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富豪借助非營利組織 捐獻“黑金”操控政治
中新網8月4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4日報道,美國政治向來是富人的游戲,每次選舉都吸引巨額捐款,政黨和候選人一般通過籌款活動或政治行動委員會(PAC)收集款項,須公布金額和捐款人。然而近年來,政客利用法律漏洞,通過不受監管的組織秘密收取款項。隨著今年11月的中期選舉臨近,估計這種政商錢權交易的“黑金”金額將創下歷史新高。
報道稱,在美國,任何團體如果要對競選活動捐款,須登記成為政治組織PAC,并公開金額和捐款人姓名。然而,牽涉公共政策的非營利組織(如環保和槍械控制)同樣可通過花錢賣廣告來支持政客。它們在美國稅制下登記為“社會福利團體”或“商業聯盟”,所以這些組織無需公開捐款人姓名,從而成為富豪大肆捐款影響政治的新途徑,與此相關并難以監管和追蹤的款項被稱為“黑金”。
報道指出,據美國智庫“OpenSecrets”的統計顯示,這些組織在2010至2012選舉周期(即中期選舉與總統大選之間的兩年)的黑金總開支高達3.1億美元。截至今年4月底,2012至2014選舉周期的黑金已達1220萬美元,是2012年4月的3倍。追蹤競選資金的美國“政治響應中心”分析師馬圭爾估計,按這種增長速度下去,本屆中期選舉的相關開支可升至10億美元。
報道稱,目前隱蔽資金開支最大的組織是保守派的“美國繁榮”(Americans for Prosperity)和“自由伙伴”(Freedom Partners)。英國《金融時報》指,它們都受美國富豪科克兄弟的資助。馬圭爾表示,這只是冰山一角,因為只有在臨近大選時的政治開支才須公開,這意味著尚有巨額的不為人知的黑金。政治響應中心負責人克魯姆霍爾茨表示,來自大財團的捐款越來越多,并且大多是輸送給更具影響力的參議員。
報道指出,黑金團體大舉發動全國廣告攻勢,在參院議席競爭較激烈的幾個選區尤為明顯,如阿拉斯加、科羅拉多和北卡羅來納州等。即使在競選步調相對緩和的暑假階段,黑金團體的廣告數量就超過2010年參議院選舉全程的廣告數量,截至7月中旬已達15萬條。克魯姆霍爾茨表示,這些團體已形成一個幾乎不可能擺脫的“影子政黨”,甚至操控關鍵選戰中的話語權,進而影響全國選情,這都是在為2016年大選作準備。
據報道,市場調查公司“Kantar Media/CMAG”負責人維爾納指出,“美國繁榮”等組織擁有改變選情的能力,候選人尚未展開競選,它們已提早行動;候選人花時間籌款時,它們已投放政治廣告。眾議院共和黨PAC競選主任麥茨多夫坦言,黑金激增是為了確保競選季節無休止地持續,這是當今這種制度的現實情況。
《紐約時報》指出,黑金團體利用其外圍性質之便,可以更輕易地發布具有攻擊性的政治廣告,候選人則負責宣傳正面訊息,后果是整體政治氣氛越來越負面。民主黨參議院競選委員會主席貝內特表示,廣告數量如此龐大,加上選民不知道誰為廣告埋單,負面信息猶如為美國政治注射毒藥,加上全年幾乎不間斷的競選活動,可能會導致選民在選舉日之前,已喪失投票欲望。
國稅局難阻黑金流入被指無能 大法官批威脅民主
中新網8月4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4日報道,美國對政治團體有嚴格的注冊規定,但部分團體卻走在了法律邊緣:以非營利機構為名,暗中收取富豪的政治捐款、支持政客,近年來更在選舉中擔當重要角色。這就是近日曝光的美國政壇“黑金”事件。
報道指出,負責審查這些非營利機構的美國國稅局(IRS)由于內部出現管理漏洞、員工士氣低下、計算機系統過時等問題,難以杜絕這些假借慈善之名的“黑金”問題。有智庫就警告稱:“無能的國稅局將阻止不了黑金流入2014年的選舉”。
報道稱,近年美國主要政治獻金丑聞之一,是共和黨黨員羅夫參與創立的非營利機構“十字路口草根政策策略”,被聯邦選舉委員會批評違反政治開支限制,用作支持候選人的預算超出法定上限,而且未按法律規定申報為政治團體。
報道指出,審查這類“非營利機構”的責任在國稅局,因為當局負責向有關團體發出免稅許可。但有職員稱,雖然知道“十字路口草根政策策略”之類團體都具有政治性,但國稅局內部不愿以此為由拒絕其免稅申請,所以只能先將申請束之高閣。但申請待批期間,有關機構可繼續任意資助競選活動,同時將捐款人的身份保密。
報道稱,美國“黑金”問題自上屆大選開始引起監察組織的關注,當時最高法院在一項裁決中,為金主捐款大開方便之門,政治行動委員會(PAC)也隨之崛起,不受限制地從所謂的“社會福利團體”和“商業聯盟團體”收受捐款。對該項裁決投反對票的大法官史蒂文斯表示,判決不僅威脅到民主,更會傷害整個美國政治體制。
報道指出,黑金現象于2008年總統大選時開始浮出水面,當時非營利團體在初選或大選前數周,可推出與某項議題有關的“事務廣告”,但不可說明政治傾向,或游說選民向哪位候選人投票。到了2010年,最高法院對“公民聯合訴訟聯邦選舉委員會案”作出判決,黑金限制進一步放寬。
“黑金”問題源于攻擊希拉里紀錄片
報道稱,“公民聯合訴訟聯邦選舉委員會案”是指2008年大選期間,希拉里參加民主黨初選時,保守派民間團體“公民聯合”(Citizens United)制作了一部有關她的負面紀錄片,并計劃在電視臺播放,但卻遭到聯邦選委會以2002年禁止企業、工會播放政治廣告的法案為理由而禁播。
“公民聯合”后來上訴,最高法院于2010年初裁定它勝訴,同時允許企業不受金額限制地花錢宣傳反對或支持某一候選人或某一政策。此后,很多支持共和黨的黑金團體紛紛成立,民主黨曾抨擊最高法院的裁決,但如今也加入了黑金的角力賽中。
美國輿論擔憂海外“黑金”流入 左右國防外交
中新網8月4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4日報道,近日,美國政壇“黑金”席卷美國政治體制的事件被曝光后,個別輿論非常擔心外國政府也可通過同一渠道,左右甚至操控美國外交以至國防政策。
報道指出,因受到黑金幫助而當選的政客,有權制訂美國貿易及經濟政策,從而影響美國與別國的關系。外國金主可遙控這些政客,榨取美國資源,在商討政策時,令有關國家的利益凌駕于美國利益之上。
報道稱,以推動自由貿易協議為例,美國若與某國簽訂協議,得益的往往是能夠把生產線轉到海外的大企業,以及相關國家政府,美國人則是大輸家。外國石油企業也可“買通”美國政客,確保能以低價投得開發權,從美國天然資源賺取巨大利潤,美國人無法分享其經濟收益,卻要承擔及解決開發過程中造成的污染。
報道指出,若黑金流入軍方高層,或一定數目的國會議員,外國金主便可操縱美國國防政策。外國軍備承包商可輕易獲得美軍巨額合約。最極端例子,是恐怖分子可用錢使組織從黑名單中剔除,自由出入美國國境。2012年,伊朗恐怖組織“MEK”就捐出數百萬美元,使兩黨支持從國務院黑名單中移除“MEK”,同年9月“MEK”便成為了非恐怖組織的身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