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研究供給和需求、生產和消費的關系,所以經濟問題應該從供給和需求、生產和消費方面分析。廣義工業方面:
第一、社會發展自從剩余產品出現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作為社會的人借助生產工具形成的綜合生產和供給能力遠大于他自身的綜合需求和消費能力,由此形成的社會產能過剩導致經濟供需失衡是西方國家歷次經濟危機的根源。生產大于消費可從員工和企業即勞動者和資本家兩方面來分析,企業(資本家)之所以聘用職工(勞動者)是因為能創造剩余價值,所以就算是不存錢的月光族勞動者個人的生產能力也會大于消費能力;同時企業(資本家)也要為國家繳稅費等為社會創造價值,所以即使企業老板(資本家)把稅后全部利潤用于個人消費,同樣是生產能力大于消費能力,何況企業(資方)還要擴大再生產和科技創新。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消費支出包括社會福利等來源于已有的稅費收入、國企紅利收入和借債,但政府債務是建立在已有的社會積累基礎上通俗講就是政府借錢能借到,就算政府總是能借新還舊也根本改變不了生產大于消費的現實。生產大于消費的逐漸累積就會形成社會的產能過剩,世界各國解決產能過剩普遍采取辦法是人為擴大當前消費其手段就是消費信貸,通過透支未來解決當前的產能過剩。我們如果從一個人20歲-----60歲40年的時間段來分析,消費信貸根本不可能增加消費反倒加劇產能過剩對經濟發展百害而無一利。所以經濟中的產能過剩根本不是所謂硬幣的兩面即需求不足,當然這里講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有購買力的需求。
第二、工業生產基本上不受季節、氣候和天氣的限制可24小時生產,也就是說生產和供給能力可無限擴張,社會生產供給的增長速度會遠大于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所以不管政府如何人為擴內需總是遠遠滿足不了資本的貪婪和逐利性,大家都見過加班加點的生產,誰見過加班加點的消費?
第三、政府投資只是在項目建設期間有社會消費需求,但最終結果是直接或間接提高社會生產能力,拿修路來說,在施工過程中會對鋼鐵、水泥、機械設備等行業形成一定的社會需求,但道路暢通后運輸能力提高就會間接提高社會生產能力,修路的最終結果和最終目的不會永遠停留在在修路的過程中。2009年4萬億投資最終結果是提高了工業的生產能力而不是社會的消費能力,反而加重了經濟的供需失衡。
第四、科技排斥勞動。隨著科技創新和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機械替代人工是大勢所趨,同等產值的工業生產和服務業所需人員和人工逐步減少。我們常見挖掘機、叉車等的應用就節省了大量人工,現有的城市工業和服務業越來越不需要很多人員。
第五、以城市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并不直接創造價值,只是一、二產業的延伸。服務業像“毛”一樣依附于工業這張“皮”而不能單獨存在,只有高效、高附加值的工業才能帶動服務業的發展,西方國家先有發達的工業以后才有發達的服務業,而不是相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工業發展服務業只是一廂情愿的空談。舉例:你去我家打掃衛生做飯,我去你家打掃衛生做飯,這樣脫離實體經濟的服務業雖然也能創造GDP但最終結果大家只能喝西北風。同理,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金融業和資本運作也全都是龐氏騙局或擊鼓傳花,錢本身并不能生錢!若把經濟發展比喻成行駛的列車,那么第一產業是底盤第二產業是發動機而第三產業只是潤滑油!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前,美國服務業占國民經濟比重約80%。然而,正因為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最終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形成產業空心化再加上無度的信貸消費,最終導致泡沫膨脹破裂直接引爆世界金融危機。奧巴馬執政后,美國政府正在汲取金融危機的種種教訓,并竭力推動美國經濟向實體產業回歸,即強調實業是立國之本,創新乃強國之路。現在美國已經認識到錯誤并開始著手重振實體經濟,但中國某些經濟學家言必稱美國把其錯誤當成先進經驗,滑天下之大稽!
愿與社會各界朋友共同交流,我的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山東煙臺
梁希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