艇為支持突擊行動做準備。這樣的準備工作越來越多地需要海豹突擊隊、MARSOC和陸軍特種部隊進行訓練。可以通過小型運輸船將突擊隊運送到航空母艦,再通過直升機將他們運送到小型艦船(驅逐艦、兩棲運載工具或新的瀕海戰斗艦)以執行具體的任務(通過小型艦船到達附近海灘)。突擊隊還練習通過低空飛行的直升機進入任務地點,海豹突擊隊則練習通過專門的微型潛艇登陸。
報道稱,海軍和特種作戰司令部幾年前就開始策劃這種轉變,其中包括建造一些專門的突擊隊支援艦艇。2013年底,海軍開始將一艘3萬噸的集裝箱船改裝成特種作戰突擊隊和支援部隊的海上基地,已經為改裝撥款1億多美元。有趣的是這并非新的概念。
據報道,早在2004年,特種作戰司令部就要求海軍研究將集裝箱船改裝成特種作戰部隊海上基地的計劃。這個計劃的靈感顯然來自于過去十年特種作戰部隊臨時以海軍艦艇為基地的經歷。1996年在海地附近海域、2001年在阿富汗,海軍都提供了航空母艦,但撤出了其中的大部分空軍部隊,代之以陸軍和特種部隊的直升機及人員。雖然這種做法證明了海軍巨大的靈活性,但這并非長久之計,因為這占用了海軍最寶貴的一部分資產(航母及其艦上人員)。后來在2001年,海軍開始改裝四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以運載154枚巡航導彈以及特種作戰突擊隊(迄今為止主要是海豹突擊隊)。這包括突擊隊裝備和幫助其登陸的特種船只。
與建造新型軍艦的傳統做法相比,改裝有幾個主要優勢。民用船只,即便是規模與航空母艦相仿的大型船只(大油輪和集裝箱船),需要的船員往往少于50人,而同樣規模的軍艦需要上千人乃至數千人。用于軍事目的的大型集裝箱船只需要不到100名船員,而兩棲攻擊艦需要1100人,“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需要3200人。此外,這種船只也更容易升級,船艙可以單獨撤除并被取代。
這些船只將屬于海軍軍事海運司令部,并采用非軍方船員。海軍將保持一到兩艘船隨時待命。
目前的海上支援船項目使用較小型(3萬噸)集裝箱船,將運載數百名特種作戰人員和支援部隊、不到12架直升機外加一些小型突擊隊船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