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網報道,俄羅斯共產黨領導人根納季?久加諾夫認為,基輔當局正千方百計地暗中破壞對馬航墜機事件的調查, 以便消滅罪證。
久加諾夫在莫斯科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我們認為基輔當局正千方百計地暗中破壞和阻撓調查的進行。 幾天過去了,國際委員會還沒有著手進行調查。 基輔當局企圖消滅罪證。” 久加諾夫在莫斯科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在我看來,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9?11’式的經典挑釁活動, 當時美國人自己撞的摩天大樓。他們試圖發動此類行動, 使局勢復雜化,將俄羅斯擠出歐洲市場,占領這些市場, 在俄烏兩國人民之間播下仇恨的種子, 以便在未來最大限度地使用我們的礦物原料。”
烏克蘭政府邀請馬來西亞和荷蘭政府、歐盟委員會、美國波音公司、 國際民航組織(ICAO)、美國國家運輸安會委員會(NTSB) 和歐洲空中導航安全組織(Eurocontrol) 代表參與調查。國際刑警組織與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 也將派員工到墜機現場。但他們暫時還無法著手進行調查。
馬來西亞一架波音777客機7月17日在烏克蘭東部墜毀, 機上共有298人,包括85名兒童和15名機組人員。 機上所有乘客全部罹難,無人生還。 基輔政府指責民兵應對空難負責, 后者則表示沒有能夠擊落如此高度飛機的設備。
俄安全委員會:西方培植的勢力掌握著基輔政權
俄新網RUSNEWS.CN莫斯科7月22日電 俄羅斯安全委員會秘書帕特魯舍夫周二表示,西方培植的勢力掌握著基輔政權,他們在某種程度已經失去自主權并在西方授意下行事。
帕特魯舍夫在克里姆林宮召開的安全委員會會議結束后說:“我們談及了顏色革命,我們談到,成立受操控的反對派,最終是西方培植的人員上臺。我認為,他們現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權,失去了獨立做決定的能力,完全是在他人授意下行事”。
他強調說,“他們并不關注所獲得的客觀信息,不關心分析這些信息的必要性,而只是認可他們所希望看到和聽到的表象,包括援引社交網上的信息。”
他還說:“但有完全客觀的監控工具,發現了這樣那樣的事件,當然應該引起重視”。
他強調說,“烏克蘭發生的事件,對我們來說具有很大的作用,我們應當做出正確的結論”。
附:俄駐華使館刊文:為什么美國人需要烏克蘭危機
頓巴斯戰爭將給俄羅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造成巨大的威脅。
對威脅的誤解有可能導致局部戰爭的自動爆發,隨后也許會演變成世界大戰。在國際媒體的報道中,這場戰爭的目的被描述成了烏克蘭當局為了維護國家的完整而戰,這與事實真相大相徑庭,就如同希特勒將其入侵波蘭宣傳成保護德國免遭波蘭的侵略一樣。俄羅斯媒體對這場戰爭的見解更加深刻,他們將其闡釋為頓巴斯居民為了反抗非法奪取了基輔政權的納粹軍政府而投入的戰爭。
同時,如果不弄清楚這場軍事沖突升級的原因和推動力,那么就無法阻止這場沖突。截至目前,關于結束暴力、解決烏克蘭危機的談判仍然毫無成效,這也證明了上述觀點。似乎各方都應當更為關注如何結束頓巴斯的軍事行為,這些軍事行為給烏克蘭、俄羅斯以及頓巴斯本身造成了損失,同時也給歐洲帶來了威脅。然而西方從來都沒有履行過自己的義務,美國及其扶持的基輔傀儡用談判轉移大家的視線,迷惑合作伙伴,他們赤裸裸的欺騙導致談判一次又一次地無果而終。
談判就是騙局
起初,美國和歐洲的高層官員通過約定不使用武力,讓亞努科維奇放松了警惕,他們促成了納粹分子用暴力顛覆政權,并扶持自己的傀儡政府掌控政權。隨后,他們開始勸說普京不要使用武力,同時慫恿由他們控制的軍政府鎮壓在烏克蘭的俄羅斯居民。在“就非法武裝團體解除武裝并開始全國對話”一事達成了一致意見之后,美國副總統拜登立即飛抵基輔,目的是支持軍政府的行動,之后基輔軍政府指使烏克蘭軍隊開始了針對頓巴斯反抗行為的懲罰性措施。美國和歐盟的領導人無休止地勸說俄羅斯總統維護和平,呼吁停止暴力,但是他們卻一直在支持烏克蘭軍隊針對頓巴斯民眾實施的恐怖行徑。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履行了關于阻止沖突升級的協定,從烏克蘭邊境撤了軍。然而納粹軍政府卻大幅增加了其在沖突地區的軍隊數量,并啟用了空軍和裝甲車打擊頓巴斯居民。
事實表明,美國人談判的目的就是欺騙他們的伙伴。
他們將自己偽裝成維和人員、人權捍衛者,實際上是在為納粹分子暴力奪取政權鋪平道路,然后讓這些納粹分子將其軍隊中的非法武裝分子合法化,并煽動軍隊打擊俄羅斯居民。因此,在美國人及其走卒控制下的媒體大肆指責俄羅斯,努力把俄羅斯塑造成烏克蘭的敵人,并以此威嚇歐洲。烏克蘭和世界主流媒體瘋狂的謊言,以及他們對俄羅斯歇斯底里的仇恨,令人毫不懷疑我們遭遇到了軍事宣傳機器——鎮壓公正報道的記者、將狂熱反俄情緒強加給居民的軍事宣傳機器。
