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美國以俄羅斯應對7月17日馬航MH17墜毀事件負責為由,宣布第三次追加對俄經濟制裁,而此前的一次追加制裁,也僅是一周前的事(7月16日)。
在如此短的間隔里追加制裁,“政治標示”的意味要明顯大于追求制裁經濟效果本身:前一次追加系MH17事件之前(雖然只提前1天)所作,是針對俄在東烏行為的懲罰;后一次則直接針對俄“應對MH17事件負責”本身,這才是美國想表達的政治態度。
MH17事件在經濟制裁層面上最直接的后果,是令原先因擔心經濟利益受損,而對制裁意興闌珊、勉強跟進的歐洲,在制裁意愿和態度上變得明顯更積極、更主動,盡管由于歐盟“28個國家必須全數贊同”的重大事項表決機制所限,歐洲在跟進美國最新一輪追加制裁上再度表現得拖沓,7月23日的布魯塞爾歐洲外長會議,未能同步推出制裁決議,直到兩天后才宣布“就追加制裁達成一致”,而追加制裁的細節公布,則更被推遲到下一周,盡管這些細節毫無懸念可言——必然如前幾次一樣,不過是美國方案的歐化版本罷了。
盡管如此,MH17事件發生后,歐盟從總體上對俄羅斯的態度,的確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曾幾何時,擔心歐洲自身會因制裁而受到經濟損失(尤其在能源供應和金融資產合作方面),是歐洲談論對俄制裁話題的主基調,主張“從長計議”的法、德、意和北歐各國占了上風,而主張“從快從重”的波羅的海及東歐國家則曲高和寡;如今形勢為之一變,“從緩派”荷蘭因MH17上本國公民最多,轉而變成了“從嚴派”,向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永久中立國瑞典也板起了臉孔,英國和波羅的海國家的嚴厲態度獲得更多共鳴,堅持履行對俄兩棲攻擊艦合同的法國受到奚落。更微妙的是,一向是“從緩派”主心骨的德國,如今態度出現分化,默克爾雖繼續主張“從長計議”,但調門已明顯降低,外長施泰因邁爾則在27日轉而支持對俄實施全面經濟制裁,前提是“后果必須由整個歐盟來負”。
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追加制裁,將在制裁“黑名單”里分別增加15名個人和18個實體,使二者分別擴容至87人和20個實體。其中被追加制裁個人中,將會出現俄國家安全局負責人亞歷山大.博爾特尼科夫和負責對外情報局的前總理弗拉德科夫等更多普京核心親信的名字,而制裁實體中則會包括一些關乎俄經濟命脈企業的名字,如能源公司Rosneft和Novatek等。
很顯然,新一輪追加制裁最明顯的變化,是開始觸及俄羅斯經濟的“主發動機”——能源領域。自普京上臺以來,俄一度因“休克療法”而搖搖欲墜的國民經濟奇跡般起死回生,擠進了以高速發展而馳名的“金磚”行列,年GDP增速最高時達到10%,但這種起死回生的基礎并不牢靠,最大的隱患,是令這個龐大的經濟體變得過度依賴資源、油氣能源出口。近年來隨著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俄經濟“主發動機”業已變得不再那么強勁,去年GDP增速只有可憐的1.3%,針對此,普京原本雄心勃勃,希望通過一系列改革和追加投資,重新煥發“主發動機”的活力,就在第二、第三次追加制裁出臺前夕,Rosneft還公布了雄心勃勃的市場拓展計劃,如今這一計劃即便不成為泡影,也勢必大受影響。
追加制裁對俄海外能源市場的影響恐將是深遠的。
盡管易受國際形勢變化和突發事件影響而出現波動,但總的來說,近期國際能源市場的供需關系大體平穩,主要消費國家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能源供應的多元化,簡單說,就是“可以買俄羅斯能源,也可以不買”,而俄羅斯經濟要實現穩定增長(還要額外負擔普京“強軍夢”、追加社會福利和支付“克里米亞紅包”的巨額開銷),石油天然氣卻是“非賣不可”、“非大賣不可”的,如此一來,歐洲這個最大的“剛需”目標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就更不用說“天然氣大棒”屢試不爽的威力了)。但MH17事件似乎正進一步迫使歐洲下決心追求能源多元化,哪怕為此需忍受更多一點不便,付出更多一些代價。MH17事件爆發后,不僅原本猶猶豫豫的西歐、南歐各國,開始更深入、更頻繁探討能源替代問題,就連100%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直到今天也是“從緩派”最堅定成員的保加利亞,近日也開始頻頻討論起“能源來源多元化”方案來。如果說,中國等潛在的其它市場,或許可以在量能上彌補歐洲的窟窿,但“選擇題”無論如何替代不了“必答題”的穩定性。
