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悲劇之后
——《烏克蘭危機札記》之四
7月17日晚,1架馬來西亞波音客機(MH17)在烏克蘭上空被導彈擊中,墜毀于烏東部親俄武裝控制的頓涅茨克地區,機上298人全部遇難
正常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震驚、同情、悲傷和關注處理善后事宜。
美國當局卻搶先在第一事件,開動世界最強大的輿論工具、調集幾乎所有盟友的輿論工具宣判罪犯——還要什么證據嗎?反正就是俄羅斯。
18日,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及CNN援引美國國防部官員的話均稱,馬航客機“很可能是被親俄羅斯的烏克蘭分離武裝擊落了”。奧巴馬在白宮舉行記者會表示,是“被俄羅斯支持的烏克蘭分離分子控制地區發射的地對空導彈擊落的”。美國媒體直接稱,擊落客機的就是俄羅斯生產的“山毛櫸”導彈。
調子一定,世界輿論一邊倒,烏克蘭當局、西方媒體和全球追隨西方的媒體,異口同聲發起聲討,與之伴隨的是加大懲罰力度、強化制裁的呼聲和措施。
美國在這個世界到處伸手,總是在重復保衛“美國利益”的口號和把它不喜歡的對手宣布為魔鬼的過程中,展開侵略行動。建國以后在美洲推行門羅主義,在朝鮮和越南,這些年來在索馬里、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都是這一套。現在火力集中于俄羅斯。
當美國這一套襲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對手,總是尚未來得及為自己辯白,就已經被投入戰火、送上絞刑架。后果就是中國人說的“成王敗寇”,“寇”的罪名永遠無法洗脫。這次的對手是俄羅斯,運不及蘇聯強大,卻仍然是核大國,何況普京出任總統以來,俄羅斯已經在發出自己的而不再是鸚鵡學舌美國的聲音,如《獨立報》所說,烏克蘭危機打破了20年來西方與俄羅斯這對“師生關系”。
另外的國家或民族,大多連發出自己聲音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吞下苦果,如南斯拉夫、伊拉克、利比亞陷入分裂、混亂和動蕩,如米洛舍維奇、薩達姆、卡扎菲死于非命,澄清真相和民族復興,成為一代人或幾代人以后的事情。俄羅斯不愿意落得如此下場,居然拿出自己獨立得到的證據,同時向美國叫陣:“美國政府在推行本國外交政策時越來越依靠公開的謊言。華盛頓現在的做法是:為了證實自己的言論,不但不引用證據,也不依據本來可以考慮的事實。華盛頓爭權在自己體系中依據的是互聯網搜集的不屬實的反俄推測。”
事件發生的時機,多少顯露出人為操縱的痕跡。
恰恰在烏克蘭東部民兵武裝有力地反擊波羅申科當局的軍事進攻,連續擊落政府軍的戰機、包圍其三個摩托化旅、眼見轉入反攻,烏克蘭政局可能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時候,來一個馬航悲劇。于是主題轉換,西方帶頭,不問青紅皂白齊聲討伐俄羅斯,如7月19日德國全球電視網所說,“事情還沒有水落石出,歐美國家已經把俄羅斯釘在恥辱柱上”。
恰恰在隨著真相的披露美國越來越處于尷尬地位的時候,主題再次轉換。事情的進程越來越把美國逼到無話可說的地步:
——俄羅斯公布監控圖像,據理一一駁斥烏克蘭當局的偽證和美國散布的謊言;
——7月22日,美國著名政論家、調查記者羅伯特·帕里在獨立新聞網站發表文章稱,“美國衛星拍攝的圖片顯示,烏克蘭政府軍擊落了馬航MH17客機”;
——同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報道,“美國高級情報官員”表示,烏克蘭親俄分離分子擊落馬航客機屬于“人為失誤”,“可能是誤讀了雷達信號”;
——23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瑪麗·哈爾夫在新聞發布會承認,“美國不能證實、也無法反駁俄羅斯方面提供的情報”,負責調查馬航客機失事的荷蘭調查人員表示,駕駛艙話音記錄器數據完整,未被篡改,此前烏克蘭當局和西方關于東部民兵組織破壞現場、篡改數據的謠言不攻自破;
——25日,烏克蘭強力部門“消息人士”透露,馬航客機墜毀或因烏克蘭防空演習以外狀況所致,當天烏克蘭防空部隊正在進行解鎖導彈發射系統訓練,其間發生的意外情況可能成為波音客機的悲劇原因;
——26日,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在《星洲日報》發布專訪說,烏克蘭政府應為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17航班墜毀事件承擔責任,緣由是烏航空管理部門批準客機飛越烏克蘭領空。馬來西亞政府可能會向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投訴;
——29日,荷蘭首相呂特致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呼吁烏政府軍停止在馬航MH17客機墜毀地點周邊與民間武裝作戰,關于烏克蘭東部親俄民兵干擾調查進程的謠言再次不攻自破。