從上述分析可知,烏克蘭危機從爆發伊始,美國就毫不動搖地遵循將這場沖突演變成俄烏戰爭的策略,他們為納粹軍政府的所有犯罪行為辯護,并為其提供資金和裝備,從外交途徑為他們做掩護,并且強迫自己的歐洲盟友也這樣做。由此就引申出一個問題:美國人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可以確定的是,美國人這么做不是為了烏克蘭,這場戰爭一定會導致烏克蘭的國家分裂,繼而遭受人道主義和經濟上的重創。當然,美國人這么做也不是出于保護民主權利與自由這種抽象的目的,盡管這是大肆屠殺本國居民的烏克蘭納粹軍政府每天都在厚顏無恥四處宣揚的借口。
美國政客與官員的言行已經明顯表明,這場戰爭是美國針對俄羅斯發動的。在這場戰爭中,納粹軍政府扮演的角色只不過是美國領導人手里的工具,而烏克蘭人民卻成了“炮灰”,同時也成了遭受俄羅斯“侵略”的受害者。
這場戰爭的直接目的,是讓烏克蘭脫離俄羅斯。當年的俾斯麥和現在的布熱津斯基,都將這一點作為西方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
布熱津斯基關于“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大國”的反俄戰略,成為后蘇聯時代美國所有政策的主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蘇聯解體后,美國花費了二十年時間,在基輔培養反俄政治精英。據美國助理國務卿努蘭透露,美國人為此花費了超過50億美元。
根據北約戰略家的構想,烏克蘭脫離俄羅斯后,將以聯盟的形式從屬于歐盟。而基輔將通過這種形式,把烏克蘭協調外交與經濟事務、執行外交和國防政策的主權交付給布魯塞爾。但亞努科維奇拒絕了聯盟協定的簽署,這使美國覺得這是烏克蘭領導層在試圖脫離其管轄,同時也將其看作烏克蘭恢復與俄羅斯重建統一經濟體這一自然進程所帶來的威脅。為了阻止烏克蘭加入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關稅同盟,并讓烏克蘭回歸歐洲一體化進程,他們發動了國家政變。隨后,歐盟領導立即催促非法的納粹軍政府簽署與烏克蘭憲法相違背的政治層面的同盟協定。于是,當波羅申科宣布就任總統以后,立即宣布愿意簽署全套的同盟協定,盡管該協定與烏克蘭的基本法和國家利益都不相符。
然而,目前美國的行動表明,僅僅讓烏克蘭轉歸歐盟管轄、強迫基輔簽署同盟協定,對美國而言仍然是不夠的。他們還想讓烏克蘭和俄羅斯爆發軍事沖突,然后把歐盟拖入這一沖突中。美國強迫受其指使的納粹軍政府在頓巴斯發動全面戰爭,繼而在歐洲中心擴大混亂范圍,其目的是把俄羅斯及其歐洲鄰國先后都拖入自相殘殺的沖突中去。這不全是為了削弱俄羅斯,更多的還為了削弱歐盟的地位。
戰爭——美國崛起的源泉
歷史經驗表明,歐洲爆發的戰爭是給美國帶來經濟增長和政治崛起最為重要的源泉。正是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成為了超級大國。戰爭也讓資本和人才從交戰的歐洲國家大量涌入美國。
表現為冷戰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以全球社會主義體系的坍塌而告終,這給美國帶來了超過上萬億美元的資本、上萬名的人才、上百噸的钚和其他貴重材料,以及眾多獨一無二的技術。
所有這些戰爭都伴隨著美國“第五縱隊”的積極參與。其代表是由美國專門機構控制、資助和支持的情報間諜、寡頭、外交官、政府官員、商人、專家和公眾人物。如今正在遭遇經濟困境的美國,試圖在歐洲發動另一場戰爭,以期達到以下目的:
首先,通過指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其目的是凍結(注銷)美國欠俄羅斯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債務,以緩解美國超高的債務壓力。
其次,凍結俄羅斯的美元和歐元資產,可讓這些資產的所有者無力履行其針對歐洲銀行的主要義務,由此給歐洲銀行制造重大的資金困難,進而導致其中部分銀行破產。而歐洲銀行系統的動蕩,必將導致資本流向美國,繼而美國得以保持其債務美元金字塔的穩固。
再次,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將為歐盟國家帶來約萬億歐元的損失,從而讓已經不佳的歐洲經濟狀況更加惡化,進而削弱其與美國的競爭實力。
第四,制裁俄羅斯,可將俄羅斯的天然氣從歐洲市場中排擠出去,美國的頁巖氣便得以取而代之。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東歐核電站的核燃料市場,該市場價值數十億美元,從技術上一直依賴俄羅斯供貨。
第五,把歐洲國家拖入與俄羅斯的戰爭,可以增進歐洲國家對美國的政治依賴性,由此美國可迫使歐盟區以有利于美國的條件與其進行自由貿易。
第六,歐洲戰爭還可以讓美國有借口增加軍費支出,藉此促進美國軍事工業的發展。
美國本身不會因其發動歐洲戰爭而造成任何損失。與歐洲國家不同,美國與俄羅斯的貿易額很小,美國市場基本不依賴俄羅斯供貨。如同其他歐洲戰爭一樣,美國是“無本純利”。
因此,慫恿納粹軍政府反對俄羅斯,對于美國而言不僅毫無風險,還一定會有利可圖。
美國顧問們強迫自己的基輔親信對平民使用最殘忍的武器:高爆炸彈、盒式航空炸彈、地雷。
畢竟犧牲者越多,俄羅斯軍隊參與保護本國居民的力度就會越大,爆發新的歐洲戰爭的風險也就越高,美國的贏率也就越大。這種贏率不僅僅是用金錢衡量的。美國發動新的世界大戰,其主要戰利品將是在技術結構變化已引起全球結構性變革的背景之下,繼續維持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