普京重振俄羅斯經濟最大的瓶頸,是俄基礎設施普遍老化,發展所需資金不足,對此他本人也心知肚明,因此自重新上臺以來,就不遺余力地試圖改善俄羅斯本就聲名狼藉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外資流入。去年底、今年初的烏克蘭危機,以及隨后歐美的制裁,已令一些外資開始猶豫、撤逃,為此俄政府、央行采取了很多應急措施,今年3月,基準利率從5.5%大幅上調至7%,4月上調至7.5%,盧布債券收益率也步步提升,達到8.5%左右,加上5月以來東烏局勢似有緩和,部分“賭反彈”的海外基金開始重返俄羅斯,但MH17事件的突發,和隨后美歐(以及先后附和的加拿大、日本等國)越來越強硬、越來越步調一致的追加制裁,令本就戰戰兢兢的“賭反彈”投資者轉而“多殺多”。路透財經援引位于莫斯科的研調機構Macro-Advisory資料顯示,外資在俄羅斯股市持股比例,已從去年底的21%跌至19%,鑒于俄股市可自由交易的股票占總市值總比例也只有29%,如此抽逃率足以構成對市場的震撼,而一些投資基金也公開表示,投資人從俄基金撤資的速率和規模,已創下近期紀錄,其根本原因,是擔心進一步追加制裁,會導致相關俄羅斯行業、企業喪失償還能力。MH17事件爆發后,俄央行在7月25日進一步加息50個基點至8%,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對此輪追加制裁的威力和效果,俄官方并非其辭令中所表現的那樣滿不在乎。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羅斯股指年內累計跌幅已達13%,是大型新興市場中最差的,盧布對美元匯率跌了13%,僅比阿根廷比索略好,而俄羅斯美元債券對比美國公債的收益率溢價已高達2.8%,較年初高出整整80個基點,更嚴重的是,誰也無法預料,制裁究竟何時才會松動,甚至,會不會因局勢進一步惡化而繼續追加。摩根士丹利日前已表示,將把俄羅斯公司債和本地債的評級下調至“減持”。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歐洲態度的趨于強硬,歐盟可能進一步增加對俄金融制裁(這本是美國一直希望做的,但歐洲長期猶豫不決),已有歐洲分析家揚言,反對追加對俄金融制裁的英國銀行家們高估了俄羅斯資金對倫敦金融市場的重要性。2013年,俄羅斯近一半海外債券融資來自歐洲,總值高達75億歐元,一旦被“關閘”,將令俄金融市場“失血”現象雪上加霜。
如前所述,過去一年多來,俄經濟表現很不理想,俄經濟發展部年初曾為俄2014年制訂了2.5%的GDP年度增長預期,今年2月俄央行下調至1.5-1.8%,4月經濟發展部更下調至1.1%。而IMF對俄經濟表現更加不看好,年初他們給出的俄2014、2015年度GDP增長預期分別為2.2%和2.7%,4月下調至1.6%和2.3%,MH17危機爆發后,更進一步下調至0.2%和1.0%,這近乎認為俄羅斯經濟在歐美等國繼續追加制裁后,2014年將獲得近乎零增長的慘淡表現。
平心而論,通過注資、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開發新項目和開拓新的海外市場,今年2季度俄經濟表現要好于一季度,但這種“回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烏克蘭危機不可能繼續升級”、“歐美不可能進一步和俄羅斯搞壞關系”的“觸底反彈預期”上,如今正如許多觀察家所言,MH17事件的猝發,烏克蘭危機的再度惡化,和人們對俄美、俄歐關系,對俄國內經營和投資環境預期的區域悲觀,讓“回暖”的可持續性被打上了個大大的問號。
雪上加霜的是俄棘手的通脹率:曾在2013年達到6.5%,被聯邦統計局稱為“觸頂”的通脹率,2014年年初調控目標為5%,5月已突破7.5%,本月25日俄央行在年內第三次加息時表示,希望此舉能有助于控制年通脹率在6-6.5%區間——而這原本是央行年前所宣布的“頂”。從央行“倘不見成效將考慮進一步緊縮措施”的措辭看,對于加息能否抑制通脹進一步惡化,他們也并沒有太大把握。眾所周知,加息的副作用,是拉低經濟增長率,如今俄基準利率已相當高(在“金磚”中僅低于巴西,和G7相比更是高處不勝寒),而通脹卻居高不下,在東烏危機加劇,俄美、俄歐關系“致冷”元素增加的背景下,俄是否還敢繼續冒讓經濟進一步減速的風險,去在年內第四次推高基準利率?
當然,正如許多分析家所指出的,俄和西方其實都不愿真的切斷彼此間經濟關系,以免嚴重累及自身經濟利益,但即便如此,MH17事件的發酵,和歐美在制裁問題上的步調趨于一致,都會給俄羅斯經濟和投資前景,帶來更多負面影響——說“更多”,是因為本來形勢就已經很嚴峻,摩根士丹利統計,未來一年俄企業需償還到期外債總額高達1600億美元,今年資本外逃總額已累計達750億美元,而俄外匯儲備總共也不過4750億美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