——8月7日,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報道,美國情報人士已經得出結論,馬航墜機系在飛行中先被空對空導彈擊傷,而后被尾追的戰機用加農炮徹底摧毀。事件與烏克蘭東部民兵組織及俄羅斯無關,而烏克蘭政府才是“肇事者”。
負責調查客機失事事件的機構和人士,在烏克蘭政府軍向東部民兵發射的炮火中寸步難行,也已經一再表示,不會在短期拿出調查報告。旁邊有美國站在烏克蘭當局背后。在我們這個時代,美國的淫威就是結論,就是判決,就是法律。這是一個真理屈服于邪惡的時代。
是非曲直,世界看得很清楚。連美國,也因為意外而為之感慨,所謂“金磚國家”,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支持俄羅斯,顯示出一種“反美傾向”。敢怒而不敢言,沒有勇氣挺身而出,然而有時候講幾句公道話,至少不跟著美國的輿論指揮棒亦步亦趨,這是過去少見的。西方盟國也各懷異志,真正和美國親密到無間的,大約只有英國。真理不靠強權和恐嚇,而靠事實。在危機高潮中,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一篇文章,評論一本書。該書題為《935個謊言——美國道德的淪喪》,指小布什政府就伊拉克問題發布的935項聲明都來自謊言,都是錯誤的。
讀者當然會立即聯想到眼前的烏克蘭危機。這真是耐人尋味的事情。
3月間曾有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刊文挖苦奧巴馬,說他在敘利亞、伊朗、烏克蘭等問題上沒有能夠維護自己的“紅線”,他傳遞的真實訊息是,“給我一塊遮羞布,我就撤退”。
另一家美國媒體的解讀是,奧巴馬實行一種“自由帝國主義”,但是作為帝國主義的外交政策從未改變。他本人的鷹派作風與前任小布什極為相似。他的外交官則與克林頓時代、小布什時代的外交官沒有區別。結論是“換湯不換藥”。
現在,美國真正陷入到連一塊遮羞布也保不住的境地。
最后的絕地反擊是講道理講不過你,那就什么道理也不講,反正你是罪犯,索性撕去一切偽裝,只剩帝國主義者的血盆大口。于是在烏克蘭問題上,主題再次轉換為擴大制裁。7月29日,白宮率先宣布對俄實施新制裁,包括針對俄經濟關鍵部門進行懲罰。日本也跟著起哄,宣布對俄“追加制裁”。歐盟成員國達成協議對俄羅斯進行新一輪經濟制裁,制裁對象包括能源、軍工、國防、金融及敏感技術領域。
西方制裁已經付諸實施。俄羅斯至少表面上處之泰然,也說一些給自己和同情者鼓氣的話,然而即便事實如此,還是需要過些日子才能顯現。而制裁的作用簡直立竿見影。《紐約時報》網站30日就有報道《美國經濟第二季度增長4%,超過預期》。美國的好日子不會長久。然而這不正是美國利用烏克蘭危機窮追猛打俄羅斯的一個主要目標嗎?
烏克蘭危機,更不消說馬航墜機事件,其意義從一開始就不僅限于烏克蘭,而是一個美國為首的西方最終埋葬和毀滅俄羅斯,繼而進一步確立對整個第三世界統治的問題。高齡的布熱津斯基已經沉默一些日子,在關鍵時刻跳出來進行指點了。他一句話就抓住了實質:“普京手上沾了西方人的血”。[v]
布熱津斯基真稱得上言簡意賅。他在這里把問題的一方歸結為普京,另一方歸結為西方人。這就是說,他既不問馬航死難者中有沒有非西方人,更不問正是美國統治當局手上沾滿世界人民、包括西方人和非西方人的血,而是明確呼吁“西方人”向“普京”進行戰斗。于是“普京”就成為一種代號——整個第三世界和受壓迫的“西方人”反抗資本主義國際統治體系特別是美國霸權的代號。
美國一方面繼續鼓噪自己一開始就發明出來的判詞,在已經烈火熊熊的烏克蘭局勢上添油加柴。一方面竭力冷落馬航空難真相的客觀調查,盡管調查還在進行中,符合事實的結論仍然需要時間。按照美國的愿望,烏克蘭的仗會打下去,甚至會擴大和升級。真相總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因為直接面對俄羅斯,時間恐怕會短一些。然而對于旨在永遠騎在第三世界包括西方國家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壟斷資本集團及其世界各國不同膚色的走卒們而言,這是一種集結令。對于世界人民而言,這同樣是一種集結令。
《俄羅斯-西方-東方——我國在世界經濟各力量中心之間具有獨一無二的地緣政治地位》,俄羅斯《獨立報》2014年6月30日。
《書評:〈935個謊言〉》,美國《華盛頓日報》網站2014年7月15日。
《奧巴馬總統向巴沙爾、普京和哈梅內伊傳遞的信息》,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2014年3月26日。
《奧巴馬的自由帝國主義》,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2014年2月11日。
[v] 見《今日美國報》2014年7月19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